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湾农业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湾农业探索
台湾农业探索

曾玉荣

双月刊

1673-5617

twnt@163.com

0591-87869435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台湾农业探索/Journal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农科院情报所与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农业社科类期刊。是大陆最早报道台湾农业的专业性、权威性刊物之一。旨在通全面深入地介绍、分析台湾农村社会、农业高新科技及经济发展,以及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状况与信息,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研究热点与前沿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柳晓明王瑞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分析两岸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对两岸发展新动态的把握,进而洞悉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沿方向.[方法/过程]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从1994-2023年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879篇.利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两岸经济合作的演变趋势、研究热点与主题领域.[结果/结论]结果发现:该研究领域经历了缓慢平稳增长与快速波动增长的阶段,其演变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政策导向性.大陆投资、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等方向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两岸合作、发展新模式、ECFA以及两岸融合发展等关键词既是当前两岸经济合作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分析重点.

    两岸经济合作经济融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基于社会地位感知的调节效应检验

    李瑶瑶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鼓励农村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方法/过程]基于2018年CLDS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地位感知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考量社会地位感知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表现得更加显著;在调节效应中发现,当外出务工经历与社会地位感知交互回归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概率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女性比男性创业概率更高、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群体创业几率更大、东中部地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概率较西部地区高.据此提出提升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性,推进城乡要素流动;普及农村地区非农就业技术培训及创业培训;因地制宜改善中西部地区市场环境的对策建议.

    外出务工经历社会地位感知农民工返乡创业

    山区农业县耕地撂荒原因及治理对策——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

    施向华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分析山区农业县耕地撂荒现象,有助于保证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通过分析山区农业县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为山区农业县实现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基于2023年宁化县农业农村局公布的耕地撂荒普查结果,通过部分乡镇、村现场核实、入户座谈、问卷调查,进一步掌握耕地撂荒的现状,分析耕地撂荒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论/结果]结果显示,耕地撂荒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而发生的一种持续性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政府应发挥政策功效,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基础设施投入,降低耕地经营成本,提高农耕效率,以遏制耕地撂荒.

    山区农业县耕地撂荒对策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

    林伊杭林国华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农业产业集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探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路径,为我国实现农业的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2003-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存在倒U型影响,当产业集聚水平较低时,农业碳排放会随着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当农业产业集聚水平达到拐点5.820之后,碳排放量会随着集聚水平的提高而减少;(2)农业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来抑制农业碳排放;(3)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农业大省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倒U型影响的拐点小于非农业大省的拐点.鉴于此,提出采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因地制宜提高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等措施以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低碳发展的正向效应.

    农业产业集聚农业碳排放倒U型农业技术创新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和功能实现——基于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案例的扎根分析

    杨颖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绿色农业产业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厘清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实现其价值延伸,从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方法/过程]基于全国绿色农业发展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功能实现.[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受资源禀赋、科技创新、环境规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影响.资源禀赋决定了产业链的发展,是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基础;科技创新为产业链的横向拓展提供了支持;环境规制发挥了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着纽带作用.由此,绿色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绿色农业农业产业链形成机制扎根理论

    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毛黄鹤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分析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潜在优势、制约因素,研究提出推进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的思路对策,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地方"小特产"发展为"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法/过程]通过对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数据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其发展成效及不足,并提出建议.[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产业优势凸显、专业村覆盖面稳步扩大、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但也存在生产结构趋同、生产链条较短、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品牌化步伐,构建市场服务体系等措施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福建省"一村一品"对策建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谯群瑶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深化对中国西部经济圈人口分布规律的认识,旨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规划及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以区县为单元,考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趋势,基于2000-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该地区人口分布演变的特征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1)人口集中分布在成渝两市的中心城区,呈现"双黄蛋"的整体形态;(2)人口在成渝聚集的趋势不断增强,并且逐渐向周边区县扩张;(3)人口重心大致由东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但仍处于四川盆地中部;(4)第三产业增加值高对人口密度分布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而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的增加则与人口密度分布呈负相关关系,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地区的平均高程以及平均坡地坡度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则较为复杂,同时具有正向和反向作用.

    成渝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区县尺度

    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其哈日嘎孙莹丽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农旅融合是促进农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民族地区农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方法/过程]依据产业融合理论,构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对内蒙古地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内蒙古12个盟市2012-2022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耦合协调度的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制约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内蒙古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由最初的勉强协调逐渐转向中级协调发展,三大区域的协调度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的趋势,各盟市之间的增长速度有差异,且随着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盟市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2)各盟市间的协调度水平差异较明显,可分为3个梯队,呈现农业和旅游产业越发达的地区,其两者的协调度水平越高的规律;(3)从障碍度分析来看,两产业的障碍度交替变化,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占GDP比重、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旅游产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为阻碍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1)抓住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2)统筹协调各区域发展的程度,进一步缩小盟市间的差距;(3)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业,推动农旅融合.

    农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度障碍度内蒙古

    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刘根权任权晁伟鹏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证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路径.[方法/过程]在厘清新质生产力与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及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探讨新质生产力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1)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西部大于东部.基尼系数则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且区域间尤其是东西部间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主要来源;新质生产力在波动中上升,东部地区大幅度领先中西部;基尼系数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中西部大于东部地区;(2)新质生产力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且创业活跃度、产业结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新质生产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同时还存在创业活跃度、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影响.

    新质生产力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机制创业活跃度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健宏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相关科技人员的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探讨建立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分类、评价要素与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了一个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A作为科技人员业绩评价的实践试点,以评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研究基于可靠与效用相结合原则、绩效和经济相结合原则、通用与个性相结合原则,通过将定性指标定量设计、定量指标分类设计,构建了面向所级的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科技人员公共履职、岗位履职等定性工作的定量化考评.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业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