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蔡祖聪

双月刊

0564-3929

actapedo@issas.ac.cn

025-86881237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土壤学报/Journal Acta Ped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综述与评论、问题讨论等。为中文(含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信息源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A、PЖ、CAB系列及FAO Agris AGRINDEX等收录,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国内外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秸秆碳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王萍董建新夏龙龙何京...
    1714-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菌的分解作用是驱动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动力,然而在团聚体尺度上,真菌群落对不同类型秸秆碳输入的响应特征及关键环境因子尚不明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设置常规粉碎秸秆(RS)、腐熟秸秆(DS)和秸秆生物质炭(BC)3 种秸秆碳类型的等碳量还田处理,并以不施秸秆(CK)为对照,探讨秸秆碳类型对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和微团聚体(<0。25 mm)中真菌多样性、真菌群落组成及分布、菌群内部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RS处理显著降低了<0。25 mm微团聚体和>0。25 mm大团聚体中真菌的 α 多样性(P<0。05)。各处理的优势菌门前三位的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菌属前三位的为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毛壳菌属(Chaetom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与不同团聚体粒级相比,秸秆碳处理显著引起了真菌群落结构的分异(P<0。01),其中 RS 处理的真菌群落结构显著区分于其他处理。共现网络分析表明,BC 处理提高了纳入真菌共现网络的节点数量(10。08%)和模块性(5。55%),DS 处理提高了纳入共现网络的节点(11。17%)、边的数量(32。57%)和节点平均度(19。27%),均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真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Mantel test分析发现,铵态氮(AN)和pH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且RS处理的真菌群落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最大。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表明,3种秸秆碳的输入均能降低病原型真菌的相对丰度,减少农田土传病害的发生。综上所述,短期内秸秆还田,不同土壤团聚体真菌更易受秸秆碳类型的影响而产生分异,添加腐熟秸秆和秸秆生物质炭短期内能提升土壤AN含量,进而提高真菌网络的复杂性,促进真菌群落稳定,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考虑适当增加腐熟态或炭化态秸秆碳投入以促进土壤生态功能稳定。

    秸秆碳土壤真菌团聚体真菌共现网络

    种植年限对枳壳根际微生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吴微微韩雪王继朋孙年喜...
    1729-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际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与转化,和植物的生长及健康密切相关。探讨不同种植年限枳壳根际微生物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可为枳壳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集重庆市种植 4、20 和 40 a的枳壳根际土壤,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连续种植40 a枳壳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4 a和20 a,而土壤pH则显著降低(P<0。05)。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变化,而真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种植40 a的枳壳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与其他年限显著不同。在门水平上,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占总丰度的61。07%~87。79%;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总丰度的64。70%~85。75%。在属水平上,随种植年限的增加,40年枳壳根际土壤有益细菌和真菌属丰度较第4 年的显著减少(P<0。05),如鞘氨醇单胞菌属、苍白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毛孢子菌属和毛壳菌属,分别下降了51。21%、91。32%、78。60%、81。87%、70。58%和60。74%。此外,致病菌属丰度显著增加,如镰刀属、Plectosphaerella属和Ilyonectria属分别增加了117。6%、323。9%和 1 631%。Mantel分析表明,土壤pH和营养因素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枳壳长期种植会改变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有益的根际细菌和真菌属丰度减少,而潜在的致病菌属丰度增加,这可能是枳壳长期栽培长势变差和病害逐渐加重的主要原因。

    枳壳种植年限土壤养分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侵蚀-沉积的响应

    杨青松杨伟彭珏王军光...
    1741-1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严重的土壤侵蚀导致该区域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下降。以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共现网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了侵蚀-沉积现象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显著降低了微生物α多样性,而沉积有利于其增加。有机碳(SOC)、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侵蚀-沉积未改变细菌和真菌门、科水平的主要优势菌群。真菌门、科水平的主要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变化较细菌明显。(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侵蚀-沉积通过改变SOC、全磷(TP)、MWD等,导致受其影响显著的物种相对丰度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4)土壤侵蚀显著影响了细菌共现网络复杂性,其节点数和边数分别从 540、572(坡顶)下降至 488、520(坡下),而沉积又使两者分别增加至 546、602。土壤侵蚀显著增大了细菌网络聚类系数,其值从0。38(坡顶)增至0。41(坡下)。同时,侵蚀-沉积显著改变了真菌网络节点数,其值从223(坡顶)降至187(坡下)后增至201(坡脚)。此外,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大,细菌网络稳定性呈下降趋势,而真菌网络稳定性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侵蚀-沉积作用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驱动因素,为进一步了解黑土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黑土区坡耕地微生物群落土壤侵蚀共现网络

    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Meta分析

    林曦照李星陆姜筱雨贺鹏...
    1755-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影响的普遍规律,并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119 条放牧草地的土壤真菌原始数据,使用统一的生物信息学处理方式和Meta分析方法探究放牧草地土壤真菌α-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群落的变化,并使用加权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放牧使土壤真菌 α-多样性降低,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病原真菌、木腐真菌、土壤腐生真菌、内生真菌的相对丰度。土壤真菌 α-多样性降低以及功能真菌相对丰度的改变依赖于不同地区环境因素的变化。在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较低以及年均降水量高的地区,放牧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负效应被适当缓解。初始有机碳含量和禁牧时间影响了土壤功能真菌丰度变化的趋势。长期禁牧能够恢复土壤腐生型和共生型真菌的相对丰度。随初始碳氮比的升高,放牧条件下病原真菌相对丰度的减少程度减弱,而腐生真菌相对丰度的减少程度增强。降水量越低的地区,放牧会更大程度减少腐生和共生真菌的相对丰度。总体而言,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功能产生负效应,但负效应程度和趋势依赖于当地环境状况。

    Meta分析放牧真菌群落生态功能草地

    《土壤学报》征稿简则

    《土壤学报》编辑委员会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