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台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台州学院学报
台州学院学报

冯尚申

双月刊

1672-3708

journal@tzc.edu.cn

0576-5137019

317000

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605号

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台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反映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为主,也吸纳校外有较好质量的稿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编发论文突出科学性、高教性和地方性,既重视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研究,也注意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力求在学院学报共性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特别设置了“天台山文化”、“台温经济”、“地方高教研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主体与模式

    董雪旺李跃军管婧婧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因其具有盘活乡村发展要素、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乡村发展功能而被认为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正在由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变为城市居民的消费、休闲空间,但乡村的地域空间和多元价值,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正外部性被免费利用.乡村旅游开发中主要有农户、政府和资本三类主导力量,相应地形成"自下而上"的农户自发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和"自外而内"的资本输入型三种典型模式,以及介于三种典型模式之间的变种和过渡类型,包括村集体主导型、村集体+资本主导型、村集体+农户型、农户+资本型、独立第三方型、乡贤返乡创业型等.各种模式均有其利弊得失和适用范围,需要在现实中互相融合、逐步完善.

    乡村旅游共同富裕乡村价值乡村空间开发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

    池雪丰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数字赋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物质、人才、政策三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村民主体意识不强、人才引进培育不够、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等.数字赋能要秉持以信息化设施为基本前提、以大数据资源为关键元素、以复合型人才为重要保障的理念,才能找到并撬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支点,直击痛点,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技术信息化人才保障乡村振兴

    唐代僧衣称名考察

    叶娇徐凯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迥异于俗服、代表佛徒身份的僧侣外服便流传开来,历经各朝,留下了大量称名.大唐一朝,僧衣称名尤为丰富,新称名就多达50余种.这些称名,语言形式上多为合成词,结构方式以偏正式为主,构词理据多源而明晰.称名考察不仅对《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立目有所纠补,还有助于辞书底层义场的完善、场内释语模式的统一和构词理据的呈现,能促进当下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整体论的发展.

    僧衣称名理据《汉语大词典》

    论现代汉语新兴程度副词演变的推动与阻碍因素

    朱磊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程度副词在语言系统中的演变会受到若干推动与阻碍因素的影响,推动因素包括主观性的满足和适宜环境的诱导,阻碍因素包括成员间的竞争、临界环境的进入和演变路径的长短.这些因素会导致它们演变的进度产生差异,对它们最终在语言系统中确立程度副词的地位产生不同的影响.在12个新兴程度副词中,"狂"的程度副词化前景最好,"各种"的程度副词化前景最差.新兴程度副词各个成员发展前景的显现,可为语言规范提供理论准备.

    新兴程度副词语言系统演变因素

    程度构式"X到模糊"探析

    董紫薇曹祝兵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式"X到模糊"中的变项"X"主要是动词或性质形容词,"X到模糊"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和定语.语义方面表现为主观性、夸张化、极量程度.语用上"X到模糊"属于网络语体,并带有口语意味,具有语气表达功能与修辞表达功能.其心理认知基础是"图形背景"理论,传播动因主要与仿拟类推机制、"表现性模因"、求新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以及网络这种特殊的传播媒介等相关.

    构式"X到模糊"极量程度认知

    论佛教色空观对废名创作的影响——以废名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为例

    徐旭敏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名深受佛教色空观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空观"方式,即以缘起性空之理观"物",照破"物"的实体性假象,只将其作为宛然存在的"相"去体会和欣赏.这在废名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中有集中体现.废名诗中的意象脱离具体的时空限定,作为"相"被孤立出来并任意组合成新的意境,呈现出空灵幻美之感.诗中的典型意象,体现了废名在色空意识下超越生死,对纯粹的"美"作凝神观照的忘我境界.

    废名新诗色空观

    鬼魅狂欢节——论梁鸿长篇小说《四象》的对话性特征

    方绍骞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鸿在长篇小说《四象》中引入了构成对话的诸多声音,赋格文本的内在调性,从而构建起三个层面的对话性艺术特征:独白中的对话、主体间的对话与文本间的对话.在此之中,梁鸿着意于诸意识的平等与可能性的展示,她拒绝定论,构建了一个"未完成"的可能性世界.

    梁鸿《四象》对话性复调小说

    从张艺谋作品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构型及对外传播样态

    李霓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风情、乡土意识、民族审美取向等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制作深深烙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核心.张艺谋导演的很多电影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印记,对海外观众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中国电影应在秉承民族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扩展跨文化思维,开拓创新,以"和而不同"的方式作为对外传播的最佳样态.

    中国电影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张艺谋

    论多丽丝·莱辛自传中的创伤书写

    钱虹
    54-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作品《在我的皮肤之下》和《影中漫步》是研究作家生平与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创伤"是研究其自传的重要视角.从家庭创伤来说,父母不得法的家庭教育给童年莱辛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其成年后从家庭创伤的受害者变成实施者.从文化创伤来说,因其白人侵入者身份而不被非洲大陆所接受,返回伦敦后,因思想"左倾"与英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使莱辛成为一个行走于黑白世界边缘的文化流浪者.从创伤治疗来说,莱辛将其所遭受的创伤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实现自我重构.出色的创伤书写使莱辛自传成为运用心理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学创作论进行分析的一个典型样本.

    多丽丝·莱辛自传家庭创伤文化创伤创作救赎后殖民主义

    传统文化节目的跨媒介叙事探察——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为例

    钟龙辉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介赋权的背景下,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物完美融合,向公众传递创作团队的跨媒介叙事智慧,同时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底色,回应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节目的形式传承与创新的社会问题.《唐宫夜宴》从詹金斯提出的"跨媒介叙事"理论出发,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叙事、吸引受众参与、构建"故事世界"及打造大唐IP等手段,完成节目的跨媒介叙事,展现了关注普通人、跨时空、重细节、强互文和易共情等显著特征.

    《唐宫夜宴》跨媒介叙事传统文化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