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图书情报知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陈传夫

双月刊

1003-2797

tqy12@whu.edu.cn

027-68754437

430072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知识/Journal Document,Informaiton & Knowled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出版发行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连续四次被评为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三次被评定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并被评定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还被《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本刊集图书、情报、档案、出版发行于一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阅读,让我们更勇敢

    《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
    1页

    数智赋能信息资源管理新路径:指令工程的概念、内涵和发展

    陆伟汪磊程齐凯刘家伟...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系列数智技术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大模型背景下,指令工程通过高质量、体系化、流程化的指令设计引导模型生成结果,是高效发挥大模型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用于解决学科相关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指令工程的概念,然后详细梳理了指令的构成要素、设计模式以及指令工程的特点和意义,并探讨了指令工程赋能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路径.未来,指令工程的研究和发展还需要关注通用及领域指令工程建设、指令工程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安全性和体系化测试评估等问题,以期能够在各行业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更好地发挥指令的效能.

    指令工程大模型信息资源管理数智赋能

    沉浸理论视域下短视频知识采纳意愿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挑战—技能平衡"特征的对比分析

    王彦妍张磊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知识类短视频是当前信息用户广泛使用的信息资源.本文旨在从沉浸体验视角探索用户在观看知识类短视频时的采纳意愿形成机制.[研究设计/方法]以沉浸理论和信息采纳模型为基础,采用对照实验、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PLS-SEM模型分析知识采纳行为的形成机制.[结论/发现]沉浸体验对感知有用性和知识采纳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并负向调节视频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正向影响、正向调节感知有用性对知识采纳意愿的正向影响.用户在高技能、高沉浸状态下,知识采纳同时受感觉体验和知识内容路径影响;在高挑战状态下,只受知识内容路径影响.[创新/价值]将沉浸理论引入知识采纳研究,提出了短视频知识采纳意愿形成模型,发现了沉浸体验、知识采纳和图像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

    知识采纳知识类视频短视频沉浸理论"挑战—技能平衡"

    在线平台竞争功能组合对创作者内容采纳的影响研究――来自视频弹幕类平台的实证检验

    付少雄朱梦蝶邓胜利郑汉...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为在线平台创作者生成内容优化,以及在线平台内容采纳率提升提供新思路.[研究设计/方法]将传统应用于企业竞争策略组合研究的竞争组合理论,拓展到在线平台个人信息情境.以视频弹幕类在线平台"哔哩哔哩"为例,基于二手数据抓取,分析在线平台竞争功能组合的数量、复杂度与异质性对创作者内容采纳的影响.[结论/发现]在线平台情境下,竞争功能组合的数量与异质性会显著正向影响创作者的内容采纳,而竞争功能组合的复杂度会显著负向影响创作者的内容采纳.同时,竞争功能组合数量、复杂度与异质性的影响作用存在交互性.[创新/价值]为视频弹幕类平台的内容生态优化以及创作者的内容采纳率提升提供借鉴,丰富用户行为与信息服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线平台竞争功能组合竞争组合理论内容采纳影响因素

    短视频平台公共政策传播的信息框架效应――基于"双减"政策的视频内容分析与实验

    陈璟浩聂卉梓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信息表达方式,已逐渐成为政策传播的重要工具.探索短视频平台在公共政策信息传播中的效力以及受众采纳意愿,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研究设计/方法]以"双减"政策为例,根据框架效应理论和信息采纳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短视频平台中"双减"政策信息框架的组织方式,同时分析不同政策信息框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此外,采用在线控制实验法验证了不同政策信息框架对受众采纳意愿的影响.[结论/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中有近四成的信息使用了目标框架,其中损失框架居多,多数采用集体主义视角和非叙事陈述方式;目标框架、文化框架、叙事框架对受众的评论、转发、点赞意愿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双减政策信息中,损失、收益框架,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叙事和非叙事要素都能增强受众的采纳意愿,并且目标框架与文化框架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创新/价值]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宣传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优化政策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具有启示作用.

    短视频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传播信息框架框架效应"双减"政策

    IP属地化政策对舆情评论的影响研究――基于微博用户属地公开的准自然实验

    乐承毅孔维伟段楠楠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实证评估公开属地政策能否以及如何对舆情评论产生影响,为网络舆情研究、平台优化和治理提供启示.[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自我监控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和假设,以微博"IP属地"功能的推出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和断点回归模型探究IP属地化政策对舆情评论的影响.[结论/发现]政策引发用户自我监控效应和风险感知效应,不仅整体改善了评论情感倾向、评论可读性和共情性,也能够显著抑制评论情感极性,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政策影响在不同用户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较处于事件热点中心的用户,属地公开更能促使处于非热点中心的用户做出改变.政策同时加剧评论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创新/价值]揭示了IP属地化政策对在线评论行为的作用,为清朗网络环境提供新视角,丰富了IP属地化与舆情评论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IP属地化舆情评论隐私计算理论地域歧视双重差分

    新时代"情报学+"数智化人才的培育理路

    张海涛张鑫蕊张春龙栾宇...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更要求情报学学科融入新时代,积极探索数智化人才培育路径.[研究设计/方法]从认知到应用全方位策划"情报学+"数智化人才的培育理路,明晰育人体系,重点描述人才核心素养模型的搭建以及对人才培育路径的思考,展现情报学育人的本土化、特色化、智慧化.[结论/发现]情报学学科未来应致力于培育服务新时代各工作领域和研究情境的复合应用型情报学人才,不断探索更完整的人才培育闭环.[创新/价值]以中国哲学思想赋能新时代情报人才培育的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体现哲学思想现实价值的同时,为情报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情报学+数智化人才培育理路核心素养课程新体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23)

    邓胜利汪璠夏苏迪
    69-7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开展全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以期反映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设计/方法]以开设院校、师资、招生、就业、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为六大维度,系统地剖析了我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教育的现状,并通过与往年数据的比较反映该专业的发展态势.[结论/发现]截至2022年12月,该专业的培养单位数量达到183所.大多数培养单位针对社会需求和自身定位调整其教学,在注重专业实践性的同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大多数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不完全匹配,需要增加对大数据管理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课程.[创新/价值]通过全国范围内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反映该专业当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此类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调查报告培养方案

    目录学思想在数据结构化过程的传承与应用

    彭贤哲郑建明李佳新石进...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信息资源时代下,数据类型多元化特征显著,透析数据结构化过程中蕴含的目录学思想,有助于解决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利用的难题.[研究设计/方法]首先辨析数据结构化的本质过程,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目录学机理和标引分类思想,说明用目录学思想指导数据结构化过程的可行性,并借由目录工作运用的文献揭示、书目索引编纂、文献标引分类、文献组织等传统方法,解析不同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特点,指导其关联整合、索引指示、标引分类、组织重构等主要结构化过程,最终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结论/发现]数据结构化基本承袭了以分类标引等为核心的书目思想,在本质上是作为致用之学的目录学在当下环境的延续和发扬.[创新/价值]有助于制定数据结构化过程的范式流程,增强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解析过程的复用性.

    目录学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分类标引数据组织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进展

    完颜邓邓尹娇刘文艳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总结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关键词检索与引文追溯方法,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内容详读与分析,分别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主题归纳.[结论/发现]将国外研究主题归纳为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潜力与局限、旅游服务、旅游模式、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测评五个方面;将国内研究主题归纳为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的关系、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场馆功能拓展、资源建设、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五个方面;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未来我国发展建议.[创新/价值]对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融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提出国外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业文旅融合公共文化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