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特种油气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特种油气藏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特种油气藏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张方礼

双月刊

1006-6535

tzyqc@vip.163.com

0427-7823579,7820262

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特种油气藏/Journal Special Oil & Gas Reservoi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一份专门报道特种油气藏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动向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特种油气藏”即“非常规油气藏”,系指稠油、高凝油、低渗秀和岩浆岩、变质岩、裂缝、古潜山及其它一切特殊油气藏。凡是反映与特种油气藏的生成、产状、分布规律、勘探与开发方法、储运加工、生态环境、科技信息、综合论述等有关的科技论文均可向本刊投稿。同时征集学术活动、会议简讯等信息,并竭诚为各单位刊登广告和各种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巴什基奇克组水下分流河道迁移叠置演化规律及地质意义

    杨华童林小兵张萱王壮生...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季节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特征,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例,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讨论了水下分流河道接触关系及迁移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为200~1500 m,沉积物砂地比高,河道迁移频繁,迁移叠置样式为间湾相隔型、拼接型和切割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整体较好,迁移叠置后可形成孔渗性能较好的连续优质储层.明确水下分流河道迁移叠置规律对于牙哈地区油气勘探的深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河道接触关系河道迁移叠置特征巴什基奇克组牙哈地区塔里木盆地

    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空气辅助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刘晓丽李阳白雷吴丛文...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筛选了乳化效果好的采油功能菌株H3;通过对主要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磷源的筛选,开展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可实现原油乳化分散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复合粉激活体系;研究了底水油层"船底形"剩余油富集特征,形成了"微生物乳化+空气提效+稠化剂封堵"提高采收率驱油模式,明确了提高采收率幅度与注入菌体浓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正相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实施"4注20采"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矿场先导试验,注入微生物激活剂0.13倍孔隙体积,2017至2023年阶段增油5.6× 104 t,采收率提高4.0个百分点,增油效果好的井主要分布在总菌浓度高、石油地质储量大、构造高部位、油层厚度大、底水薄、采出程度较高的区域.研究成果对丰富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序列具有借鉴作用.

    内源微生物驱边底水油藏剩余油激活体系采收率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

    天然气水合物注热分解诱发储层变形破坏的正交数值模拟研究

    翟诚吴迪秦冬冬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热分解而引起的储层失稳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考虑因水合物热分解引起的地层传热、孔隙流体渗流和固体骨架的变形破坏,建立了水合物沉积层的热-流-固耦合模型及其作用下储层固体骨架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ABAQUS软件的USD-FLD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开展正交实验数值模拟,分析注热温度差、水合物沉积层的绝对渗透率和有效主应力差对水合物沉积层近井储层变形破坏影响的敏感性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对近井储层变形破坏影响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主应力差、绝对渗透率、注热温度差;水合物热分解引起的近井储层力学性质劣化和有效应力下降是导致其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有效主应力差越大,等效塑性应变最大值越大,并且受水平地应力非均匀性的影响,近井储层变形破坏最严重的位置始终位于井眼最小水平地应力方向上.该研究成果可为热激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或含水合物地层的钻井作业提供借鉴.

    天然气水合物注热分解热-流-固耦合模型弹塑性本构模型正交数值模拟等效塑性应变最大值

    次生水体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孙梓齐赵仁保王田田龙海庆...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于提高火线的推进速度,但会降低火线的燃烧稳定性.当次生水体的含水饱和度高于75.4%时,火线穿过次生水体后难以稳定地推进至生产井,导致开发效果较差;含水饱和度低于50.0%且有一定含油量的次生水体对火驱的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火线可以穿过次生水体并稳定推进.研究结果对认识储层中次生水体对火线的稳定推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注蒸汽开发油藏火驱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次生水体燃烧稳定性火线推进速度

    低渗透煤层微观孔隙结构与煤层气解吸规律

    胡雄邬长武杨秀春成前辉...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低渗透煤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气体解吸规律的关系,运用直接观测法、核磁共振法、液氮吸附法等实验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8号煤层煤样的含气量、孔隙度、渗透率、孔径分布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煤层气解吸特征与煤的孔径分布、孔的形态、孔的连通性以及比表面积、煤岩成分等因素有关;研究区相隔小于10 m的2套煤层,其孔隙特征、气体解吸规律差异均较大.其中,亮煤的微孔形态以一端开口的圆筒形孔和墨水瓶孔为主,微孔及吸附孔占比为39.2%,煤体微裂缝相对发育,但微孔与介孔的连通性较差,暗淡煤的微孔形态以一端开口的圆筒形孔为主,微孔及吸附孔占比为33.2%,微裂缝不发育,不同孔间连通性差.亮煤气体解吸初期产量大,后期衰减快,气体产出具有明显的阵发式特征;暗淡煤气体解吸初期产量小,约为亮煤的1/2,后期产量递减相对平缓.低渗煤层的开发对策应充分考虑煤层的孔隙结构、孔型、渗透性,应力敏感性、裂缝充填物种类等因素,在精细表征孔隙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煤层气不同解吸期特征,结合地质、开发条件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该研究对认识煤层气产气机理及其控制因素,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隙结构气体解吸孔径分布液氮吸附煤层气低渗透

    基于测井曲线考虑纵向级差的海上重质油油藏产能预测新方法

    冯沙沙王坤谢明英李黎...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重质油油藏定向井多层合采的设计产能与实际误差较大的问题,以南海东部PY10-2油田为例,开展了重质油油藏渗流特征合理表征研究,为更精细表征该类油藏纵向强非均质性,基于测井曲线考虑纵向级差,建立了综合考虑重质油幂律流体、纵向非均质性、启动压力和应力敏感多因素影响的产能模型及评价方法,在实际油田产能评价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预测精度得到较大提高,预测的产能平均误差小于10.0%;随幂律指数减小,定向井产能将会降低;井底流压降低,幂律指数对产能的影响程度增大;定向井生产压差增大,采油指数增幅减小.该研究对于海上同类油藏合理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重质油油藏定向井纵向级差幂律流体产能评价

    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层润湿性评价

    高哲杨国平彭磊乐露...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变凝析气藏近井储层润湿性,有效解除凝析气反凝析伤害,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2吸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等方法,对氟化SiO2纳米颗粒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评价了不同矿物含量碳酸盐岩岩心对氟化SiO2纳米颗粒的吸附程度;通过开展接触角测定、自发渗吸、岩心驱替单相和两相渗流实验,研究了纳米颗粒吸附前后岩石润湿性、自发渗吸效率、单相渗流压差、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及凝析油采收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氟化SiO2纳米颗粒形状近似均匀球体,平均颗粒粒径为30.34 nm,平均孔径为20.00 nm;氟化SiO2纳米颗粒在碳酸盐岩表面的吸附量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低渗透岩心中,吸附量和润湿接触角的变化幅度还随方解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纳米颗粒吸附后岩石的油气两相共渗区变宽,等渗点向左上方移动,最大油气相对渗透率均大幅增加,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明显降低;氟化SiO2纳米颗粒能在约10 min内吸附在岩石表面,将强亲油、强亲水的液体润湿型岩石转变为中间(气体)润湿型,降低孔隙中毛管压力和凝析油渗流阻力,提高气、油两相的相对渗透率,达到解堵提产增效的效果.该研究结果具有极大的现场应用推广价值.

    碳酸盐岩纳米颗粒含氟基团反凝析润湿性接触角

    临兴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杜佳郭晶晶刘彦成张迎春...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不明等问题,综合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扫描等手段,对临兴气田上石盒子组和太原组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分析了孔隙度、渗透率、岩石矿物组成、微观孔隙连通性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兴地区石盒子组储层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58.05%,太原组储层平均流体饱和度为48.60%,石盒子组储层平均流体饱和度明显高于太原组;渗透率及孔隙连通百分比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临兴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规律认识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有力支撑.

    致密砂岩气藏核磁共振可动流体主控因素临兴气田

    水平井滑套完井管柱井筒压降预测方法与应用

    曾泉树郝希宁隋天阳许亮斌...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滑套完井管柱水平井流入动态预测难题,基于自主研制的生产井筒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开展了不同井筒主流和孔眼入流条件下滑套完井管柱井筒内的油、水单液相流动测试,建立滑套完井管柱井筒水力摩阻系数计算式与压降方程,研究井筒压降分布与流入动态特征的关系,并在番禺油田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滑套完井管柱,滑套开孔、孔眼入流产生的附加阻力远大于滑套开度,约占总压降的10%~70%;在层流条件下,滑套开孔和孔眼入流对井筒主流都起阻碍作用;在湍流条件下,滑套开孔起阻碍作用,而孔眼入流起减阻作用;建立的水力摩阻系数表达式与压降方程误差小于1.00%,能够有效表征滑套开孔、孔眼入流等因素产生的附加阻力.研究成果可用于预测油井流入动态,为滑套完井管柱滑套开度的调节提供指导.

    滑套完井管柱流入动态井筒压力压降方程番禺油田

    气水两相下降流中泡状流与段塞流转换边界研究

    冯一波石书强王建海丁保东...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塔河油田气水混注驱替"阁楼油"过程中泡状流与段塞流转换边界不清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气水两相下降流中泡状流与段塞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气相表观流速为0.01~1.00 m/s、液相表观流速为0.03~2.00 m/s、管径为76 mm的模拟条件下,管道中主要为泡状流和段塞流;与模拟结果相比,Barnea、Kokal、薛玉卿模型预测的转换边界偏小,Bhagwat和Yijun模型预测的转换边界偏大;随着气相表观流速增加,泡状流向段塞流转换时所需液量逐渐增大;在低液量条件下,越靠近管道中心,气泡数量越多,空隙率越大;随液量增加,单个小气泡体积减小,气泡在整个管道横截面上分布越均匀.基于漂移模型,考虑气泡群滑脱速度,建立了新的泡状流与段塞流转换边界模型,216组文献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新模型准确率为95.37%,准确度较高.建立的泡状流—段塞流转换边界模型,不仅可提高井筒压力、温度模型的计算精度,同时对塔河油田现场注入井井口参数优化、注入设备优选和提高"阁楼油"驱替效率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泡状流段塞流转换边界气水混注阁楼油缝洞型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