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蔡祖聪

双月刊

0564-3929

actapedo@issas.ac.cn

025-86881237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土壤学报/Journal Acta Ped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为中文(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信息源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A、PЖ、CAB系列及FAO Agris AGRINDEX等收录,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李前李忠武聂小东刘窑军...
    819-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与灌木,以及对坡面土壤不设置任何措施的对照.利用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种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基于随机矩阵的方法构建微生物网络.结果表明,措施实施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平均连通度以及模块性均较高,微生物网络的规模增大,微生物间互相作用更复杂.3个微生物网络均以负互相作用(60.59%~67.49%)为主,措施实施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本研究区的微生物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此外,3个微生物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1%),对于构建微生物网络也具有关键作用.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微生物作用的响应速度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挖设鱼鳞坑并种植草本与灌木的措施较挖设鱼鳞坑并只种植草本的措施效果更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R2=0.465,P<0.05)、pH(R2=0.377,P<0.05)、有机质(R2=0.383,P<0.05)、全氮(R2=0.545,P<0.01)、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R2=0.485,P<0.05)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网络规模增大、物种间互作强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马尾松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子生态网络微生物相互作用

    不同pH和氧气条件下土壤古菌与海洋古菌的竞争适应机制

    熊旭梅周雪郭佳贾仲君...
    83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pH和氧气是古菌氨氧化活性的关键限制因子.然而,复杂土壤中不同古菌生态型(土壤古菌和海洋古菌)对pH和氧气的竞争适应规律尚未有相关报道.选择活性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为类海洋古菌Group1.1a-associated的酸性森林土(pH5.40)和活性氨氧化古菌为土壤类古菌Group 1.1b的碱性水稻土(pH8.02),调节混合土壤pH和氧气浓度;设置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实验,通过微宇宙室内培养,监测土壤硝化强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454高通量测序研究pH和氧气对土壤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H3.8下没有硝化作用发生,而pH6.0和7.6则发生了强烈硝化作用,且高氧环境下硝化作用强于低氧环境;加底物培养后,氨氧化古菌数量明显增加;活性氨氧化古菌几乎全为土壤类古菌Group 1.1b.研究表明:尽管氧气对硝化作用也有一定影响,但pH是影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与类海洋古菌相比,土壤类古菌Group 1.1b更能适应高氧和低氧的碱性土壤环境,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pH氧气硝化作用氨氧化微生物

    六六六对红壤和紫色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

    唐凯迪高乃征刘娟凌婉婷...
    84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六六六已被禁用多年,但由于难降解、易持留的特性,其在土壤中检出率仍较高.残存的六六六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相关认识仍待深化.采用小麦盆栽试验,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模拟研究了不同施药浓度(0、600、1500 g·hm–2)下六六六对旱地红壤和紫色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α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施用六六六显著提高红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而对紫色土无显著影响;但随培养时间延长,在第42天时细菌群落多样性均恢复至对照组(CK)水平.细菌群落组成分析显示,红壤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分析OTUs(可执行分类操作单元)丰度发现,六六六提高了红壤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多样性和丰度,从而导致红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上升;紫色土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六六六增加了红壤中固氮菌Bradyrhizbium(慢生根瘤菌)丰度,600和1500 g·hm–2六六六处理组较对照分别增长了150%和180%;紫色土中,随六六六处理浓度增大,固氮菌相对丰度降低.六六六引起土壤细菌群落和结构的变化,对红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要强于紫色土.研究结果为明确六六六污染土壤的微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六六六小麦优势菌门高通量测序

    两种温度制备生物质炭在榉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原位稳定性

    查全智卢伟伟胡嘉欣
    854-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物质炭的稳定性是理解其土壤固碳功能的基础.以水稻为原料在两种温度(300℃和500℃)制备生物质炭,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182 d的野外原位试验,比较两种生物质炭在榉树人工林土壤中的稳定性.整个培养期间,300℃和500℃生物质炭的累积分解量分别为10.5和3.65 g·m–2.双指数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300℃和500℃生物质炭的难分解碳库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99.8 a和302 a.300℃生物质炭的分解速率与土壤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P=0.034,r=0.417,n=26),而500℃生物质炭的相关性不显著(P=0.549,r=0.123,n=26),表明土壤温度对生物质炭稳定性的影响因制备温度而异.野外原位试验表明500℃生物质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为深入探讨生物质炭的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数据.

    生物质炭稳定性人工林平均停留时间制备温度

    炭基肥对黄壤烤烟生理和氮素吸收与平衡的影响

    陈懿林英超杨志晓程建中...
    864-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烤烟品种云烟87和贵州典型黄壤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CN)、常规肥(CF)和炭基肥(BF)3个处理,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氮素吸收相关生理、黄壤-烤烟体系氮素平衡的影响,为优化贵州烟区黄壤氮素管理和减少烟区农田生态环境污染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B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烤烟根长度和根表面积、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吸氮量,烤烟吸氮量较CN和C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06%和14.24%.BF处理烤烟根系活力和体积、干物质量及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N处理.不同施肥处理黄壤-烤烟体系氮素均明显盈余,氮素输入主要是土壤起始无机氮,氮素输出主要是土壤无机氮残留以及烤烟吸氮量.BF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无机氮的残留,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减少44.42 kg·hm–2,氮素盈余量减少37.70 kg·hm–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提高16.15%.合理施用炭基肥是贵州烟区优化黄壤氮素管理和保护烟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烤烟黄壤生物质炭氮素平衡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