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某工业场地土壤砷的空间分布及As(Ⅲ)迁移规律研究

    左玉涛孔文亮代义彬SEIDOU C.D....
    502-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掌握某工业场地土壤中砷(As)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其迁移规律,为该工业场地土壤As污染防治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选取葫芦岛市某工业场地为研究区,首先统计分析了场地内土壤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比较了等温与动态吸附两种获取土壤中As(Ⅲ)吸附参数的实验方法的特点与适用性,最终利用HYDRUS-1D模型反演计算了As(Ⅲ)在供试土壤中的DL、K、α、β等迁移参数。[结果]场地土壤As浓度水平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在垂向上主要富集于40cm深度内,且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等温吸附实验的结果表明:土样中As(Ⅲ)的平衡固相浓度随液相浓度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Langmuir模型(R2=0。988)对实测数据的拟合效果优于Henry和Freundlich模型。动态吸附实验结果展示了As(Ⅲ)相对浓度完全穿透土柱所需的污染液体积随As(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规律;HYDRUS-1D反演结果表明三类吸附模型中,Langmuir模型(R2=0。990)更适用于模拟土样中As(Ⅲ)的动态吸附过程。相较于等温吸附实验,使用动态吸附实验模拟As(Ⅲ)迁移行为更接近其在土壤中的真实迁移过程。[结论]该场地中的As污染来源于工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土壤中As(Ⅲ)的迁移行为表现为非线性过程,较高的初始浓度将加速As(Ⅲ)的垂向迁移。动态吸附实验方法应优先应用于土壤As迁移过程及其参数获取的研究中。

    土壤砷工业污染等温吸附动态吸附HYDRUS-1D

    连续三年施用改良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研究

    龙泽东冯秋分贺昊罗尊长...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连续三年施用石灰、生物炭和硅肥对中度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方法]以湖南省典型双季稻区土壤-水稻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对照(T1)、施用石灰(T2)、施用生物炭(T3)和施用硅肥(T4)4个处理,分析施用不同改良剂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镉含量特征,通过冗余分析与回归分析探究土壤因子对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运的影响。[结果]相较于T1处理,T2处理土壤pH显著增加至6。92±0。05,土壤有效镉降低至0。41±0。09 mg kg-1;T3、T4处理与T1处理相比,土壤pH、有效镉、活性有机质均无显著差异。T3处理早稻和晚稻糙米镉含量最高,分别为0。54±0。07和0。11±0。04 mg kg-1;T2处理最低,分别为0。16± 0。00和0。03±0。01 mg kg-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糙米中镉含量(RiCd)与土壤pH负相关,与有效镉含量(DPTA-Cd)正相关。糙米中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含量的关系式为:RiCd(mg kg-1)=-0。0822+0。297 DPTA-Cd(mg kg-1)(Radj2=0。503,P<0。05)。[结论]连续三年施用石灰对中度镉污染稻田有较好修复效果,其主要通过提升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进而降低水稻糙米镉含量。

    石灰生物炭双季稻

    贵阳市主城区绿化带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武思齐赵志燊杨雅琴余磊...
    521-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贵阳市主城区绿化带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环境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选择离子模式对贵阳市6个主城区,共计30个绿化带土壤样品进行PAHs含量检测。[结果]主城区绿化带土壤中PAHs主要源于外源性污染。其中6种PAHs符合国家建设用地风险筛选值标准,但土壤整体受到污染程度比例较高;夜市功能区中,因烧烤与油炸2种主要方式产生大量PAHs,使邻近绿化带土壤富集量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特征比值法评价结果显示,燃煤等生物质燃料燃烧在家居小区的排放贡献源中占有一定比例,学校功能区主要排放贡献源为机动车排放的石油燃烧尾气。评估结果表明,其健康风险以皮肤接触致癌风险为主。[结论]贵阳市主城区绿化带土壤受PAHs污染比例较高,且4~6环高分子量PAHs含量均高于2~3环低分子量PAHs。土壤中PAHs对儿童与成人均有潜在致癌风险。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源,降低主城区绿化带土壤污染程度。

    贵阳市绿化带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健康风险评估

    施用生物炭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张楠海叶旭刘高祥崔楠...
    532-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生物炭和提高农田土壤碳库储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施加生物炭对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相关文献,以不施加生物炭为对照组,施加生物炭为试验组,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整合分析了不同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农田管理措施等因素下生物炭施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施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平均提高33。98%;当年均温在10~15℃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可显著提高48。05%(P<0。05),且不同年均温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年均降雨量对生物炭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应也有显著影响(P<0。05);在壤土上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较其他质地土壤极显著提高26。66%(P<0。01);随着施用生物炭pH的提高,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效应越大,当生物炭pH>10时平均可显著提高49。20%(P<0。05);在生物炭施用下,轮作相比于连作,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率为28。42%(P<0。01);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生物炭施用量而不是氮肥施用量。此外,试验农田土壤pH、耕地类型、生物炭制备来源和C/N比等因素均对生物炭施用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在年均温10~15℃的壤土地区,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施加pH>10的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的固碳效果最佳。

    生物炭土壤有机碳农田土壤Meta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研究分析

    李炎峰侯红阳沈宗专习斌...
    54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掌握该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选取2003~2022年发表的810篇文献,利用CiteSpace、VOSviewer、HistCit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年发文量、学科分布、发文期刊、发文国家、研究机构、研究学者、主要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趋势等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2003~2022年,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所涉及的学科以环境科学为主,占文献总数的36。4%,发文量最多的学术期刊有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2)中国、美国、德国在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量较多,并且国际合作密切,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内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的陈清、林杉,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Klaus Butterbach-Bahl,西南大学的陈新平是该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学者;3)产量仍是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研究领域一个重要关注点,未来研究趋势可能将集中于水分利用率及氮素管理等方面。综上所述,各国对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技术研究已有大量基础,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提升水肥的利用率,提高设施蔬菜产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研究焦点。

    设施蔬菜化肥减施文献计量方法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未来趋势

    生物炭改良盐碱地效果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赵维彬王松刘玲玲肖江...
    551-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盐碱化被视为限制全球土壤生产力、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全球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因而又是最重要的边际土地资源。近年来,生物炭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固碳减排等诸多领域中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能够改善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碳含量和促进植物生长,可作为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措施使用。然而,生物炭对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理较为复杂,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生物炭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化学性质、养分有效性、生物活性的效果及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在系统分析生物炭改良盐碱地土壤的机制基础上,对生物炭改良盐碱地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盐碱地改良上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生物炭盐碱地土壤性质植物生长

    土壤酸化成因及其对农田土壤-微生物-作物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影于镇华李彦生包文彬...
    562-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土壤酸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农田土壤因频繁的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给农田土壤-微生物-作物系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论文从大气酸沉降、施肥和管理方式、种植作物以及作物移除四个方面介绍了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重点阐述了土壤酸化对农田土壤肥力、土壤盐基离子以及土壤酸缓冲体系的影响。总结了酸性农田土壤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功能性微生物(如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等)群落结构以及土传病害的影响;分析了土壤酸化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如造成农作物减产、迫使作物根系受到铝毒害等;从外源添加物减缓土壤酸化角度,论述了可持续利用酸性土壤的策略,提出了土壤酸化后的改良措施,展望了土壤酸化需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酸沉降作物土壤肥力土壤缓冲容量土壤修复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管秀静苏燕阿娜尔田楚琪...
    573-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2000~2021年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领域的相关中外文文献从发文量、发文国家及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驱势。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文献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美国、韩国等是外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国家;中国科研机构在外文文献发文数量上所占比重最大,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对国际学术的影响力较大;从关键词出现频次分析可知,当前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是土壤镉、铅等多种金属的复合污染的累积特征及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而植物修复技术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中的应用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联合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组成的综合修复体系。

    重金属修复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农田土壤

    苯并[a]芘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吕卫光陈昭良张娟琴张翰林...
    584-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苯并[a]芘(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组成的分布广泛、广受关注、"三致"毒性极强的多环芳烃,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监测对象。Bap在土壤等环境中长期积累,可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威胁人体健康。Bap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Bap的产生、污染现状与毒性效应、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物理/化学方法具有修复周期短、范围广,但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生物修复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效益好,但修复周期长、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成本和效果,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及相关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将为今后开展Bap类有机污染土壤的绿色修复提供科学思路。

    苯并[a]芘污染土壤修复修复技术联合应用

    继往开来 迎接挑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农业资源与环境》书评

    石元春
    597-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在农业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人们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提升等问题日益关注,促进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飞速发展,新知识不断扩增,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此形势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农业资源与环境》在继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相关学科条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知识体系,重点增加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继往开来,迎接挑战"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