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通报
土壤通报

张玉龙

双月刊

0564-3945

trtb@chinajournal.net.cn

024-88487155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2信箱)

土壤通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的土壤学与肥料学学术期刊。为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丘陵山区土壤动物群落海拔梯度格局及影响因素

    商静雯张诗苑刘蓉金梓...
    1705-1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丘陵山区土壤动物群落的海拔垂直分布格局,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方法]以山东曲阜市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一座低海拔(406m)矮山作为研究地点,使用陷阱法采集土壤动物。同时,调查凋落叶、植被类型、植物密度和土壤理化参数等植被与土壤因子。通过优势度指数计算分析不同海拔土壤动物优势物种,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土壤动物群落不同数据组间的差异。[结果]共采集到土壤动物1086只,分属于5纲10目37种。优势物度指数计算分析发现不同海拔样地土壤动物的优势种具有明显差异,优势物种光滑鼠妇(Porcellio laevis)和黑伊土蝽(Aethus nigritus)仅在低海拔区域分布,优势物种中华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仅在高海拔区域分布,优势物种逍遥蛛一种(Philodromidae sp。)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均有分布。群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动物区分为两个主要群落:高海拔群落和低海拔群落。不同海拔区域的土壤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P<0。01)、土壤的酸碱度(P<0。01)和落叶量(P<0。05)对土壤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距离登山步梯越近的样线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物种数越少。[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的种类逐渐减少,且数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湿度、酸碱度和落叶量对土壤动物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人类旅游登山活动也会对土壤动物产生直接影响。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海拔梯度环境因子

    基于高通量绝对定量对施用不同改良物料后盐碱地土壤细菌群落影响的研究

    白小龙王彬武晋民张恩...
    1714-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高通量绝对定量方法探宄改良物料对盐碱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弥补相对定量在研究盐碱土壤细菌群落变化方面的不足。[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对照(CK)、脱硫石膏(T1,15 thm-2)、土壤改良剂(T2,15thm-2)、有机肥(T3,7。5 t hm-2)、脱硫石膏(T4,7。5 t hm-2+土壤改良剂 7。5 t hm-2+有机肥3。75 thm-2)5个处理,在玉米种植84天后利用高通量绝对定量技术测定土壤细菌绝对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施用改良物料可以降低土壤pH和盐分含量,其中,T4处理对降低pH的效果最显著,相比CK下降了 0。44个单位(P<0。05)。施用改良物料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其中T4处理的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59%、41。59%、25。44%和47。51%(P<0。05)。绝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是细菌优势菌门,施用改良物料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CK,且T4处理在增加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方面好于其余改良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优势类群(门水平和属水平)与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解氮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而与pH和盐分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施用改良物料降低了盐碱土壤pH和盐分含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细菌多样性和绝对数量。同时,引入高通量绝对定量方法开展研究能够弥补相对丰度在表征微生物群落方面的缺陷,因而在阐明微生态学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具有一定潜力,可将这一技术引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

    绝对定量盐碱土壤细菌群落改良河套平原

    胶质和巨大芽孢杆菌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影响研究

    卢洪美王晨宇韩二玲王兴飘...
    1724-1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红壤为对象,探究不同芽孢杆菌处理对土壤磷的有效性及形态转化的影响。[方法]试验设3组处理,即单施胶质芽孢杆菌(A)、单施巨大芽孢杆菌(B)、双菌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混施(C),每组处理菌剂接种量均为2。5%、5%、10%和15%四个水平(质量分数),单施菌剂处理分别记为Al、A2、A3、A4和Bl、B2、B3、B4,双菌混施处理记为Cl、C2、C3和C4,另加1个空白对照(CK),共13个处理。分析和比较不同菌剂处理对土壤pH值、有机质、交换态磷、有机磷及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①供试芽孢杆菌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胶质、巨大芽孢杆菌混合培养以C3处理培养至45 d时土壤pH值提高了 0。5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在C3和C4处理下较高,分别显著提高了 1。47和1。53倍。②胶质、巨大芽孢杆菌单独处理,分别在30~60d、15~60d时提高了土壤交换态磷含量。与单菌处理比较,双菌混合处理提高磷有效性效果更为显著,培养15~60d时对土壤难溶性磷活化作用较明显,在培养60 d时对交换态磷量提升效果最好,较对照提高了 97。07%,活化部分难溶态磷的能力较强。③与对照比较,双菌接种培养时在最佳接种量(C3处理)下培养75 d后,可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减少了中稳定性有机磷(MROP)含量。④土壤不同指标相关性表明,供试土壤无机磷主要以土壤Al-P、Fe-P为主,土壤Fe-P与交换态磷的相关系数最大,是土壤相对有效的磷源。[结论]胶质与巨大芽孢杆菌在10%接种量时混合接种的效果最好,既能降低土壤酸度,又能提高土壤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及无机磷含量,延长解磷时间。Fe-P为土壤有效的磷源。研究结果为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土壤交换态磷有机磷组分无机磷形态

    庐山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种常见植物根际AM真菌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杜曲吴云月吴佳海肖斌...
    1734-1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庐山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种常见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填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见植物地下生态研究的不足。[方法]研究以庐山北山典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种常见植物(山胡椒,Lindera glauca;蜡瓣花,Cory lopsis sinensi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山檀,Lindera reflexa)为研究对象,引入优势群落的概念并结合AM真菌孢子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探究。[结果]①4种常见植物均受到侵染,但不同植物间侵染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从山胡椒、蜡瓣花、杜鹃和山檀根际分别分离得到32个、28个、28个和22个AM真菌物种,同时4种植物根际均存在优势种AM真菌,且常见种AM真菌种类最多。③不同植物根际AM真菌群落孢子密度、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除蜡瓣花外)和均匀度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优势度群落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除了广布种孢子密度、常见种孢子密度和常见种物种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均存在显著差异。④全钾与优势种孢子密度呈显著相关,有机质与Pielou evenness指数、优势种孢子密度和稀有种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pH与广布种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硝态氮与物种丰富度、广布种物种丰富度和稀有种孢子密度显著相关。⑤冗余分析发现有机质、全钾是解释变异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庐山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见植物根际土壤AM真菌资源丰富,其中常见种AM真菌和广布种AM真菌分布均匀,而稀有种AM真菌和优势种AM真菌则分布不均。同时,常见植物根际土壤AM真菌除常见种AM真菌外均受土壤因子影响。因此,庐山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常见植物对AM真菌存在一定的特异性选择,但选择受到土壤因子的影响。

    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AM真菌优势群落常见植物根际土壤形态学鉴定法

    酒糟灰渣等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酸度改良和养分提升的影响

    由乐林王子芳徐曼李妍均...
    1745-1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紫色土酸化严重,酒糟灰渣作为新型土壤改良剂效果仍不明确。本研究目的为探寻酒糟灰渣等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酸度改良和养分提升效果,为酸性紫色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设置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的处理(CK:不施改良剂;F:常规施肥;SF:石灰+化肥;OM:有机肥+化肥;BF:生物炭+化肥;JZ:酒糟灰渣+化肥),研究不同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 pH、交换性酸、全量养分、速效养分、CEC、交换性盐基离子等的影响。[结果]①与CK处理相比,施用改良剂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P<0。05),以JZ处理效果最好,提升了 3。3个单位。SF和JZ处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较CK处理降幅分别为99。41%和99。31%。②几种改良剂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增幅为35。26%~97。66%,其中OM处理增幅最大达9。61 g kg-1。③JZ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相较于CK处理提高了 49。32%,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 49。05%,土壤全钾含量和有效钾含量相较于F处理分别提高了 13。41%和15。56%。④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最高的处理是JZ处理,为12。89 cmolkg1,较CK处理提高31。93%。各处理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数量排序均为Ca2+>K+>Mg2+>Na+。不同处理对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作用效果不同,施用酒糟灰渣土壤交换性Na+、K+和Ca2+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较CK处理分别提升223。86%,417。58%和67。09%。[结论]在酸性紫色土上,石灰、有机肥、生物炭和酒糟灰渣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增强土壤缓冲能力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与石灰、有机肥和生物炭相比,施用酒糟灰渣对酸性紫色土的改良效果最好。

    改良剂pH交换性盐基离子土壤养分紫色土

    贵州水稻土多环芳烃残留现状与健康风险评估

    赵志燊余磊武思齐赵杰...
    1756-1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贵州省9个地区水稻土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环境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选择离子模式对贵州省9个地区,共计72个水稻土样品进行PAHs含量检测。[结果]贵州省贵阳、铜仁、六盘水与黔西南4个地区水稻土受到PAHs中度污染,遵义与毕节地区水稻土受到重度污染。贵阳与遵义地区高分子量PAHs所占比例分别为79%与85%,高于其它地区。特征值比率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石油及其燃烧源与燃煤等生物质燃料燃烧源是水稻土 PAHs的主要来源。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皮肤接触致癌风险高于其它暴露途径。贵州贵阳、遵义、毕节、黔西南与安顺5个地区水稻土中的PAHs可通过经口摄入与皮肤接触两种途径对儿童产生潜在致癌风险。[结论]贵州近几年汽车拥有量快速增加与过去大量燃煤的开采使用,造成贵州省水稻土受到长期累积污染,PAHs比例升高,并对儿童群体产生潜在致癌风险。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源,降低水稻土壤污染程度。

    贵州省水稻土壤多环芳烃残留现状健康风险评估

    绿肥作物对柑橘园土壤重金属富集转运的影响

    单俏王小燕崔璨陈展鹏...
    1768-1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在正常农田管理活动下,种植不同绿肥作物能否有效调控柑橘园土壤铅、铬、锌含量,及其对铅、铬、锌的富集转运作用。[方法]通过在野外径流小区内种植黑麦草、白三叶、毛叶苕子3种绿肥,并设置清耕(未种植绿肥的柑橘小区)对照组,通过测定试验期内不同处理小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和绿肥植株中铅、铬、锌含量,评估绿肥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①与清耕小区相比,试验期内种植绿肥可降低土壤pH均值,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其中种植黑麦草小区土壤pH均值最小,为6。34,而种植毛叶苕子小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最高。②种植绿肥一年后,土壤铅、铬、锌含量均减少。与清耕小区相比,种植黑麦草小区土壤铬、铅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为10。88%、7。77%;其次为种植毛叶苕子小区(9。42%、6。91%)。③3种绿肥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毛叶苕子>黑麦草>白三叶。试验期内,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对铅、铬、锌的富集能力整体呈增加趋势。[结论]与清耕相比,种植绿肥既可提高土壤养分,又能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其中毛叶苕子提高土壤养分能力最强,并且富集的重金属含量最高。结合该地当年8月对果园绿肥进行翻耕清除的管理措施,可选择毛叶苕子作为紫色土柑橘坡园地的最佳绿肥作物。

    绿肥重金属紫色土坡园地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植物地下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研究进展

    李清鑫张珊张复茂马燕天...
    1777-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植物源地下碳输入在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固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目前该方向的研究不够系统,缺乏整合和总结。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23年间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贡献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总结,并进行研究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贡献的研究随时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从发文主体上看,中美两国的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65。16%,中国科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作者Kuzyakov Yakov的发文量和文章中心性最高。该领域在土壤科学类期刊Plant and Soil的文献出版量最高,但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上,研究方向主要为生态和环境科学。此外,本文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将植物地下碳输入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大气氮沉降、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两个方面,系统综述了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贡献的影响。基于上述内容,本文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的贡献提供整体性思路。

    地下碳输入文献计量分析土壤有机碳植物根系植物凋落物微生物坏死物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真菌与碳循环研究热点与进展分析

    刘嘉琳王剑桥
    1789-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计量法,结合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分析,对2013年至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真菌与碳循环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究近十年关于真菌与碳循环研究的发展热点,为把握该领域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相关领域的论文发文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预示着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发文量最多,而德国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最高。此外,中国科学院是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中心性也是最高,证明了其在真菌碳循环研究领域的综合科研实力较强。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突现和聚类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菌根真菌、微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气候变化和生物量等方面。总体而言,真菌碳循环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系统地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真菌碳循环相关问题。

    真菌碳循环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土壤通报》征稿简则

    《土壤通报》编辑委员会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