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喀斯特地区不同碳酸盐岩发育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俞月凤韦建华张俊辉李婷婷...
    1292-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成土母岩对喀斯特区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了解喀斯特地区耕地土壤结构及固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白云岩和石灰岩发育的水田和旱地土壤,通过采集剖面不同深度原状土,基于团聚体的干、湿筛2种分组方法,研究不同碳酸盐岩对农田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①两种母岩发育的耕地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2mm 粒级,其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均随粒级减小而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粒级团聚体逐渐减少小粒级团聚体逐渐增加,各粒级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而先减少后升高或逐渐升高。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0。25 mm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0。25)、>2 mm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 2)、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呈升高的趋势,而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白云岩发育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高于石灰岩发育土壤,同种碳酸盐岩发育下水田土壤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均高于旱地土壤。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白云岩发育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同种碳酸盐岩发育的水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旱地土壤;不论是机械稳定性还是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与其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即团聚体含量越高其有机碳贡献率越高。[结论]2种碳酸盐岩发育耕地土壤有机碳主要固持在大团聚体中,白云岩发育的土壤比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具有更高的抗蚀性、结构稳定性和固碳能力。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白云岩石灰岩农田

    放牧与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几何分布及拓扑结构的影响

    王丽孟晨王兴朱志昊...
    1302-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放牧干扰与围封管理对土壤团聚体几何分布特征和拓扑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的6类样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原状土柱采集、CT扫描和图像处理量化分析等技术方法,获取土壤团聚体几何分布并量化土壤团聚体拓扑结构。[结果]放牧干扰的柠条林土壤团聚体的含量高于围封管理的柠条林,且分布更加均匀,团聚体拓扑结构更好;围封管理的天然草地土壤团聚体含量高于放牧干扰的天然草地,且分布更加均匀,团聚体拓扑结构更好。各样地在0~10cm 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更多,分布更加均匀;较10~20 cm 土层,0~10cm 土层柠条林土壤团聚体拓扑结构更好。[结论]①围封管理有利于提高荒漠草原天然草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均匀性,优化团聚体拓扑结构;放牧干扰有利于提高荒漠草原柠条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均匀性,优化团聚体拓扑结构。②柠条林地较天然草地土壤团聚体分布更均匀,且团聚体拓扑结构更好。在荒漠草原修复与重建中可以考虑栽植柠条林以提高土壤结构,放牧有利于优化土壤团聚体结构,提高土壤抗蚀力。

    荒漠草原放牧干扰围栏封育团聚体拓扑结构

    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红枣种植园土壤肥力评价

    单浩峰周金龙
    1312-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红枣种植园土壤肥力情况及主控因素。[方法]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6组,测定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做相关分析,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专家经验,利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土壤均为强碱性土壤,土壤CEC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中下水平,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较为适宜;研究区总体土壤pH值呈弱变异性,总体土壤有机质、CEC、全氮、全磷和全钾为中等变异,其中土壤CEC、全氮和全磷受外界影响比较相似;土壤pH值与全磷成显著负相关,有机质、CEC与全氮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和CEC也成极显著正相关;根据土壤综合肥力评价,研究区土壤肥力主要以Ⅲ级为主,评价未得到土壤pH值、有机质、CEC和全氮的分肥力系数(Fi)达到肥沃水平,其中全氮分肥力系数(Fi)均为最小。[结论]依据改进内梅罗综合肥力评价结果得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红枣种植园土壤综合肥力为中等水平,确定全氮是限制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因子,依据此结果选择合适的肥料、采取适宜的土壤养分管理,以提升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改良土壤酸碱度,进而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

    红枣种植园表层土壤改进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肥力评价

    不同类型畜禽粪肥对苹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毅李燕青李艳峰李壮...
    1320-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类型畜禽粪肥对苹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推动苹果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施肥(CK)为对照,根据各种肥料的推荐施用量,设置了化肥(CF)、牛粪(CM)、鸡粪(CHM)、猪粪(PM)、羊粪(SM)六个处理(2017年秋季始),每一处理根据施肥方式又划分为施肥区和非施肥区采集土壤样本,分别测定了果园土壤施肥区与非施肥区的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结果]施肥区,四种畜禽粪肥处理总有机碳含量都明显提高,牛粪和羊粪处理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112。96%和60。82%。牛粪处理高活性、中活性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6、1。27和1。73 g kg-1,均为最高。牛粪、羊粪、鸡粪和猪粪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依次降低分别为203。53、152。54、125。47和113。00。在非施肥区,与CK相比,鸡粪和猪粪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 45。1%和43。85%,碳库管理指数分别下降了 54。37%和52。49%。同一施肥处理下,施肥区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碳库管理指数明显高于非施肥区。其中牛粪处理效果最好,施肥区和非施肥区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65和2。56gkg-1,碳库管理指数分别为203。53和111。38。[结论]四种畜禽粪肥效果均优于化肥,牛粪处理效果最好,牛粪和羊粪处理的效果优于猪粪和鸡粪处理。施入畜禽粪肥提升了果园施肥区土壤有机碳的质量,并没有提升非施肥区有机碳质量。

    果园土壤畜禽粪肥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化肥减量结合大豆绿肥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程李洋何浩鲁伟丹常相杰...
    1328-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在不同减施化肥比例下麦后复种大豆绿肥对土壤质量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为大豆绿肥对土壤培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麦后复种大豆绿肥试验为两年的盆栽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仅施氮磷肥)及分别减施6%、12%、18%和24%的氮磷肥(RF6、RF12、RF18和RF24)处理,分析植株干物质及其碳、氮、磷和钾含量及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麦后复种大豆绿肥并还田提高了后季小麦籽粒产量,且CF、RF6和RF1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2021年相比,2022年CF、RF6和RF12处理籽粒产量提高了 32。2%~40。6%(P<0。01);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8。4%~22。0%和49。9%~56。9%,速效钾降低了 9。7%~14。2%;土壤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了 14。4%~14。5%,42。1%~42。8%和204。0%~252。6%(P<0。01)。大豆绿肥还田后RF6处理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CK和RF24处理(P<0。05),但CF处理与减施化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减施氮磷肥12%的范围内大豆绿肥还田增加了小麦产量、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及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随高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氮磷减施大豆绿肥土壤质量评价酸提取有机碳

    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模式对作物植株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李忠吴海宁黄志鹏唐荣华...
    1337-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模式的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增产效应,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宽行丛式甘蔗间作花生(IS+IP处理)、单作甘蔗(MS处理)和单作花生(MP处理)3种栽培模式,通过测定作物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作物农艺性状等指标,分析比较3种栽培模式作物产量、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与MS处理相比,IS+IP处理显著增加甘蔗栽培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效氮增加18。2%~20。1%,有效磷增加17。8%~35。1%,有机质含量增加12。2%~38。8%;IS+IP处理的甘蔗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总体呈现出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增加,结荚期和成熟期降低的趋势。相比MP处理,在花生各生育期IS+IP处理除了明显降低花生栽培土壤速效钾含量(降幅24。2%~47。2%),植株全氮(降幅5。6%~31。3%)和全钾含量(降幅12。8%~26。6%)外,对其他花生栽培土壤和植株养分含量无一致性增加或降低的效应。IS+IP模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LER(土地当量比)值达到1。41,IS+IP处理甘蔗产量达91731。24 kg hm-2,较MS处理显著增产、增产幅度达18。3%,花生产量达到1642。70 kg hm-2。[结论]IS+IP模式显著增加甘蔗栽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甘蔗产量,并增加一季花生产量,是一种高效种植模式。

    甘蔗花生间作养分

    粤东地区红树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朱晓武吴悦宏肖泽鑫纪燕玲...
    1345-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粤东地区红树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粤东地区红树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粤东地区6种典型的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群落类型0~30 cm 土层土壤的有机质(SO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各群落类型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群落类型红树林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总体表现为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无瓣海桑+桐花+秋茄+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以及无瓣海桑+海桑3种群落类型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8。39、88。20和4。76,其中C∶N和C∶P平均值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N∶P平均值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研究区除桐花群落易受P的限制,其余5种类型易受到N的限制。土壤综合肥力系数表现为:无瓣海桑+海桑(2。08)>无瓣海桑+桐花+秋茄+卤蕨(2。02)>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海桑(2。01)>秋茄(1。75)>无瓣海桑(1。70)>桐花(1。41),土壤综合肥力平均系数为1。8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与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粤东地区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较好,而红树林植被的生长总体表现为易受土壤氮的限制,在后续的红树林营造和修复中,应优先考虑采用多物种的混交模式,以维持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

    粤东地区红树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沙垅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刘寒宇马媛吕杰林子钦...
    1355-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沙垅作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基本地貌单元,其动态变化显著影响沙漠生态系统内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分布以及土壤营养物质循环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沙垅不同深度(0~2cm、2~30 cm、30~60 cm和60~100 cm)和不同位置(迎风坡垅间低地、迎风坡、垅顶、背风坡和背风坡垅间低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养分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阐明沙垅不同位置及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分布规律、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①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SOC、TN和TP含量呈表层富集现象,SOC和TN表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沙垅土壤养分含量沿垂直空间梯度变化显著;②不同位置0~100 cm 土壤SOC、TN和TP含量沿沙垅坡向总体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背风坡和垅间低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③沙垅土壤C:N、C:P和N:P在横向和纵向上均低于中国陆地和温带沙漠平均值,养分缺乏程度表现为C>N>P;④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沙垅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全钾(TK)、铵态氮(NH4+-N)、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电导率(EC)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沙垅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在水平及垂直尺度上呈现一定分布规律,不同土壤剖面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不完全一致。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垅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因子

    施用生物炭和有机肥对新垦红壤氮素气态排放的影响

    胡林松达布希拉图杨宇李成蓉...
    1366-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新垦梯地山原红壤施用生物炭和有机肥对N2O排放和NH3挥发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定位小区两茬白菜种植试验,以常规施用化肥(CK)为对照,在CK的基础上施用7500 kghm-2生物炭(B)和施用7100 kghm-2有机肥(F),共设置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试验小区,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各处理土壤N2O排放和NH3挥发量变化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含氧官能团、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的稳定性等指标,通过分析氮素气态排放损失与土壤性质间关系,揭示施用生物炭、有机肥与氮素气体挥发变化的机理。[结果]施用生物炭和有机肥均显著降低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和NH3累积挥发量,两者对土壤N2O的减排效果无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对NH3挥发的减排效果显著优于生物炭(P<0。01);施用生物炭和有机肥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官能团(-OH、-COOH、C=O、C=N、C=C)、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且生物炭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官能团和总有机碳含量效果显著优于有机肥,有机肥提高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效果显著优于生物炭。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0。25 mm粒径的团聚体百分比和水溶性有机碳是影响土壤N2O排放和NH3挥发的主要因子。[结论]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增强,进而抑制土壤氮素气体挥发;施用有机肥与生物炭两者相比,前者抑制土壤氮素挥发的效果优于后者。

    生物炭有机肥N2O排放NH3挥发土壤理化性质

    马尾松采伐剩余物堆烧对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短期影响

    王款梁诗强程刘涛姚智...
    1376-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堆烧马尾松疫木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养分的短期影响,为制定科学的林地土壤肥力保持和植被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马尾松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在堆烧1d后采集未火烧对照和火堆不同位置(中心、边缘)的0~5cm和5~10cm 土壤,测定土壤pH、含水量、有机质、全碳(C),以及氮(N)、磷(P)、钾(K)、钙(Ca)、镁(Mg)、钠(Na)、铁(Fe)、锰(Mn)和铝(Al))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并计算Fe/Mn、Ca/Al、Ca/Mg和SPAR值。[结果]①与未火烧土壤相比,堆烧后土壤pH、有效K、有效Ca含量和Ca/Mg值分别显著提高了 3。19%、50。83%、56。13%和28。01%。②火堆中心处的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质、全C和全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14。66%、15。90%、19。97%和17。25%,而土壤Ca/Al值显著提高了 107。01%;火堆边缘处的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质、全C含量和Ca/Al值与未火烧土壤无显著差异。③火堆中心处的0~5cm 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提高了 67。88%,而堆烧对5~10 cm 土壤有效P含量无显著影响。④堆烧对土壤全量P、K、Ca、Mg、Fe、Mn、Al、Na、Fe/Mn和SPAR值均无显著影响。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堆烧显著改变了 0~5cm 土壤性质,且土壤全C是驱动土壤性质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堆烧在短期内提高了马尾松林土壤P、K和Ca元素的有效性,且火干扰后的植被恢复措施应重点考虑火堆中心位置。

    堆烧马尾松土壤养分有效态元素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