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蔡祖聪

双月刊

0564-3929

actapedo@issas.ac.cn

025-86881237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土壤学报/Journal Acta Ped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为中文(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信息源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A、PЖ、CAB系列及FAO Agris AGRINDEX等收录,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胞外酶的影响

    李新悦李冰王昌全黄容...
    235-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胞外酶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碳固存能力至关重要,且易受农艺生产措施的影响。为探讨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胞外酶活性变化,开展了35年水稻-小麦轮作试验。本试验设置了无肥区(CK)、化肥区(NPK)和秸秆还田+化肥区(NPKS),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与碳循环相关胞外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于 0。25 mm团聚体中SOC、DOC和MBC含量显著高于小于 0。25 mm粒级,且均以NPKS处理的效果最优,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组分更新。各粒级团聚体中MBC/SOC和DOC/SOC比值相对稳定,这表明MBC和DOC与SOC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作为评价土壤有机碳的敏感指标。2~0。25 mm粒级是团聚体胞外酶主要载体,均以NPKS处理活性最高;但大于2 mm团聚体酶活性在不同农艺措施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与胞外酶表现为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中SOC、DOC和MBC分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CBH,次要影响因子是BG;而EOC仅受到CBH的正向影响。CBH和BG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周转,且在2~0。25 mm大团聚体中互促作用更剧烈。综上,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团聚体碳的更新和周转速率,还提高了SOC含量,是稻田土壤可持续固碳的重要农艺途径。

    农艺措施团聚体碳固存胞外酶活性

    脱硫石膏在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

    陈炳铭冯文婷王玉刚陈园园...
    247-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硫石膏溶解产生的Ca2+会和土壤中含碳的阴离子(CO32-、HCO3-)发生反应,最终将CO2 吸收并固定为土壤无机碳。脱硫石膏在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阜康三工河流域的荒漠碱土为研究对象,以脱硫石膏为钙源物对0~20 cm土层进行改良。探究不同时间0~40 t·hm-2脱硫石膏施用量下土壤无机碳(SIC)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的变化,从而研究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脱硫石膏能显著减轻土壤碱害(pH下降),增加土壤盐分,同时具有无机固碳作用(SIC和SICD上升)(P<0。05)。脱硫石膏最佳施用量为30 t·hm-2,此时改良土层pH降至最低(8。24)。改良后0~46 d SIC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0。93 g·kg-1,SICD增加0。29 kg·m-2(即CO2固定量为1。06 kg·m-2)。改良过程中,脱硫石膏施用量与SIC、SO42-和Ca2+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CO32-、HCO3-和Na+呈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因子对土壤无机固碳存在影响,增大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会抑制SIC含量和SICD增加,而增大风速、温度和太阳总辐射则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能增加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直接证据。

    土壤改良脱硫石膏固碳土壤无机碳碱土

    酸化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李春培李雪汪璇刘刚才...
    258-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酸化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酸缓冲容量的影响,以侏罗纪紫色岩层中的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2s)和蓬莱镇组(J3p)为研究对象,设置pH分别为 2。5、3。5、4。5、5。6 等 4 个酸性环境,以及去离子水(pH=7。0)为对照处理(CK),采用循环浸泡试验和模拟淋溶试验,研究酸性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酸化环境处理后,3 组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总量均随酸化环境的pH降低而减小,且 3组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酸缓冲容量与其交换性 K+、Na+、Ca2+、Mg2+含量以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以pH =7。0(CK)处理为对照,循环浸泡处理后的遂宁组(J3s)、蓬莱镇组(J3p)和沙溪庙组(J2s)风化产物中交换性盐基总量的减小幅度分别为 8。75%~18。21%、10。83%~23。18%和 5。85%~18。41%。而且模拟淋溶 24 次后,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2s)和蓬莱镇组(J3p)风化产物中交换性盐基总量较模拟淋溶 12 次时分别减小 1。77%~24。85%、8。99%~25。75%和 8。05%~25。66%。此外,在同一酸度处理下,风化产物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均表现为Ca2+>Mg2+>Na+>K+。本试验中淋溶处理下风化产物酸缓冲容量、交换性盐基离子及盐基总量低于浸泡处理。可见,丘陵地带坡面的矿物或养分的迁移以淋溶作用为主,平地的矿物或养分的迁移以浸泡作用为主。因此,酸沉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进而导致平原化进程的加速。

    紫色母岩模拟酸雨循环浸泡淋溶成土特征

    旱作农田覆膜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团聚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钰皓庞津雯卫婷高飞...
    272-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 2012 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质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 6 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质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质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0。25 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 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 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 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 TS 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 2。60%和 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 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质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双垄沟覆膜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玉米产量秸秆碳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