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蔡祖聪

双月刊

0564-3929

actapedo@issas.ac.cn

025-86881237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土壤学报/Journal Acta Ped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为中文(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信息源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A、PЖ、CAB系列及FAO Agris AGRINDEX等收录,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大比例尺数据库的福建省耕地土壤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

    吴世蓉位佳邱龙霞陈瀚阅...
    1293-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土壤固碳速率和潜力是制定耕地固碳减排措施的基础.以我国典型亚热带地区—福建省不同地理位置的闽侯、浦城、同安、武平和永定5个县为研究区,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拟这5个县在目前区域尺度最详细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下1980─2009年和2010─2039年有机碳动态变化,并运用尺度上推的方法估算出全省耕地土壤固碳速率和潜力.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1980─2009年的固碳总量为7.37 Tg,而2010─2039年的固碳潜力为7.04 Tg,两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速率分别为:190 kg·hm–2和176 kg·hm–2,说明目前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区长期固碳.其中,水稻土和盐渍水稻土分别在土类和亚类级别中固碳速率最大,不同时段均大于175 kg·hm–2·a–1;而红壤在土类和亚类级别中固碳速率皆最小,不同时段均小于3 kg·hm–2·a–1.总体来看,1980─2009年和2010─2039年水稻土的固碳总量均占全省耕地固碳总量的92%以上,是今后制定固碳减排措施的重点.

    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土壤有机碳DNDC模型固碳速率固碳潜力

    加积型红土剖面成壤特征及网纹化成因的土壤微形态证据

    王琳怡朱丽东于红梅李凤全...
    1306-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热带加积型红土很好地记录了中国南方第四纪以来风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但相应风化强度下古土壤成壤细节仍尚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庐山东麓海会剖面(L-HH)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风化强度下古土壤成壤特征,并结合粒度、色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指标,进一步探讨加积型红土成土环境及网纹机制.结果表明:(1)加积型红土土壤基质以黏土、胶体为主,并具有一定铁质侵染.沿剖面自下而上,胶体含量由70%减少至50%,黏土胶体与碎屑配比由8:2逐渐变化为6.5:3.5,成壤强度呈减弱趋势.(2)土壤孔隙和形成物类型沿剖面的变化差异较好地记录了土壤水分及其干湿变化.网纹红土层以线状大孔道为主,连通性好,铁质迁移活跃,铁锰质胶膜沿孔道分布且多层叠置,部分铁质胶膜有脱色现象,指示水分充足,干湿变化频繁.网纹黄棕色土层大孔道减少,孔洞、囊状孔隙增加,有一定连结性,铁锰胶膜多沿孔隙壁淀积,铁锰质结核也尤为丰富,指示水分减少,干湿变化仍然频繁.黄棕色土层,孔道极少,以面状裂隙、囊状及不规则状孔隙、孔洞为主,连结性差,淀积胶膜多为扩散-团聚型,水分少,铁游离程度降低.(3)土壤孔隙及其发育程度与网纹化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裂隙产生、加宽、连通是网纹化的物理学基础.(4)剖面土壤微形态特征与粒度、色度、磁化率等环境指标间有良好对应关系,是解读红土形成环境、季风演化和网纹化机制的重要土壤学指标.

    加积型红土土壤微形态成壤特征网纹化机制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覆盖坡地的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研究

    刘目兴宋兴敏卢世国张海林...
    1321-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与植被覆盖、坡位及土壤结构的关系,既能丰富山坡水文学的研究内容,还能进一步揭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机制.以三峡库首大老岭林区常绿林、林灌混合落叶林和弃耕草地覆盖的坡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染色示踪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定量分析了3种植被覆盖的坡上和坡下位置优先流染色特征,阐明了植被覆盖和坡位对土壤优先流运动和坡面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样地染色面积比(SAR)和染色路径数(SPN)均呈现浅层高、深层低的特征.不同植被覆盖下,0~60 cm土层的SAR表现为落叶林坡地(44.2%)>弃耕坡地(36.1%)>常绿林坡地(35.3%),SPN表现为落叶林坡地(43条)>常绿林坡地(19条)>弃耕坡地(15条).不同坡位下,0~60 cm土层的SAR表现为坡上(41.5%)>坡下(35.6%),SPN表现为坡上(23条)<坡下(28条).落叶林坡地土壤染色深度最大,60~110 cm深度土层仍有很多狭长的水流路径延伸,而其他样地较少出现;(2)各样地的染色路径宽度(SPW)以1~10 cm和>10 cm为主,二者之和占剖面总染色面积的84.2%.除弃耕地坡上位点缺少均质流与非均质指流外,其他样点0~30 cm土层以均质流和非均质指流为主,30 cm以下为不同类型大孔隙流的混合分布;(3)弃耕坡地的侧向流最为明显,染色剂延伸到染液喷洒区外50 cm处,常绿林地和落叶林地仅延伸至10~20 cm.植被覆盖类型与坡位的耦合作用影响了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影响优先流路径的形成与水分的入渗过程.常绿林与落叶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强于弃耕坡地,耕作形成的犁底层限制了弃耕坡地的水分垂直入渗,增加了侧向入渗与地表径流的风险,需要通过破除犁底层或种植根系发达的乔灌木以增加降雨蓄存能力.

    优先流染色示踪染色面积比侧向流三峡库区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林樟子松根系吸水来源与影响因素

    裴艳武黄来明李荣磊邵明安...
    1336-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西北旱区沙漠化防治和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揭示典型治沙植物根系吸水来源及其主控因子可为该地区科学治沙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圪丑沟小流域樟子松人工林(18–20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采集和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及其各种潜在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2H和δ18O),结合多元线性混合模型研究樟子松根系吸水来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监测期间(6—11月)樟子松木质部水、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 δ2H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9.95‰~–49.25‰、–144.81‰~–6.60‰、–83.62‰~–48.57‰和–65.63‰~–53.65‰,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77‰~–8.21‰、–18.86‰~–2.07‰、–9.45‰~–6.54‰和–9.97‰~–8.26‰.雨季(7—9月)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分别高于旱季(6月,10月和11月)24.8~90.10 mm,3.36~8.40%和5~15 cm.樟子松根系在6月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90 cm)(15.40%)和地下水(70.10%),7—9月逐渐转变为以吸收浅层土壤水(<80 cm)为主(61.03%),10—11月随着降雨量减少,深层土壤水(>70 cm)和地下水对樟子松根系吸水的贡献比雨季(7—9月)分别增加5.82%~28.00%和20.64%~23.30%.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吸水来源受土壤水分供耗和地下水位季节波动的共同影响.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稳定同位素浅层地下水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壤砂土水分运动及水力参数的影响

    单鱼洋马晨光王全九李晓菊...
    1349-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实现保水控盐对于滨海壤砂盐碱土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而明晰CMC对滨海壤砂土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是科学使用CMC的重要基础.为研究施加CMC滨海壤砂土水分运动规律,本文通过开展一维垂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探索不同CMC施量(0、0.1、0.2、0.4、0.6 g·kg–1)对壤砂土入渗特性、水分分布和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CMC土壤的最终累积入渗量增加了4.90%~15.17%、达到预设湿润锋深度的入渗时间增加了61.90%~604.73%;Philip入渗模型参数吸渗率S和Green-Ampt模型参数KsSf均随CMC施量的增加而减少,吸渗率S和平均土壤水扩散率与CMC施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分别可用二次多项式和指数函数来表示;CMC增强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剖面含水量提高了0.72%~3.74%;CMC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了土壤水力参数,滞留含水率 θr、饱和含水率 θs及进气吸力倒数 α均与CMC施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饱和导水率Ks和形状系数n呈反比关系.通过对变异系数CV的分析发现,CMC对饱和导水率Ks和进气吸力倒数α影响表现为中等差异,对滞留含水率θr、饱和含水率θs和形状系数n表现为弱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CMC对滨海壤砂土减渗保水的内在机理,为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羧甲基纤维素钠土壤入渗水分分布水力参数

    潮土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对秸秆降解及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敬王陈林马东豪张丛志...
    1359-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过量施氮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长期施氮后土壤无机氮水平状况及其对秸秆降解的作用尚不清楚.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试验(2005—2018年)的潮土为研究对象,选择5个施氮水平(0(N0)、150(N1)、190(N2)、230(N3)和270(N4)kg·hm–2·a–1)土壤,开展短期(50 d)的秸秆降解-土壤培育实验.培育期间监测秸秆碳的矿化、土壤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测定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长期施氮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秸秆碳的矿化率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不同长期施氮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呈现显著差异.网络分析揭示:秸秆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内部物种间的共现模式随长期施氮水平发生改变,具体体现为长期高施氮水平下细菌群落彼此间的负相关得到了加强;同时,变形菌主导地位减弱、酸杆菌主导地位增强.综上,土壤无机氮含量随着长期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进而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得在秸秆降解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同,表现为秸秆降解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探究了长期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中无机氮的水平状况、秸秆降解状况以及秸秆降解过程中土壤细菌的生物特性,以期为秸秆还田和科学施氮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思路启示.

    长期施氮土壤无机氮残留秸秆降解细菌

    藻、菌配合施用对水稻土磷有效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张慧洁刘俊琢吴永红
    1369-1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磷菌和微藻广泛用作生物肥料,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及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活性.以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句容水稻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施用小球藻(A)、施用巨大芽孢杆菌(B)、小球藻和巨大芽孢杆菌配合施用(A+B)、对照(CK)4个处理,探索巨大芽孢杆菌和小球藻配合施用对水稻土磷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第30天,巨大芽孢杆菌和小球藻配施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15.92 mg·kg–1)显著高于对照和单独施用小球藻的处理(A:14.46 mg·kg–1,CK:14.61 mg·kg–1),较对照土壤(14.61 mg·kg–1)提高9.0%.巨大芽孢杆菌和小球藻配施还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土的pH、全氮以及总有机碳含量.巨大芽孢杆菌和小球藻配施的处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1.70%)较单独施用巨大芽孢杆菌的处理(1.33%)提高27.9%,小球藻在绿藻门中的相对丰度(3.14%)较单独施用小球藻的处理(3.04%)提高3.18%.巨大芽孢杆菌和小球藻配施也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增殖速率.综上,本研究表明巨大芽孢杆菌和小球藻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水稻土磷有效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为藻、菌复合生物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提高水稻土磷有效性、缓解磷积累及其环境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巨大芽孢杆菌小球藻土壤磷有效性微生物活性

    设施大棚间作玉米对丛枝菌根网络形成及辣椒疫病防治的影响

    刘一凡侯劭炜胡君利蔡鹏...
    1378-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辣椒疫病等土传病害具有生防潜力,但由于难以纯培养而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如能调动土著AM真菌的抑病功能则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依托重庆石柱辣椒科技园,研究设施大棚中间作玉米对土著AM真菌生长及辣椒疫病防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辣椒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处理辣椒根系AM真菌侵染率、根际AM真菌数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以及小区作物养分总吸收量均显著提高,辣椒疫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单株辣椒的磷吸收量及果实生物量均显著下降,其中种植密度更高的等垄宽间作处理两种作物根系AM真菌侵染率、小区玉米产量及作物养分总吸收量均显著高于等行距间作处理,辣椒疫病发病率与之正好相反.设施环境下间作玉米或能通过促进AM真菌生长及其对辣椒根系的侵染来增强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功效,其中等垄宽间作处理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辣椒疫病丛枝菌根真菌间作设施大棚

    水氮互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曹开勋赵坤金王飞飞朱同云...
    1386-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肥管理对农田土壤肥力质量和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依托安徽科技学院长期定位试验小区,通过设置两种灌溉模式(控制灌溉C1和常规灌溉C2)以及三个施氮水平(低氮N1、中氮N2和高氮N3),研究水氮互作对稻田温室气体CH4、N2O和CO2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可显著降低稻田中的CH4和N2O的累计排放量,降幅分别为43.12%和23.53%;常规灌溉条件下,低、中、高施氮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为35.26、38.90和35.20 mg·kg–1,而控制灌溉分别为33.08、34.30和42.40 mg·kg–1;控制灌溉条件下,CO2排放量高于常规灌溉,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根据总体温室效应分析,控制灌溉下稻田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为0.55 t·hm–2(以CO2当量计),远低于常规灌溉下稻田0.82 t·hm–2,且中氮处理下稻田的GWP远低于低氮和高氮处理.水氮耦合是稻田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在中、高氮施肥条件下,稻田N2O排放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大于CH4.因此,采用控制灌溉结合氮肥减量施用,可有效减少农田温室气体CH4和N2O的排放,维持较高的土壤铵态氮水平,这对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和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水分管理施氮水平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水稻土

    毕节植烟区炭基有机肥施用适宜性区划研究

    张龙张忠启何轶彭华伟...
    1397-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炭基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土壤条件下炭基有机肥的施用分区研究对于区域土壤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选择贵州省毕节植烟区为案例区,在对其土壤pH和酸碱缓冲潜力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以改良酸化土壤为目的的炭基有机肥施用适宜性等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毕节烟区全部采样点的pH均值为6.5,其中大方县、七星关区和威宁县的pH均值较低,分别仅为6.2、6.3和6.3,而织金县、金沙县和黔西县的pH均值超过了7.0,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土壤酸碱缓冲潜力在各县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大方和威宁两县区的缓冲综合指数均仅为0.96,而织金县的缓冲综合指数达到了1.23.各成土母岩和土壤类型的pH和酸碱缓冲潜力的综合分级表明:砂岩、砂页岩和玄武岩土壤属于最适宜施用炭基有机肥来提升土壤pH的区域,其次为砂页岩紫色土,页岩黄壤、黄棕壤、紫色土,以及碳酸盐岩黄棕壤和黄壤,而碳酸盐岩粗骨土和石灰土则属于当前不适宜施用炭基有机肥提升pH的区域.毕节烟区的全部乡镇中,威宁、织金和赫章等县区的82个乡镇属于炭基有机肥重点施用乡镇,大方县和七星关区为主的144个乡镇属于一般施用乡镇,而黔西和金沙等县区中的32个乡镇属于当前不宜施用炭基有机肥的乡镇.研究结果不仅可对毕节烟区土壤的精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丰富烟区土壤管理分区的研究成果.

    土壤pH炭基有机肥施肥分区毕节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