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图书情报知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陈传夫

双月刊

1003-2797

tqy12@whu.edu.cn

027-68754437

430072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知识/Journal Document,Informaiton & Knowled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及出版发行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连续四次被评为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三次被评定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并被评定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还被《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本刊集图书、情报、档案、出版发行于一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视角下的数据要素研究

    孙建军李阳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需要进一步融入到数据要素化市场建设之中,积极建构新的学术增长点.[研究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与数据要素的关联逻辑以及学科的角色建构问题,而后介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视域下的若干核心议题,最后对两者融合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结论/发现]数据要素研究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有组织地推进数据要素研究与实践.[创新/价值]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视域思考数据要素研究,为进一步扩大学科研究视野、拓展学科研究空间提供启示,为数据要素化与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学科话语建构提供参考.

    信息资源管理图情档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数据资源

    数据要素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内涵、价值与应用

    朱庆华王晰赵宇翔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探讨医疗健康领域数据要素的本质、分类及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医疗健康数据融合创新的关键策略,包括通过技术赋能医疗健康数据的采集,推动医疗健康数据的整合与标准化工作,促进医疗健康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以及加强对医疗健康数据的安全保护.

    医疗健康领域数据要素数据标准化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安全

    "数据要素×应急管理"的乘数效应机理与激活路径

    沙勇忠魏兴飞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应急管理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机理及其激活路径.首先阐释了数据要素的关键特征及其应急管理意涵,而后从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模型、应急管理活动以及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互动融合三方面论述了应急管理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了场景牵引、数商推进、技术创新和上下分化等应急管理中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激活路径.

    数据要素×应急管理乘数效应价值创造

    打通数据"宝瓶口":公共数据资源供给的路径和目的

    郑磊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数据只有在市场和社会上得到充分供给和高效利用,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其价值红利.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对公共数据资源的供给路径和目的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供给路径上,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两种公共数据供给方式各有其适用的数据类型和利用场景,需要协同推进,发挥各自所长,而不应相互取代或挤压空间.在供给目的上,应着力使公共数据尽最大可能赋能于市场和社会,创造出更全面和长远的价值,而不应只着眼于公共数据在短期内和局部范围内实现了多少利益"变现".

    公共数据供给数据开放授权运营

    在线社区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识别方法研究

    邓胜利汪璠王浩伟
    28-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在线社区造成一定程度的AI信息污染,研究多种AIGC识别方法对防范快速进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首先在以新浪微博54个大类主题为主的多个在线社区平台中构建了HAC数据集,其中包含100,873条分别由人类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撰写的信息;然后探究当前6个主流深度学习和7个机器学习方法是否能识别在线社区中的信息是由人类还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撰写;最后提出了一种BEM-RCNN方法进一步提高AIGC的识别精度.[结论/发现]从构建的数据集中可以看出,生成式人工智具有强大的"类人表达",能够模拟人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和回复内容.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准确度达到96.4%,能够很好地识别在线社区上的内容是由人类还是AI撰写.在精度、召回率、F1-值和准确度上均优于BERT、ERNIE、TextRNN等其他13种主流的方法,验证了其性能优势.同时,大量探究实验也证明了当前主流的机器学习方法虽然精度低于此方法,但是也能够识别部分AIGC.[创新/价值]使用多种方法去识别社交媒体上的AIGC,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社交媒体平台造成的信息污染.

    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线社区机器学习AI信息污染

    如何走出AIGC的"科林格里奇困境":全流程动态数据合规治理

    张春春孙瑞英
    39-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AIGC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安全风险与规制问题,遵循AIGC的发展趋势构建全流程动态数据合规治理机制,能够帮助AIGC走出"科林格里奇困境".[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梳理AIGC与数据治理之间的赋能与保障关系,结合AIGC规制的国际实践经验进行"科林格里奇困境"规制博弈分析,探析AIGC创新发展与规制的路径.[结论/发现]无论是欧盟的强硬规制、中国的谨慎监管还是美国的行业自律,都在不同维度显现出规制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全流程动态化规制手段适配AIGC的动态化发展趋势,构建基于数据合规治理的AIGC全流程动态规制机制,帮助AIGC走出困境.[创新/价值]基于数据合规治理的AIGC动态规制机制能够不断改进规制体制和工具,为AIGC相关技术落地具体应用领域提供思路.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数据治理科林格里奇困境

    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陈传夫蒋子可吴钢陈一...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索贯通培养与微方向结合的新文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研究设计/方法]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等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需求,凝练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理念,归纳实践,提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思路.[结论/发现]新文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要强化思政引领,以提升人才综合能力为目标;守正创新,加快推动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升级;构造贯通培养与微方向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引领型创新人才.[创新/价值]推动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为新文科实践中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供借鉴.

    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贯通培养

    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回顾与展望――以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谢欢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中国图书馆学史

    从"要素公开"到"开放参与":开放同行评议策略研究

    孙梦婷张琳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对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策略的全面调查是开展OPR可行性评判、策略选择等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把握OPR发展现状,为制定OPR路径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基于OPR内涵和流程分析,对"开放性"理念进行解构,构建"要素公开""开放参与"二维度分析框架;基于文献调研和拓展检索,构建覆盖5类实践主体的OPR策略数据集;基于文本标注和统计分析,对OPR策略的要素开放等级分布和模式分布进行探讨.[结论/发现]当前OPR策略呈现多样化、多维度的发展态势,但大多数实践主体仍倾向采取保守的策略,OPR策略应用视不同的资源禀赋、商业和公共属性的权衡而不同.建议从加强政策制定和规范引导、制定呼应主体定位的转型路径、探索多主体协同的合作机制等方面优化OPR实施策略.[创新/价值]构建覆盖多元主体的OPR策略数据集,提出"要素公开""开放参与"二维度理论分析框架,对多元主体的OPR策略选择进行探索分析,为把握OPR整体发展情况、OPR策略选择等提供参考.

    开放同行评议策略研究要素公开开放参与

    古籍的数字赋能与增值利用――"数智时代的古籍活化与利用"高端论坛述评

    林通郑翔李明杰
    8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