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与规范编制说明

    吴克宁康龙李潇陈章全...
    1201-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是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保障土壤普查工作全面开展的顺畅性,文章对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的重要修改内容进行了说明。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调查与评价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

    2000~2020年东北三省耕地资源与产能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谢孟何厅厅范胜龙翁羽奇...
    1205-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耕地时空变化特征、识别耕地产量的空间异质性,为提升其耕地质量和产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andsat数据及产品,测度分析东北三省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耕地像素累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省级粮食产量统计值核算像素产量,揭示耕地产量的空间异质性。[结果]①2000~2020年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增加了 27 × 104hm2,粮食单产增加了 2852 kg hm-2。②黑河市、白城市、松原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粮食单产均增长较快。③2000~2020年耕地重心从吉林省榆树市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迁移。粮食单产重心均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迁移范围较小。[结论]2000~2020年东北三省耕地数量稳定,耕地重心向北移动,粮食单产重心向南移动。东北三省城市化、经济和人口重心持续南移促使辽宁高铁城市周边耕地减少。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新增耕地集中于欠发达地区,耕地单产增加的冷点集中在耕作条件较差的山区。未来需完善耕地保护政策,防止耕地向山区扩张;加强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耕管理,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耕地粮食单产累计NDVI时空演变

    基于最小数据集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丁明净脱云飞郑阳骆伟...
    1215-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以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4种林分类型(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石棉玉山竹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由含水率、毛管孔隙度、中粉砂、粗粉砂、黏粒、水解氮、有机质、全磷、全钾、脲酶和微生物量氮等11个指标组成的最小数据集,对该保护区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①不同林分类型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细粒砂、全氮、速效钾和微生物量碳无差异显著,含水率、总孔隙度、毛管孔隙、pH、黏粒、中粉砂、粗粉砂、细砂、全钾、微生物量氮、全磷、速效磷、有机质、水解氮、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差异显著(P<0。05)。②不同林分类型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草本生物量、优势树种各器官含碳量、基盖度和郁闭度和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可反映出该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质量状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③个林分类型土壤质量指数SQI在0。269~0。758之间,总体为0。466;其中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SQI为0。758(质量中),石棉玉山竹林SQI为0。601(质量良),栓皮栎落叶阔叶林SQI为0。327(质量低),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SQI为0。269(质量低),林分类型间土壤质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差异显著(P<0。05),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整体最高,土壤质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石棉玉山竹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该研究可为今后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优势造林树种选择和土壤改良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为当地自然保护区域森林土壤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最小数据集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林分类型土壤质量

    融合多源信息的某农药车间地块土壤氯仿三维空间预测研究

    彭雨璇陈剑韩春媚张家铭...
    1229-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刻画场地土壤污染物的三维(3D)空间分布,克服稀疏钻孔条件下传统空间插值的平滑效应。[方法]在某农药厂农药车间地块,采用场地多源辅助信息和钻孔数据构建了土壤-景观推理-反距离加权(SoLIM-IDW)3D混合模型,预测场地土壤氯仿浓度的3D空间分布,并与传统空间插值方法(IDW和OK)进行比较。通过地理探测器评估多源辅助数据对土壤氯仿空间预测的影响。[结果]该地块氯仿污染热点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农药车间表层至深层土壤以及东南部废水处理区的上层土壤中。SoLIM-IDW方法比IDW和OK方法空间预测精度更高,融合各辅助变量集的SoLIM-IDW模型空间预测R2为0。37~0。39,RMSE为83。15~84。48 mg kg-1,通过空间预测结果计算的超标土方量为7024~7980 m3。多源辅助信息存在交互作用,整合多源场地辅助信息比单一辅助信息获得了更高的精度。[结论]在成本有限、稀疏钻孔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易于获取、成本低廉的多源污染辅助信息有利于提高场地污染物3D空间预测、风险评估准确性。

    三维插值空间分布污染场地辅助信息

    微咸水灌溉下地形对压砂地土壤水盐空间变异的影响

    尚倩沙虎谭军利马腾...
    1239-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地形对压砂地土壤水盐分布影响特征,为西北旱区压砂地微咸水灌溉水盐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中卫香山乡红圈子村为调查区,选取微咸水滴灌种植西瓜压砂地,在滴灌结束8个月后采用大田网格取样法在平地和坡地上采集0~40cm深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压砂平地和坡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的空间变异特点。[结果]压砂平地20~30 cm 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块基比为39%,具有中等相关性,其余土层无论是坡地还是平地其块基比均小于25%,表明压砂地土壤含水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坡地0~4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1。2%、14。33%、17。95%和19。02%,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半方差函数最优模型为球状或高斯模型,而平地除10~20 cm 土层为球状模型外其余皆为指数模型。压砂坡地与平地土壤电导率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0~30cm 土层土壤电导率小于平地,而30~40 cm 土层高于平地,且其变异系数也大于平地。坡地土壤电导率半方差函数模型为高斯和球状模型,而平地除20~30 cm 土层为指数模型外其余皆为球状模型。从土壤含水率及电导率等值线图来看,坡地坡顶位置土壤含水率低而电导率高,而坡底位置土壤含水率高电导率低。[结论]微咸水灌溉下压砂地地形改变了土壤水盐的空间分布规律。

    压砂地地形土壤盐分土壤水分空间变异

    冬季覆盖作物对表层黑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刘爽朱沁王晓婷张扬...
    1248-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覆盖作物通过连续的地表覆盖和丰富的地下根系在土壤生态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探明不同根系特征覆盖作物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可为基于覆盖作物提升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季休耕地(裸地)为对照,以种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耕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环刀法和Win-RHIZO Pro LA2004分析系统,研究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农田黑土表层土壤渗透性能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①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率,促进有机质积累。②冬季覆盖作物土壤渗透参数与无冬季作物覆盖相比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渗透时间的延长,渗透过程整体表现出更稳定更集中的趋势。③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和平均渗透速率均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有显著相关关系,根系生物量通过影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毛管孔隙比进而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结论]东北黑土区种植冬季覆盖作物短期内(仅经历一季冻融循环)虽未显著增加土壤渗透速率和渗水量,但可通过积累地下根系生物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呈现出积极影响土壤水分入渗的潜力,其中须根系(冬小麦)冬季覆盖作物调节入渗能力的优势相对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冬季覆盖作物种植技术研究、推广提供参考。

    冬季覆盖作物黑土区冻融循环土壤孔隙根系特征

    广东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婷林碧珊曾招兵戴文举...
    1258-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和掌握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全氮含量的演变特征。[方法]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37年来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984年以来,全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由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七五",1986~1990年,下同)前期的1。42 g kg-1增加至"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的1。64 g kg-1,增加幅度为15。5%,土壤全氮提高一个等级水平。全省土壤全氮主要分布在2级和3级频数,2级和3级频数总体上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由"七五"前的74。0%下降至"十三五"时期的59。5%,1级频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4级和5级频数变化不大。全省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地区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各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差异不大,粤东地区略小于其他地区。[结论]施肥和氮肥投入量增加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田间管理措施、种植结构调整是导致广东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耕地土壤全氮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广东

    基于中红外光谱的内蒙古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研究

    裴志福沈钦国范若渝包明哲...
    1264-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红外光谱在预测内蒙古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潜力。[方法]以中国内蒙古地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主要农田分布区域采集了 411个土壤样品作为测试样本,基于不同预处理组合筛选评价,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土壤有机碳预测模型,来比较中红外光谱对不同区域和整体土壤有机碳的预测精度。[结果]①从整体预测效果来看,PLSR所对应的不同预处理方法组合中预测精度表现最佳的为归一化处理(Normalization)(R2=0。8360,RMSEP=1。7928 g kg-1,RPD=2。4816),SVR 所对应最佳预处理组合为多元散射校正(MSC)+MA平滑+中心化处理(Centralization)(R2=0。7557,RMSEP=2。1881 gkg-1,RPD=2。0332)。②从不同区域预测效果来看,两种建模方法均表现为对东部农田土壤有机碳预测效果最好(SVR优于PLSR),其次为中部,对西部农田土壤有机碳预测效果最差(PLSR优于SVR),这主要由于土壤类型和碳含量差异导致。此外,我们发现SVR更适合对东部高有机碳农田土壤预测,而PLSR对西部、中部农田和整体土壤有机碳的预测效果更为准确。[结论]农田土壤类型、土壤碳含量差异和预处理方法选择对中红外光谱的预测效果均具有较大影响。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Normalization-PLSR定量预测模型对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R2>0。80),可为该地区精准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中红外光谱土壤有机碳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

    秸秆—中药渣—餐厨垃圾腐熟有机肥部分替代氮肥对百合种植土壤性状的影响

    饶中秀李龙涛黄凤球张娜...
    1273-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废弃物源有机肥替代不同量氮肥对百合种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为改善百合种植土壤养分失衡、性状劣变等问题以及废弃物资源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100%化肥(CK)、有机肥替代25%氮素化肥(T1)、有机肥替代50%氮素化肥(T2)、有机肥替代75%氮素化肥(T3)、有机肥氮替代100%氮素化肥(T4)共5个处理,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养分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粒级)以及土壤蛋白酶活性等指标。[结果]在一个种植周年内,百合鳞茎产量随替代量的增加而降低,但T1和T2处理降幅较小且与CK无显著差异,T1处理经济效益在各替代量处理中最高。各处理间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CEC和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全量养分中,土壤全氮、全磷在T4中增幅显著,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全钾含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变化。速效养分中,速效钾含量随有机肥替代量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其中T3、T4处理分别较CK升高74。84%和80。31%(P<0。05)。水解性氮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有效磷含量随有机肥替代量增加呈升高趋势,T4较CK增加70。09%(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中(T1、T2和T3)略高于100%化肥或100%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各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0。25 mm粒径为主(占比52。51%~63。06%),随有机肥替代氮肥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降幅9。55%~16。73%),大团聚体占比相应增加。与CK相比,各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C0。25)增加16。30%~45。54%,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53。62%~74。73%和24。22%~37。30%,KCTP增加46。69%~125。3%(P<0。05)。土壤蛋白酶活性在T1和T2处理中较CK有所提升但不显著,在T3和T4中则分别显著增加39。19%和46。67%。[结论]废弃物源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有利于提升百合种植土壤养分有效性,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升土壤蛋白酶活性。从百合产量及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有机肥替代量在氮肥用量的25%以内为宜。

    有机肥土壤养分水稳性团聚体蛋白酶

    施用有机物料对黄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湛凯翔龙健李娟陈秀德...
    1282-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黄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土壤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壤旱地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常规化肥(CK)、谷壳+油枯+木炭+氮肥减量(BC)、谷壳+油枯+氮肥减量(RS)、氮肥减量(DP),共4个处理,进行有机物料施用田间试验,于玉米收获期测定玉米产量、土壤有机碳,利用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R0。25)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结果]有机物料施用与氮肥减量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8~2 mm)的形成,减少了微团聚体(0。25~0。053 mm)的含量。相较于CK,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DP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重量直径,RS处理使大于0。25 mm团聚体比例提高了 9。11%(P<0。05)。不同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CK均有提高,同时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随粒径减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RS处理8~2mm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较CK提高了 117。75%,2~0。25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较BC、DP处理分别提升了 3。32%和26。44%。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等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MWD和R0。25与玉米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有机物料施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进而对产量起到间接调控的作用。[结论]在氮肥减量的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不仅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且能够调控土壤有机碳库水平,促进黄壤地力提升。

    黄壤有机物料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