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特种油气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特种油气藏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特种油气藏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张方礼

双月刊

1006-6535

tzyqc@vip.163.com

0427-7823579,7820262

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特种油气藏/Journal Special Oil & Gas Reservoi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一份专门报道特种油气藏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动向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特种油气藏”即“非常规油气藏”,系指稠油、高凝油、低渗秀和岩浆岩、变质岩、裂缝、古潜山及其它一切特殊油气藏。凡是反映与特种油气藏的生成、产状、分布规律、勘探与开发方法、储运加工、生态环境、科技信息、综合论述等有关的科技论文均可向本刊投稿。同时征集学术活动、会议简讯等信息,并竭诚为各单位刊登广告和各种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岩心分析的稠油火驱过程中组分转化路径

    孙新革杨凤祥李海波展宏洋...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火驱现场原油组分转化不明确的问题,以新疆油田红浅 1 井区稠油油藏为例,运用红外光谱和GC-MS方法,结合岩心分析结果与稠油反应机理,认为稠油组分反应变化分为烃类分子氧化、稠油组分化学键断裂和芳环自由基缩合生焦变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稠油组分转化路径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阶段,稠油组分反应最集中,以缩聚和热裂解反应为主;燃烧阶段,芳环自由基聚合生焦,C-H键断裂加氧形成OH、CHO、CO等官能团;高温氧化阶段,为焦炭和重质组分(胶质、沥青质)的燃烧.研究内容验证了火驱过程中焦炭燃烧使稠油升温降黏、稠油组分转化为焦炭启动燃烧的结论,加深认识火驱过程中燃料形成和转化的意义.

    火驱稠油氧化反应热反应转化路径岩心分析

    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注水策略

    房娜刘宗宾岳宝林王双龙...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注水策略,以渤海大型裂缝性油藏锦州 25-1南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岩心技术,结合多相流模拟,明确半风化壳上段和下段微观孔喉特征及相渗曲线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和矿场实践,开展采油速度化及注水方式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微裂缝发育程度对基质岩块相渗曲线和毛细管力曲线形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微裂缝越发育的岩心,驱油效率越高,越有利于产生基质渗吸作用;微裂缝长度和裂缝频数满足幂律分布规律,其幂律指数约为 1.5;开发初期裂缝系统的产量占主导地位,开发中后期基质系统的产量贡献逐步增加,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累计产量贡献比约为 2∶1;开发初期通过优化采油速度,含水上升阶段采用循环注水的方式,采收率预计提高 4.5 个百分点.该研究对于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及注水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裂缝性油藏微裂缝相渗曲线毛细管力曲线采油速度循环注水数字岩心

    气液两相段塞流在裂隙中流动规律实验

    倪小明赵彦伟郭盛强何庆宏...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储层裂隙中段塞流流动规律认识不清、控制因素不明确的问题,利用气液两相运移产出微观流动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段塞流在裂隙中的流动规律,分析了裂隙直径、气液两相流量等对段塞流流动关键参数的影响及流量波动特征.研究表明:气液两相段塞流在裂隙中呈现周期性特征,从形成到消失可分为气塞形成、气塞扩大、气塞主导 3 个阶段;裂隙直径与段塞频率呈线性负相关,与气液相流量波动幅度呈线性正相关;当液相流量为 15.00、20.00、25.00、30.00 cm3/min时,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加,段塞频率的变化速率分别为 0.130、0.012、0.009、0.007,持液率变化速率分别为 1.503、1.175、0.918、0.820.该研究结果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段塞流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气液两相流周期性段塞流持液率裂隙直径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驱储层变化规律

    石立华师调调廖志昊薛颖...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水驱前后储层中黏土矿物及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长 2 和长 6 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岩石矿物类型及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含量和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分析了水驱前后储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与长 2 低渗储层相比,长 6 致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更强;水驱后,长 2 储层中的伊/蒙混层和伊利石含量升高,绿泥石含量和伊/蒙混层比降低,长 6储层中伊/蒙混层含量、绿泥石含量、伊/蒙混层比均下降;当孔喉半径较大时,注入水对孔喉起改善作用,当孔喉半径较小时,注入水对孔喉起破坏作用;岩心渗透率越大,压力传播速度越快,注入水推进速度更快,出口端更易见水.该研究可为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低渗砂岩致密砂岩水驱储层特征微观孔喉变化鄂尔多斯盆地

    南海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凝析水产出机理及产量预测方法

    熊钰熊锋冯棚鑫雷婷婷...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海高温高压凝析气藏中凝析水产出量上升的问题,以东方气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层水蒸发实验方法,分别在地层条件下的PVT筒和长岩心中进行水气比测试,并提出了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凝析水产量计算方法,预测东方气田凝析水产出程度.研究表明:高温高压凝析气藏中的流体受多孔介质微小孔径以及临界性质偏移的影响,饱和蒸气压发生变化,导致凝析水产出大幅度增加.考虑水、气相间传质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准确预测高温高压凝析气藏中凝析水产出变化.对东方气田的日产水进行模拟,设置井底流压限制为 1.5 MPa,预测时间为 5a,历史产水量拟合精度大于 90%,能够很好地模拟凝析水产出情况.研究成果对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制订合理开发方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凝析水数值模拟水气比相间传质东方气田

    扶余致密油藏CO2吞吐参数优化设计

    姚同玉孙灵辉崔传智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致密油开采初期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问题,结合扶余致密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注入时机、注入压力对CO2 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优化工程参数,分析了致密油CO2 吞吐过程中的油藏压力分布特征、界面张力分布特征以及致密油CO2吞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油层压力系数降至 0.65 左右时开展CO2 吞吐,CO2 可与原油充分接触,有利于发挥CO2 原油溶解作用,提高开采效果;注入压力接近最小混相压力时,CO2以游离相进入基质,更易进入基质深处,与致密油充分接触,并在原油中溶解混相,改善开发效果.溶解平衡后,CO2 与致密油界面张力随时间快速增加,以此确定闷井时间.研究确定了CO2 吞吐采油最佳工程参数,即注入量为 8 000 t,注入速度为 120 t/d,注入压力为 27 MPa,闷井时间为 30 d,计算该方案下增油量为 3 084 t,换油率为 0.39.水平井现场试验也证明CO2吞吐技术应用于扶余致密油藏,采收率提高了 1.38~3.33 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对拓展致密油藏CO2 吞吐开采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致密油CO2吞吐参数优化压力分布界面张力扶余油藏

    压力对稠油拟组分氧化的影响

    陈莉娟李舒彤陈龙王田田...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 1 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 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体系压力对稠油各拟组分与空气反应时的产气体积分数、温度和放热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系压力对低温氧化阶段的加氧反应和脱羧反应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沸程拟组分的影响更加明显;沸程为 350~420℃的拟组分在体系压力为 3.0 MPa时的CO+CO2 生成量是其在 1.0 MPa时的 10 倍;高沸程拟组分虽然受体系压力影响较小,但沸程大于 500℃的拟组分的放热量可高达 12.26 kJ/g;稠油火驱的改质效果取决于重质组分的消耗量和裂解反应.研究结果为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的缺失情况和油藏温度的合理分析及预测提供了借鉴.

    火驱稠油燃烧池低温氧化拟组分体系压力

    环烷基稠油火驱开发中焦炭生成规律及物理化学特征

    陈登亚游红娟陈昂郭文轩...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环烷基稠油在火驱过程中生成焦炭的规律和石油焦炭基本性质,应用动态气流氧化原油装置,开展了环烷基稠油注空气燃烧生成焦炭过程的研究,并对生成的石油焦炭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研究表明:环烷基稠油在 250~300℃开始生成焦炭,随着反应温度升高,焦炭产率逐渐增加,温度达到 450℃时,焦炭产率最高,为 10.8%;温度为 500~600℃时,焦炭的燃烧反应加剧,焦炭收率降至 4.6%.电镜观察焦炭为 0.05~1.00 μm碳层叠加的致密片层结构,以400℃为分界点可以将焦炭分为2 类.300~350℃生成焦炭的H/C为0.78~0.82,为含有大量烷基链的氧化焦炭;400℃时裂解反应加剧,稠油成焦过程由加氧反应为主转变为裂解反应为主;400~600℃生成焦炭的H/C为 0.33~0.47,为芳香度和石墨化程度更高的裂解焦炭.该研究对环烷基稠油火驱开发点火及火线控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火驱原位燃烧焦炭低温氧化高温氧化环烷基物理化学特征

    罗家寨高含硫气藏基于稳产的优化配产方法

    兰云霞贾长青廖华伟张俊良...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家寨高含硫气藏集输系统受硫沉积影响,气井二级节流后压力频繁触发联锁报警,为避免气井联锁关井,只能通过压产降压方式维持生产.通过分析阶段单井日均产气量与硫沉积量发现,随着单井配产比的增大,阶段硫沉积量也呈增加趋势.为了提高单井连续生产周期,降低集输系统硫沉积量及其影响程度,目前采用的传统产能配产法已无法满足矿场生产要求.因此,为了获得气藏最优稳产期,从影响单井配产的各项因素出发,通过节点分析,建立以最优稳产期为目标函数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综合考虑气井产能、临界携硫产量、节流后安全阀限定最大产量、二级节流后联锁压力对应最大产量等约束条件,采用基于微分的搜索方法迭代计算,得到最优稳产期对应的单井配产.按照最优配产方案对 6 口生产井实施了产量调整,单井二级节流后压力平均下降约 0.3 MPa,平均稳产天数由106 d提高至201 d,集输系统阶段硫沉积量减少 121 kg,有效指导了气井生产,同时可为相似的已开发高含硫气田的优化配产提供借鉴.

    高含硫气藏硫沉积节点分析非线性优化单井配产

    天然气水合物CO2+N2驱替置换动力学研究

    关富佳苏向光何万军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过程中注入混合气体(CO2+N2)的置换动力学常数,采用室内实验和化工热力学计算等研究方法,在驱替置换温度为 274.15 K、置换驱替压力为 3.7 MPa的条件下,对 3 组混合气体驱替置换天然气水合物过程中的置换推动力、水合物置换速率和水合物置换速率常数进行研究,并基于置换动力学模型反演得到水合物置换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水合物置换过程中,混合气体(CO2+N2)的置换推动力和水合物置换速率均随置换时间的增加而快速减小,3 组实验中的CO2 水合物生成动力学常数较为接近,平均值为 0.025 2 mol/(h·m2·MPa),对应的 CH4 水合物分解力学常数也较接近,平均值为 0.031 6 mol/(h·m2·MPa).在水合物体系相同的条件下,水合物置换动力学常数只与置换温度和置换压力有关.研究结果对应用混合气体(CO2+N2)驱替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然气水合物混合气体驱替置换动力学逸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