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度衍生还是主观驱动——中国城市有劳动能力低保家庭的福利依赖类型

    韩克庆赵晰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利依赖是各国福利政策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具有多维内涵表现。"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城市调查数据和主客观多维指标的聚类分析显示,城市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存在长期性、持续性受助依赖现象,但低保家庭多数并不存在零就业的情况。福利依赖整体上体现在制度设计层面而非个体行为层面。城市低保家庭的福利依赖主要表现为六种类型,包括主观依赖型、长期依赖型、持续依赖型、典型依赖型、短期依赖型、深度依赖型。为应对制度衍生性福利依赖,政策部门可从制度建设上着力优化,推动低保制度的减负松绑,建立定期轮换制度,提高低保对象的工作能动性。

    福利依赖类型划分城市低保聚类分析社会救助

    新旧制度之间的"新文科"——以"文化研究"为例的讨论

    王晓明罗小茗张淳李鹏飞...
    57-58页

    螺丝在拧紧——以硕士生教育的制度性调整为例

    罗小茗
    59-65页

    求贤何以难——以现行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为例

    张淳
    65-72页

    道阻且长——以文化研究教学为例

    李鹏飞
    73-76页

    恐怕又是搞错了方向——博士生论文评审问题

    王晓明
    77-82页

    人工认知挑战自然认知的"认知策略"

    魏屹东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按照自然认知演化的生命、感知、意识、心智和智能的内在发展逻辑,在结构、功能和行为上模拟,人工认知挑战自然认知的相应认知策略呈现为:人工生命的指号表征认知策略,其自主性源于内部的指号显现能力;人工感知的预知性表征认知策略,从面向现在的能力进化到面向未来的抽象认知能力;人工意识的语境涌现认知策略,将意识视为一种聚集行为,一种产生于动态在线互动、自主主体与其所嵌入的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工心智的多智能体交互生成策略,通过调节交互主体的行为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的文化塑造认知策略,设想将文化适应性嵌入人工认知系统,以便创造出基于文化的抽象符号表征。这五个方面的挑战预计会对未来人工智能在认知能力上的提升有重要启示。

    人工认知自然认知认知策略文化塑造适应性表征

    资本主义的雅努斯:资本抑或云地租——技术封建主义思潮对《资本论》的误读

    周亦垚蓝江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封建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中的最新成果,该思潮主张资本主义正在以一种倒退的形式——封建主义——走向终结。其封建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类土地概念的回归、附庸关系的加深以及云贵族产生后等级秩序与权力架构的重新分配上。在传统的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基础上,技术封建主义提出了资本的第三属性,即资本具有对他人实施行为矫正的权力,这正是数字时代平台作用于用户的真实写照。不过,通过与马克思的对比就能发现,瓦鲁法基斯对资本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他试图通过证明利润变成地租、市场变成云封地来反证资本主义的灭亡,这一方案是失败的。我们必须明确消灭资本主义的关键是要回到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方式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只要剩余价值和私有制不消失,我们就不能轻易地说出"资本主义已死"。所以,技术封建主义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带上雅努斯面具之后的双面伪装。

    技术封建主义云空间云封地资本主义数字平台剩余价值

    新兴人工智能的政治影响与治理策略

    王中原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人工智能将深刻重塑当代政治,催生一系列前沿的政治学研究议题。新兴人工智能通过重构信息机制、交互机制、决策机制,对政治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突出表现在政治输入(选举政治、协商政治)、政治过程(政治代表过程、公共政策过程)、政治输出(政治回应、政治问责)三个环节及其六大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完全中性,新兴人工智能的内在技术属性决定了其内嵌的功能和风险,这些功能或风险会在不同的人机关系结构中被放大或遮蔽,呈现出多样的组态和生态。政治场景相较商业场景更具敏感性和冲突性,技术风险极易扩散为政治风险,对国家统治、政民关系和社会稳定产生冲击。然而,从"智能技术"到特定"政治后果"并非因果必然,其间受到制度环境、应用场景和治理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规范人工智能的政治应用可从开发者、使用者、监管者三方着手,并结合"技术路径"与"关系路径"展开。深度智能呼唤深度民主。

    人工智能政治系统政治影响治理策略技术政治学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向度

    吴海瑾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产业、科技、人口等多重向度,区域发展从空间维度见证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的演进,是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的重要视角,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探寻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理据和价值意蕴,有助于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发展的共生关系,推动由传统要素组合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向新的要素组合及新发展模式转变。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最大独特性。当前科技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调整加剧了区域新极化趋势和生产力水平纵深式分化,直接影响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全局性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因此,应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统筹规划并优化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形成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定制化培育方案和差别化推进路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