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蔡祖聪

双月刊

0564-3929

actapedo@issas.ac.cn

025-86881237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土壤学报/Journal Acta Ped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为中文(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信息源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A、PЖ、CAB系列及FAO Agris AGRINDEX等收录,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饱和紫色土初始态和稳定态细沟水力学特征研究

    陶婷婷陈晓燕陈仕奇韩珍...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沟水力学特征是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动力因素.不同侵蚀阶段细沟形态影响水流动力学特征,进而影响细沟侵蚀发育与形态演变.试验以饱和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在测量得到不同流量(2,4,8 L·min-1)及坡度(5°,10°,15°,20°)下初始态细沟和稳定态细沟径流流速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初始态和稳定态细沟水力学参数,包括平均径流深,雷诺数,弗劳德数,达西阻力系数,曼宁糙率系数等,对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细沟侵蚀阶段,初始态细沟流速介于0.170~0.778 m·s-1之间,稳定态细沟流速介于0.156~0.619 m·s-1之间,在同一流量和坡度条件下,初始态细沟流速>稳定态细沟流速,且流量和坡度在不同细沟侵蚀阶段对流速和平均径流深的贡献率存在差异.流态以过渡流居多,均属于急流,弗劳德数在稳定态细沟阶段受到流速和平均径流深的调节保持相对稳定且趋近于1.达西阻力系数受流速和平均径流深的影响发生改变,在初始态细沟中流速的影响占主要作用,稳定态细沟中平均径流深的影响占主要作用.饱和紫色土细沟从初始态到稳定态的发育过程中,流速逐渐减小,平均径流深增大,雷诺数增大,弗劳德数减小,达西阻力系数和曼宁糙率系数增大.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饱和紫色土坡面不同细沟侵蚀阶段水力学特征,对建立土壤侵蚀物理模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细沟侵蚀饱和紫色土水力学特征土槽冲刷试验

    黄土区坡地和坝地土壤电阻率分布特征及应用

    刘成功贾小旭赵春雷邵明安...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的准确高效测定是土壤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土壤电学性质为基础的电阻率成像法(ERT)为土壤水分信息获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探究E RT在黄土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可行性,利用高密度电法仪测定了陕北六道沟小流域典型坡地和坝地剖面土壤电阻率(ρ),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ρ二维分布特征,探讨了E RT在黄土区土壤水分及地下水监测研究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坡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坡位对ρ具有显著影响,剖面平均ρ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灌木地>苜蓿草地>撂荒草地>农耕地,坡顶ρ显著高于坡底,这与土壤含水量高低有密切关系.坝地ρ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异特征,垂直方向呈高阻层—低阻层—高阻层分布,低阻层上边界与浅层地下水位一致.在坝地尾部,低阻层厚度增加并穿透浅层高阻层,可能与尾部作物耗水较少有关.ERT可用于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湿状况及坝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

    土壤电阻率土壤水分地下水土地利用黄土高原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砂姜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因素

    陈月明高磊张中彬郭自春...
    14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砂姜黑土的典型特征就是土体内含有"砂姜".基于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东西(河南上蔡到安徽泗县)及南北(河南鹿邑到安徽怀远)两条典型样带0~100 cm土层内砂姜含量分布及0~20 cm土壤性质、地形因子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东西样带内从西向东、南北样带内从北向南,砂姜含量逐渐增多,埋深也逐渐变浅;(2)两条样带砂姜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加的趋势,而极大值出现在20~60 cm土层,砂姜以2~5 mm粒级的占比最大(40%~44%);(3)相关分析表明砂姜含量与蒙脱石组成比例(r=0.321,P<0.01)、年均降水量(r=0.416,P<0.01)、年均温度(r=0.369,P<0.01)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全钙(r=-0.279,P<0.05)、高程(r=-0.387,P<0.01)、年均蒸发量(r=-0.392,P<0.01)呈负相关.可见,淮北平原砂姜含量受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钙质结核空间变异地统计学

    融合无人机载激光雷达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牛玉洁李晓鹏张佳宝马东豪...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挖掘无人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在农作物长势监测方面的潜力,探究机载LiDAR与多光谱遥感数据融合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效果,以无人机载LiDAR和可见光-近红外多光谱为研究手段,获取试验区冬小麦孕穗期的无人机载LiDAR点云和多光谱数据,从中提取并筛选合适的LiDAR点云结构参数和植被指数,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法(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通过融合LiDAR点云结构参数与植被指数以及单独使用植被指数作为模型输入参数,分别与实测LAI构建了LAI反演模型.用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来评价模型时,结果显示融合LiDAR点云与多光谱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冬小麦LAI.而且,无论是利用MLR还是PLSR法,融合LiDAR点云结构参数与植被指数的模型(MLR︰R2=0.901,RMSE=0.480;PLSR︰R2=0.909,RMSE=0.445(n=16))均优于仅使用植被指数的模型(MLR︰R2=0.897,RMSE=0.492;PLSR︰R2=0.892,RMSE=0.486(n=16)).因此,加入无人机载LiDAR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光谱数据在作物垂直方向上信息提取不足的缺陷,提高冬小麦LAI的反演精度,为冬小麦LAI反演提供了更优的手段.

    无人机冬小麦LiDAR点云结构参数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

    油/麦-稻轮作和施肥对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张顺涛任涛周橡棋方娅婷...
    17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3个处理,在试验布置的第4年于油菜和小麦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各施肥处理中分别提高了13.1%~19.2%和18.8%~59.5%,土壤全氮含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提高了28.1%(CK处理)和29.2%(NPK处理);(2)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土壤总孔隙度较麦-稻轮作显著提高了8.1%(CK处理)和10.3%(NPK处理),相应的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7%和10.5%;(3)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WSMA)在各施肥处理中均显著提高,且提高了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4)在相同轮作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K<NPK<NPK+S,NPK和NPK+S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显著高于CK处理;(5)在麦-稻轮作中,NPK+S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油-稻轮作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油-稻轮作和化肥结合秸秆还田均可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等理化性质,是实现稻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秸秆还田施肥土壤理化特性

    基于in vitro试验的中国典型土壤中砷的健康风险及影响因素

    陈晓晨黄振佳陈雨晴尧聪聪...
    184-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中国红壤、黑土、褐土、棕壤和黄壤五种典型土壤,经一个月老化制备成浓度为600 mg·kg-1的砷污染土壤样品,利用体外(in vitro)试验方法(PBET-UF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砷在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并评估其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性质角度(包括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及砷的赋存形态)综合地探讨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37.2%~71.8%,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9.0%~73.3%,小肠阶段的生物有效性为48.6%~72.1%,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土壤砷从胃到小肠是一个逐步被消化溶出的过程,且小肠中溶解态砷均可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的专用超滤膜;各类型土壤经口部摄入的砷健康风险存在极显著差异,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分别超过相应可接受限值两个数量级和一个数量级;此外,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铝含量、迁移系数S及迁移系数W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迁移系数S是影响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土壤pH为影响其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主导因子,而游离氧化铁铝则主要通过与砷形成新矿物的方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活性及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后续开展更符合现实土壤污染情形的调查及重(类)金属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手段的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迁移系数土壤pH游离氧化铁铝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

    强还原土壤处理对再植龙牙百合生长不利因子的消减作用

    夏青罗晨曾粮斌张金波...
    195-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害和草害是再植龙牙百合生长的两大关键制约因素.以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为技术手段,以湖南省栽培过龙牙百合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液体有机物料RSD处理(6 t·hm-2,MO)、固体有机物料RSD处理(15 t·hm-2,SB)和不做任何土壤处理的对照(CK),研究该技术手段对龙牙百合栽培土壤中土传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对照相比,RSD处理均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真菌,显著降低镰刀菌属在真菌类群中的占比,其杀菌率高达98.8%.同时,RSD处理还能有效抑制土壤杂草种子库中大部分杂草的萌发,显著降低田间杂草的密度和生物量,其对杂草数量和干质量的抑制率分别为94.1%~96.0%和71.0%~94.7%,且MO处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优于SB处理.此外,RSD处理还能显著改变田间杂草的群落结构,并降低其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因此,强还原土壤处理能够显著消减土传病原菌、杂草等再植龙牙百合生长不利因子,是一种具有同时降低田间病害和草害发生潜力的农业措施,且可以为减少农药施用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强还原土壤处理龙牙百合土传病原菌杂草绿色农业

    被孢霉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秸秆降解的影响

    宁琪陈林李芳张丛志...
    206-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生真菌被孢霉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丰度很高,为土壤碳及养分转化的关键微生物成员.然而目前关于土著被孢霉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常规平板稀释法从长期施用有机肥的红壤和砂姜黑土中分离真菌菌株,将分离得到的菌株序列与基因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较,鉴定出了两株被孢霉菌株,即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和长孢被孢霉(Mortierella elongata).通过设置盆栽试验,每盆土接种10 g菌剂,研究两株被孢霉对秸秆降解过程中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与未接种对照相比,接种高山被孢霉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29.0%,长孢被孢霉处理下土壤有效氮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5.5%和81.3%.在砂姜黑土中,与对照相比,被孢霉菌株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 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两株被孢霉在红壤中抑制了秸秆的降解,并显著改变细菌群落组成.而在砂姜黑土中,被孢霉菌株促进了秸秆降解,且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在红壤中,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导致接种处理和对照之间细菌群落差异贡献最大的类群.本研究为土著被孢霉在农业土壤中秸秆分解和养分转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被孢霉秸秆降解土壤肥力细菌群落红壤砂姜黑土

    缺氮胁迫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熊艺郑璐沈仁芳兰平...
    21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际微生物在作物养分吸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小麦的氮肥利用率,有必要深入探究缺氮胁迫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氮素耗竭的陕西关中地区典型的塿土,设置了正常供氮(150 mg·kg-1)和缺氮(不施氮肥)的小麦根箱实验,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小麦根际、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与正常供氮相比,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缺氮胁迫下具有更高的 α 多样性.厚壁菌门(Firmicutes)、纤细菌门(Gracilibacteria)、Candidatus Jorgensenbacteria和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等微生物的丰度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氨氧化古菌Nitrososphaeria则是受缺氮胁迫影响的微生物共存网络的重要节点.缺氮胁迫诱导了土壤微生物的mRNA合成、糖酵解、过氧化物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等代谢过程.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和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ceae)等对随机森林分类器准确度的影响最大,后续可作为土壤供氮水平的生物标记物.综上所述,缺氮胁迫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大于根际效应的影响,该发现对未来小麦根际促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有启示作用,并为减氮增效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缺氮胁迫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不同稻田生态系统周丛生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孙瑞孙朋飞吴永红
    2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丛生物广泛分布于稻田生态系统淹水环境中,直接影响稻田养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但其是否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却鲜有报道.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延边(YB)、鹰潭(YT)和镇江(ZJ)的水稻土培养周丛生物,并研究了三种周丛生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培养的周丛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三种周丛生物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延边周丛生物(YBP)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处理(P<0.05).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周丛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与土壤pH、全磷、总有机碳和全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三种周丛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延边周丛生物(YBP)在整个检测期内的碳代谢活性最高,鹰潭周丛生物(YTP)的碳代谢活性最低.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周丛生物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水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18%)和α-淀粉酶活性(P<0.05),同时提高了水稻幼苗的存活率(鹰潭周丛生物,P<0.05),增加了水稻幼苗的根生物量和根长(延边周丛生物,P<0.05).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子萌发率和存活率与周丛生物理化特征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明确了周丛生物与不同土壤基质间的关系,为调节周丛生物的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新视角.

    周丛生物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代谢种子萌发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