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阳能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阳能学报
太阳能学报

殷志强

月刊

0254-0096

tynxbb@public.sti.ac.cn

010-62001037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3号

太阳能学报/Journal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太阳能学会主办,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承办,自1980年创刊以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技术札记、简报及综述性论文。《太阳能学报》编辑严谨,被《EI》收录比例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雷诺数下对称翼型的转捩判断与规律研究

    杨从新张根豪李寿图郭艳磊...
    326-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翼型的转捩问题,以NACA0012、NACA0015、NACA0018 三种不同厚度的对称翼型为研究对象,基于TSST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提出基于湍流强度的转捩判断方法并研究在5种大雷诺数条件下翼型表面流动的转捩规律,以期为风力机叶片设计提供新的参考思路.研究表明,基于湍流强度的转捩判断方法是有效、可行的,使用翼型表面湍流强度曲线的阶跃现象观测转捩,可有效避免转捩前流动扰动带来的影响.同时利用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可为风力机叶片设计寻找最佳设计参数.研究发现,增大攻角和雷诺数使得翼型上翼面转捩位置前移、下翼面转捩位置后移.此外,随着攻角的减小、雷诺数的增大、翼型表面厚度的增加,在翼型转捩前的流动逐渐稳定.

    转捩风力机计算流体力学γ-Reθ转捩模型雷诺数湍流强度

    风电机组纯钢塔架和组合式塔架动力特性对比研究

    陈俊岭高洁冯又全丛欧...
    334-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某风电场2.0 MW风电机组120 m高单管式风力发电钢塔和钢-混凝土组合式风力发电塔的振动进行长期监测,分别采用峰值拾取法(PP)和随机子空间法(SSI)对塔架的模态参数进行识别和分析,并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座塔架的振动主要以前三阶模态为主,高阶模态的影响不可忽略.相较于钢-混凝土组合塔架,纯钢塔架受塔顶叶轮转动的影响更大,更易发生共振.模态阻尼中气动阻尼占比较大,其与环境风速和桨距角关系密切,与风速呈非线性关系,并且在桨叶变桨时变化明显.对比实测识别和数值分析结果发现,两座塔架的模态频率以及混塔的振型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钢塔的振型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差异,在运维养护时应重点关注.

    风力发电塔模态识别振动特性气动阻尼有限元分析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的双馈风电场动态等值建模方法

    邓俊张阳李怡然夏楠...
    342-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风电场动态运行条件下等值建模精度偏低、聚类依据不足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聚类思想的风电场等值建模方法.首先,分析单台双馈感应式风力发电机在低电压穿越期间的动态响应特性,根据响应特性的集群特征构建聚类指标.然后,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动态初步聚类、优化聚类数目的两阶段等值建模方法,推导出赤池信息和贝叶斯信息准则下聚类数目的寻优算法.以典型中等规模风电场为例,在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不同故障穿越条件的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风电场等值建模方法聚类有效、精度高.

    风电场低电压穿越风速双馈风力发电机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等值建模

    ZSM-5/Ni Foam催化剂对生物质气化焦油裂解行为及机制研究

    刘蔚波许丹王佳兴张书平...
    35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克服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焦油产生问题,以泡沫镍(Ni Foam)为镍源和载体、ZSM-5分子筛为活性添加物质,采用浸渍法制得ZSM-5/Ni Foam催化剂并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系统进行生物质焦油催化裂解实验.结果表明:三维骨架结构的Ni Foam上负载具有酸性活性位点的ZSM-5,不仅可增加焦油与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接触面积,还可减缓催化过程中积碳的形成,从而获得更高的催化性能,800℃下焦油转化率达到90.2%,使得ZSM-5/Ni Foam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及循环稳定性.同时,也揭示出ZSM-5/Ni Foam的催化机制.

    生物质气化焦油复合催化剂催化裂解

    同源生物炭对蓝藻热解特性及气体产物的影响

    宋卫军谢妤陈钱浩王祎楠...
    358-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蓝藻生物炭掺和对原料热解特性和释放气体产物的影响,以铜绿微囊藻(MA)为原料,基于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研究铜绿微囊藻生物炭(MAC)掺和前后混合样的热解特性与气体产物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样品热解主要区间由322~434℃变为242~422℃,不仅温度区间发生偏移且温度范围由112℃拓宽至180℃,增加60.5%.热解过程中混合样的活化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CH4、CO2和羰基类化合物等产物的红外吸光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MAC制备温度的升高,混合样品的热解结束温度降低,最大失重速率基本不变,活化能由22.77 kJ/mol增至42.17 kJ/mol;掺和MAC400时芳香醛类、CH4的释放量增加,羰基化合物释放量减少,CO2含量在500℃以上出现明显的二次提升;掺和MAC600时芳香醛类、呋喃类、CH4和CO2的释放量减少.随着MAC掺和比例的增加,混合样品的热解结束温度升高,最大失重速率降低,活化能由22.77 kJ/mol增至36.93 kJ/mol.掺和比例为75%时热解释放气体中CO2减少,掺和比例为25%时,含羰基化合物、酸类、呋喃产生量降低.

    热解生物炭微藻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

    白皮松固体燃料成型参数优化及燃烧特性研究

    钱晓亮张静郑德聪黄志杰...
    36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白皮松园林修剪废弃物为原料制成固体燃料,采用响应面法对其物理特性进行多因素试验研究,分析原料含水率、温度及成型压力三因素交互作用对固体燃料密度、耐久性、抗跌碎性的影响规律;应用马氏距离法对燃料的密度、耐久性和抗跌碎性进行响应优化,并采用同步热分析仪分析白皮松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含水率6.5%~10%、温度70~100℃、压力100~130 MPa范围内燃料密度、耐久性、抗跌碎性达到1.01 g/cm3、95%、98%以上,在含水率6.9%、温度84.5℃、压力130 MPa时为最佳成型参数组合;试验验证在此条件下成型的燃料密度、耐久性、抗跌碎性分别达到1.15 g/cm3、98.5%和99.7%.样品在10、20、30 K/min升温速率条件下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分别为0.45、2.18、13.26×10-8 K3/min2,即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生物质成型物理性能燃烧特性马氏距离法

    LDHs衍生阵列催化剂在吸收增强式甘油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应用前景展望

    杨双霞李雨陈雷孙来芝...
    37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吸收增强式甘油水蒸气重整(SESRG)制氢反应网络及热力学特性、Ni-Ca基催化-吸收双功能催化剂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分析Ni基催化位点、Ca基吸附位点失活机理及改性手段.结合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材料和阵列催化剂独特的结构优势和物化特性,提出设计研发LDHs衍生阵列催化剂是提高Ni-Ca双功能催化剂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并对其在甘油高效稳定制氢领域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甘油催化重整制氢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纳米片阵列

    水平偏心摆波能装置运动获能特性研究

    曹飞飞赵致磊江小强史宏达...
    382-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平偏心摆波能装置为对象,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装置在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下的运动和获能规律进行研究.不同波周期下,摆体出现小幅振荡、旋转和振荡旋转三种运动状态.研究表明,装置在单自由度下出现对获能不利的"锁停"现象,而多自由度的获能相对较好,平均功率随波浪周期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对应波周期与能量输出(PTO)阻尼和摆臂长度正相关,峰值与PTO阻尼正相关;第二次峰值及对应波周期与外浮体轴比正相关.

    波浪能转换浮体摆体轴比摆臂长度PTO阻尼

    考虑模型失配的波浪发电系统功率优化LQR控制

    林炳骏杨俊华吴凡曈梁惠溉...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复杂海况对波浪发电系统的影响,改良目标价值函数,设计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约束系统运动状态同时提升波能捕获能力.通过调整权重矩阵求取最优反馈增益,获得理想q轴电流并采用空间矢量控制策略跟踪控制之,平衡系统物理约束与功率捕获关系;模型失配时根据理想模型与实际装置位移差值,基于HJI理论设计RBF鲁棒控制器,补偿系统失配运动状态与功率.仿真结果表明:在不规则激励力下,所提控制策略动态性能好、鲁棒性强,在满足系统物理约束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波能捕获能力,补偿系统因失配减少的功率.

    波浪能误差补偿波能转换永磁直线同步电机改进线性二次型控制策略(LQR)

    全潜液囊式波浪能俘获系统特性研究

    韦建锋盛松伟陈敏张亚群...
    395-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洋监测潜标系统的供电需求,研发设计一种元器件少、结构简单、适用于潜标的水下波浪能俘获系统.相对于使用液压系统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此系统具有工质环保的特点.该系统由液囊、主体、基础和能量传输4部分组成,工质采用水.在实验室造波水槽中对该系统的特性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发现该系统适合在长周期和大波高的波浪下工作,试验中功率最大工况为波高0.20 m,周期3.4 s,功率可达5.2 W,效率最大工况为波高0.08 m,周期3.1 s,效率可达25%,且系统的功率和效率会随液囊在水下深度的增大而快速下降.

    波浪能潜式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