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与实践,亦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类型,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在文化生产、消费、交换等领域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和精神引擎.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共同举办"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念、内涵特征、发展生态等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期冀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助力.本期择取此次会议成果刊发如下.李凤亮教授指出,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力,还包括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理念、社会场景、消费环境的整体调整,即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具体包含生产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关系优化三个重要维度.周建新教授通过对生产力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认为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反映了对生产力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迁和优化.所谓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体现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创新生产力,其核心在于文化的创新性.花建研究员指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色和实践路径体现为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中形成、在数字化新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在全空间和多象限的开发中拓展以及对生态文明与社会责任的鼎力承担等四个维度.魏鹏举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对文化强国建设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既是新时代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巧妙支点.祁述裕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科技因素,还应该重视文化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观念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文化需求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标.臧志彭教授从文化生产力迭代演进史的视角出发,认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全面驱动文化领域的劳动者群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发生质的升维与跃迁,文化领域应主动融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陈能军研究员从嵌入维度、效率维度和公平维度分析了新型文化生产要素加速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指出因地制宜是新型文化生产要素融合创新的关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