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阳能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阳能学报
太阳能学报

殷志强

月刊

0254-0096

tynxbb@public.sti.ac.cn

010-62001037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3号

太阳能学报/Journal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太阳能学会主办,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承办,自1980年创刊以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技术札记、简报及综述性论文。《太阳能学报》编辑严谨,被《EI》收录比例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角度基于CEEMDAN-CNN-BiLSTM模型的锂离子电池RUL预测

    郭喜峰王凯泽单丹郑迪...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模型对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并探究温度及网络参数对所构建模型预测精准度的影响,进而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准度.提出自适应噪声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NN)与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选取容量作为健康因子,然后利用CEEMDAN对复杂不平稳数据进行分解,得到稳定的分量.利用1D CNN对锂离子电池容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最后利用双BiLSTM神经网络建模对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RUL)进行预测.采用NASA数据集和CALCE数据集进行测试,在不同温度与网络参数下进行预测效果对比,并与BiLSTM模型、SVR模型、CNN-BiLSTM模型进行预测对比.

    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卷积神经网络自适应噪声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双层相变材料复合水箱蓄热特性研究

    胡冰李勇王登甲刘慧...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层相变材料复合水箱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该水箱的蓄热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与实验验证,对比分析单、双层相变材料复合水箱的热特性,探究双层相变材料位置对复合水箱蓄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层相变材料复合水箱相比,双层相变材料复合水箱的热分层更好,蓄热能力得到提升,双层相变材料复合水箱较普通水箱的蓄热量提高9.7%.双层相变材料距离进出水口位置较远时,相变材料完成熔化的时间更接近,更有利于蓄热水箱的热分层.

    太阳能相变材料储热复合水箱热分层

    基于跳跃连接多尺度CNN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

    吴诗淼王文波朱婷喻敏...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所有卷积层获取的特征信息,提出一种基于跳跃连接多尺度CNN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以电池的健康因子作为输入,利用基于跳跃连接的多尺度CNN模型,同时提取锂离子电池健康因子不同尺度的局部特征信息和全局特征信息,并通过信息融合模块融合所有的局部特征信息和全局特征信息,最后输出剩余寿命的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更准确地预测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与经典的CNN方法、Bi-LSTM方法、EMD-LSTM方法和VMD-GRU方法相比,其均方根误差(ERMSE)分别降低 75.7%、78.3%、83.8%、77.8%,平均绝对误差(EMAE)分别降低80.7%、80.9%、86.8%、82.3%,平均绝对百分误差(EMAPE)分别降低81.0%、82.2%、87.0%、83.1%,模型判定系数(R2)分别增加17.4%、23.2%、44.5%、25.8%.

    锂离子电池剩余使用寿命卷积神经网络多尺度特征融合健康因子

    与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耦合的防漏高导热复合相变材料研究

    王义天何伟杨文徐昭...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具有优异导热性能和防漏性能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CPCM),采用膨胀石墨(EG)与硅藻土的联合互交网格,可显著提高相变材料的吸附能力和导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含10%硅藻土和6%EG的样品14在50℃下加热5 h,表面仍无渗漏现象,同时PEG含量达到90%,且在热循环测试中也呈现出优良的稳定性;将电池与样品14耦合后,测试电池在8种工作模式下的温度变化,在2C(C为电池充放电能力倍率)模式下,当电池在较高初始温度(30℃)下工作时,其最高工作温度仍可控制在40℃以下,每个电池之间的温差可限制在约2℃;同时样品14在低温下可为电池系统提供优异的保温性能,电池的放电效率提高约16.07%,当T0=30℃时,在1C模式下,电池放电效率达到91.67%.

    相变材料电池管理系统导热高防漏电池效率

    PEMFC空气系统流量和压力协同控制策略设计

    王志红王向光颜伏伍
    218-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空气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避免局部缺气而导致其输出性能降低等问题的出现,针对空气系统存在流量和压力耦合的问题,分别采用PID、前馈解耦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MPC)对空气系统进行控制,通过仿真和台架测试,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两种控制算法相比较PID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空气流量和空气压力均能快速跟随设定值,PEMFC发动机的输出性能平稳.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供应系统解耦控制台架试验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直接电解碱液制氢关键科学问题

    夏杨红韦巍程浩然周永智...
    224-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效率与一致性、功率调节灵活性、气体纯度等方面阐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直接电解碱液制氢的相关科学问题,进行相应的机理分析,并给出可能的技术路径,以期提升可再生能源与碱液电解槽之间的匹配性,从而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规模化应用.

    制氢电解槽可再生能源电解效率灵活性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的PEMFC长短期老化趋势预测

    王艳琴谢卓峰韩国鹏张杲...
    23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同时实现准确的燃料电池长短期老化趋势预测,提出基于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的PEMFC老化趋势预测模型.首先,对燃料电池老化实验数据进行降噪预处理,利用双指数对电压恢复特性进行建模;然后,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4种提前多步短期老化预测模型以及考虑恢复性的长期预测策略,并利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的参数;最后,比较4种短期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并将最优的预测模型应用于长期老化预测策略.典型数据实验表明:采用多输入多输出策略(MIMO)的XGBoost预测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性能,其提前3步预测的均方根误差为0.00465、平均相对误差为0.00219平均运算时间为3.48 s;基于MIMO-XGBoost且考虑恢复性的长期预测策略剩余使用寿命(RUL)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74%,显著优于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方法.

    燃料电池老化预测剩余使用寿命极端梯度提升

    基于PEM电解槽的风氢耦合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刘国永任永峰薛宇杨朋威...
    240-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包含永磁同步直驱风电机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高压储氢罐、氢燃料电池耦合于交流母线的风氢耦合一体化系统.依照各单元自身物理约束条件及典型运行场景模式,提出一种包含9种运行工况的风氢耦合能量管理策略,使分散式风电与负荷需求之间的功率差值能完全被PEM电解槽与燃料电池消纳或补偿,保证分散式风电系统功率动态平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能量管理策略能有效协调分散式风电与制氢电解槽和负荷间功率流动,保证风氢耦合一体化系统多时间尺度下协同稳定运行.

    电解槽燃料电池能量管理分散式风电氢能

    基于多能流耦合规律的综合能源系统潮流及(火用)流分析

    李鹏苏航周畅刘世通...
    249-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能量流和(火用)流两个角度分析综合能源系统的多能流耦合规律,建立系统能流稳态潮流模型和(火用)流模型,根据模型特点研究系统潮流和(火用)流分布计算方法,以算例验证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计算数据,验证(火用)流机理模型相比于黑箱模型在局部分析方面的优越性.以算例数据为例,分析其潮流及(火用)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算例系统中能源转换环节的地方(火用)损最大,为系统薄弱环节,值得着重改进;同时电、热网络也有部分管段(火用)损较大,优化局部网络时也应纳入考虑.

    综合能源系统多能耦合潮流计算多能流耦合(火用)分析黑箱模型

    基于虚拟同步机参数自适应调节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何鑫左芸裴杨映海刘翠...
    259-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小惯量,弱阻尼"典型特性的新能源并网后,当系统受到扰动时交流母线的频率会出现剧烈波动现象,存在恶化电网的频率稳定运行的潜在威胁.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虚拟同步机(VSG)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首先,控制逆变器按VSG方式运行并使虚拟惯量和阻尼参数在运行过程中同时关联VSG输出角频率的偏差量和变化率,以达到平抑频率波动的目的;然后进一步对逆变器进行自适应优化控制,用功率偏差量代替原控制环节中的角频率导数项,避免自适应控制中的求导运算对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噪声干扰,简化控制环节的同时也改善了频率的动态调节波形;最后,通过仿真算例证明了该文所提自适应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并验证了该文策略对扰动下系统有功功率及频率波动抑制的有效性.

    并网逆变器自适应控制系统虚拟同步机虚拟惯性和阻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