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阳能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阳能学报
太阳能学报

殷志强

月刊

0254-0096

tynxbb@public.sti.ac.cn

010-62001037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3号

太阳能学报/Journal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太阳能学会主办,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承办,自1980年创刊以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主要报道我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海洋能及地热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技术札记、简报及综述性论文。《太阳能学报》编辑严谨,被《EI》收录比例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FSN-MCCN-SA-BiLSTM的短期风速预测

    张越臧海祥韩海腾李叶阳...
    529-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短期风速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新型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历史风速和气象数据作为输入,首先利用特征选择网络量化输入序列中每个时间步不同特征的重要程度,其次采用多尺度因果卷积网络捕捉其局部时序特征,然后引入自注意力融合不同卷积层的特征,得到能反映风速多尺度变化特性的高维特征序列,最后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提取高维特征序列的长期时序特征并得到风速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考虑不同输入特征对于风速的动态影响,同时充分提取风速序列的局部与长期时序特征,其进行提前1 h的风速预测时,所得归一化均方根误差与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1.92%和8.11%,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分别为0.9735和0.9477,可有效提高短期风速预测的准确性.

    风力发电风速预测特征选择深度学习自注意力

    基于离心机实验的海上风力机大直径单桩桩土作用研究

    柳涛秦梦飞施伟
    537-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基基础是海上风电结构所受载荷的最终承载者,针对中国沿海软弱超固结软土地基开展力学特性研究.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方法对单桩基础形式的静力特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揭示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桩基础的有效性,该方法能准确捕捉现场地基的应力分布及桩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在软黏土环境中,针对不同直径的单桩进行的分析表明,其变形行为及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规范中的p-y曲线不适用于中国近海土质,据试验结果提出地基无量纲水平抗力系数随埋深变化和与循环应力幅值相关的循环弱化因子计算模型.

    海上风电风力机桩土作用离心模型试验循环加载p-y模型土抗力系数

    波浪荷载下海上风力机桩基础滞回效应及水平承载力变化特性研究

    姜彤何天乐王璇王静...
    546-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海上风电桩基础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的水平加载装置模拟波浪荷载,结合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开展缩尺模型试验.着重探究不同幅值的波浪荷载加载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循环变形特征及加载前后,海上风力机桩基础水平承载能力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桩顶累积转角随加载次数呈线性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发展的三阶段变化特性;桩周土体呈现典型的刚性桩两区域破坏形式,桩右被动区土体位移矢量场和位移云图影响范围受加载幅值变化影响显著;桩顶循环加载荷载位移曲线表现出明显的滞回性,滞回圈随加载次数右移并产生累积位移.伴随着滞回圈面积减小和割线刚度增大,桩周土体由以塑性变形向弹性变形为主导变化;循环加载后的滞回圈有明显捏缩,耗能能力减弱.桩基础水平承载能力及弹性变形能力较加载前均明显提高.

    海上风电波浪荷载桩基础承载特性滞回变化

    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与径向基代理模型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刘沛汉尹翠贾娜樊小朝...
    554-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短期功率预测精度,以赋予风电被电网资产更大规模消纳的优势,建立一种基于主导特征影响因素和小生境遗传算法改进的径向基代理模型的滚动式短期(0~72 h)风电功率预测模型.首先,基于罚函数和排挤机制的小生境技术对传统基本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以径向基代理模型(RBF)作为建模基础,利用改进后的遗传算法以反传误差极小为目标函数对RBF模型的连接权值进行优化,借助其寻优能力来获取最佳权值,以达成对RBF网络的改进和二次训练;然后,基于主导特征气象因素,结合改进的RBF模型最终建立N-SGA-RBF风电出力预测模型,对风电场连续3日0~72 h输出功率进行预测;最后,对N-SGA-RBF模型、RBF模型以及BP模型做预测结果趋势变化、各采样点绝对/相对误差分布、发电预测预报准确率和合格率的对比.以新疆东部某风电场实测数据进行算例验证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建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风电功率预测径向基代理模型小生境遗传算法智能优化

    基于图像处理的风电叶片损伤识别定位系统

    石腾许波峰汪亚洲张金波...
    565-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一套基于图像处理的风电叶片损伤识别定位系统.首先,耦合图像滤波、分割和形态学处理等图像处理算法实现损伤区域的检测识别;然后,基于多边形拟合结果,结合质心定位算法和外接矩形的位置坐标实现叶片损伤的精确定位;最后,依据提取到的基础几何特征、形状因子和长短径之比等图像特征实现叶片损伤类型的准确判断;通过对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叶片损伤检测效果,验证了本系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试验表明,本系统的平均检测准确率为90%,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风电叶片图像处理损伤检测识别定位系统

    大型柔性风电叶片气弹响应分析

    高龙林立辉杨宛生高尔杰...
    572-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力机的大型化、深水化发展使得叶片尺寸急剧增加,长柔叶片的气弹效应日趋显著.该文以某95 m叶片为研究对象,基于BEM方法和多体动力学理论构建气动结构耦合方程并求解极端风载条件下的叶片气弹响应.系统地研究了发生颤振现象后叶片的振动特征及不同转速条件下的叶片阻尼特性,发现摆振负阻尼是诱导叶片发生颤振失稳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平行对照分析了空气密度、变桨角度等因素对大型叶片气弹稳定性的影响.

    风电叶片气动弹性阻尼稳定性分析叶素动量方法

    新型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概念设计和初步动力响应分析

    陈宇祝磊吴松熊
    581-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适用于南海200 m水域的新型漂浮式风电基础概念设计,并基于NREL 5 MW风力涡轮机对新型基础进行性能分析.采用莫里森方程和势流理论计算水动力载荷,并利用ANSYS/AQWA软件建立风力机结构与水动力数值模型,探究其在频域范围内的水动力性能,计算分析漂浮式风力机在不同波况下的时域动力响应.结果显示,该基础的固有周期能较好地避开常见波浪的周期范围,避免引起共振,水动力性能良好,在南海某海域1年、20年和50年一遇的3种波况下基础的运动响应均满足规范要求,能保证漂浮式风力机在极端海况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海上风电漂浮式风力机数值分析动力响应漂浮式基础波浪荷载

    基于动态格栅的湍流风实验模拟方法研究

    金瑞麒武广兴魏永刚张海瑞...
    587-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一种基于动态格栅的湍流风实验模拟方法和装置,并通过调节格栅运动参数和来流风速,实现对湍流风特征参数的定量调控.实验分别研究罗斯贝数Ro、格栅雷诺数ReM、格栅运动角加速度α、格栅运动周期长度T对湍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湍流参数仅对罗斯贝数敏感,平均风速与湍流度均随罗斯贝数增加而增大,而湍流积分尺度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综合实验工况参数,得到湍流强度可调节范围为0.05~0.39,湍流积分尺度可调节范围为0.15~1.56 m,适用于缩尺比1∶20~1∶1200范围的风电机组模型实验.

    风电风洞湍流动态格栅湍流积分尺度

    双定子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无速度传感器超螺旋滑模直接功率控制

    朱连成肖阳苏晓英金石...
    595-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新型背靠背笼障转子耦合内外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提出一种无速度传感器直接功率控制方法.将电机内、外同相功率绕组及内、外同相控制绕组各自串联连接,采用超螺旋滑模控制及SVPWM技术,以固定开关频率驱动控制绕组机侧变流器功率器件,以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和Popov超稳定性理论设计发电机速度观测器,取代易发生故障的传统机电式转速/位置传感器.通过12/8极50 kW样机控制系统的特性仿真,验证了所提无速度传感器超螺旋滑模直接功率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海上风电风力机双定子无刷双馈发电机超螺旋滑模直接功率控制最大功率跟踪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双馈风电场抑制次同步振荡的自适应增强阻尼控制方法

    狄依容甄永赞胡永强
    603-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双馈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次同步振荡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增强阻尼控制策略.首先,基于无模型自适应理论设计一种双馈风电机组d、q轴阻尼联合控制方法,并给出控制参数优化方法.其次,将该无模型自适应阻尼控制方法与传统次同步阻尼控制方法相结合,得到一种自适应增强阻尼策略.最后,基于IEEE 39节点改造模型,验证该自适应增强阻尼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多机等值模型算例表明,该自适应增强阻尼控制策略对多机风电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该自适应增强阻尼控制策略可显著提升次同步振荡控制性能,对工况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弥补传统次同步阻尼控制的不足,体现出较强的工程应用潜力.

    无模型自适应阻尼控制次同步振荡双馈风电场自适应增强阻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