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特种油气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特种油气藏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特种油气藏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张方礼

双月刊

1006-6535

tzyqc@vip.163.com

0427-7823579,7820262

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特种油气藏/Journal Special Oil & Gas Reservoi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一份专门报道特种油气藏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动向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特种油气藏”即“非常规油气藏”,系指稠油、高凝油、低渗秀和岩浆岩、变质岩、裂缝、古潜山及其它一切特殊油气藏。凡是反映与特种油气藏的生成、产状、分布规律、勘探与开发方法、储运加工、生态环境、科技信息、综合论述等有关的科技论文均可向本刊投稿。同时征集学术活动、会议简讯等信息,并竭诚为各单位刊登广告和各种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进的砂泥岩地层中断裂封闭性评价SGR法及应用

    朱焕来王卫学付广孙月...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SGR法评价断裂在砂泥岩地层中侧向封闭性时,通常采用统计得到的常数作为下限值,导致评价结果与勘探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断裂倾角、断层岩压实成岩时间、目的储层泥质含量和压实成岩时间,确定断裂在砂泥岩地层中侧向封闭所需的最小断层岩泥质含量.研究表明:最小断层泥质含量是基于封闭机理所求的一个变值,解决了 SGR法统计采用常数值存在偏差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侧向封闭性评价的准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西部呼和诺尔构造带F3断裂在南二段砂泥岩储层的侧向封闭性评价,获得了测点5、7、8和12-15处F3断裂在南二段砂岩储层内侧向封闭,而其余测点处侧向不封闭的重要认识.该认识与油气主要分布在测点7、8、12、14处的情况吻合.研究成果对含油气盆地砂泥岩地层断层型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指明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断裂砂泥岩地层侧向封闭性SGR法海拉尔盆地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应用

    周志军张国青崔春雪暴赫...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下限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页岩油储量计算及高效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新义深9、利页1、樊页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N2吸附、高压压汞、物性测定等实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全尺寸表征,并综合运用束缚水饱和度法、压汞排驱压力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试油法确定页岩储层的物性下限.研究表明:N2吸附实验主要表征页岩样品的小孔,研究区孔隙形态主要有墨水瓶形、过渡形及平板状夹缝形,主要发育纳米级孔隙,孔隙半径为1.50~40.00 nm,平均孔隙半径为16.00 nm;高压压汞实验主要表征页岩样品的中孔和宏孔,孔喉半径为0.03~66.13 μm;综合计算页岩储层孔隙度下限为1.30%~3.82%,渗透率下限为0.03~0.12 mD,最小流动孔喉半径为14.60~23.50 nm,平均值为17.76 nm.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页岩油的储量计算及储层评价提供参数指标和技术支撑.

    页岩油孔隙结构物性下限济阳坳陷

    页岩油藏逆向渗吸的最大渗吸动用距离计算方法

    吴忠维覃磊崔传智王一单...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渗吸是页岩油藏压裂开发的重要机理,最大渗吸动用距离是渗吸动用范围评价的直接指标,对页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页岩油藏最大渗吸动用距离,在表征页岩油藏毛细管力曲线基础上,运用渗流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页岩油藏逆向渗吸最大渗吸动用距离计算方法,通过与室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开展了最大渗吸动用距离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渗透率增加,最大渗吸动用距离呈线性增加,但达到最大渗吸动用距离所用时间呈指数降低;油水黏度比对最大渗吸动用距离无影响,但原油黏度越大,达到最大渗吸动用距离所需时间越长;当储层渗透率为0.05 mD、接触角为45 °、界面张力为50 mN/m时,最大渗吸动用距离为2.2 m,所需时间为170 d,用时较长.该研究可为页岩油藏渗吸动用范围评价提供借鉴.

    页岩油藏渗吸最大渗吸动用距离: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

    低渗透油藏空气驱氧化特征及驱油效果评价

    骆晨刘慧卿柏宗宪王转转...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渗透油藏高压注空气开发过程中原油氧化机理不明确和增油潜力预测难的问题,开展低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注空气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油藏条件下氧化反应前后油气组分变化差异,揭示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特征和规律,探究低渗透油藏水驱转注空气驱开发潜力,评价注空气驱驱油效果.研究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耗氧量增加,氧化后油样轻质组分减少,中质和重质组分增加;含水饱和度过高使原油氧化的热效应降低;原油氧化敏感性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压力、温度、含水饱和度.空气驱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驱油效率可达41.20%,但注气压力过高易导致气窜;水驱至经济极限后转空气驱可以提高驱油效率,但空气驱阶段驱油效率增长幅度较小,最终驱油效率为50.92%.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采用减氧空气驱并优化注气参数,控制窜流通道形成,提高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低渗透油藏空气驱开发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低渗透氧化组分空气驱驱油效率

    杏一—三区Ⅲ块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特征及综合治理对策

    梁鹏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庆油田杏一—三区西部Ⅲ块低渗储层经历天然能量、水驱和聚合物驱多种开发方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因此,在剩余油研究和开发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将区块分为正常聚合物驱、套管损坏聚合物驱、聚合物后续水驱3个区域,利用人造岩心驱油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技术对策研究.正常聚合物驱历经多年化学驱开发,剩余油零星分布在砂体边部及渗透率较低部位;套管损坏聚合物驱受防套关控影响,油层动用差,剩余油储量较高.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在开发方式、驱油体系、井网设计3个方面进行优化,正常聚合物驱及聚合物后续水驱区域采用普通聚合物驱抽稀为五点法175 m井距井网,段塞尺寸为0.40倍孔隙体积;套管损坏聚合物驱区域采用普通聚合物驱局部加密成五点法140 m井距井网,段塞尺寸为0.70倍孔隙体积,全区预测提高采收率为3.53个百分点.方案实施后目前区块累计注入聚合物前置段塞为0.10倍孔隙体积,预计可增油9 780 t.该研究可为聚合物驱区块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聚合物驱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综合治理

    页岩无机孔和有机孔的渗透率计算方法

    李亚军李惊鸿桑茜董明哲...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页岩储层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共存的问题,运用双重连续介质方法,结合油相和水相在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中的润湿性和渗流特征,得到油相和水相在页岩中的渗流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拟合页岩油水自吸实验结果,分别得到了页岩的无机孔渗透率和有机孔渗透率,实现了对页岩储层含油量的准确计算,研究了页岩渗流过程的动态特征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机孔渗透率为10-8~10-5 D,有机孔渗透率为10-10~10-7 D;随无机孔渗透率、有机孔渗透率的增加,页岩自吸速率加快;当有机孔渗透率与无机孔渗透率比值小于10-3时,有机孔渗透率对自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研究成果对页岩储层渗透率和储量的精细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页岩双重连续介质无机孔渗透率有机孔渗透率储量评价

    中低渗砂岩油藏水驱后期油藏再评价及提高采收率对策

    陈洪才王昭凯金忠康王腾...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特高含水中低渗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以南湖油田为例,利用矿物分析与SEM等方法深化储层微观特征再认识,应用核磁共振与压汞结合的方法研究冻胶分散体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南湖油田大孔道较发育,速敏与水敏特征明显,水窜严重是开发低效的主要原因,低排量注水、保持地层能量、控制水窜是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冻胶分散体能有效抑制水窜,提高中小孔隙剩余油的启动能力,通过冻胶分散体驱替后,样品岩心小孔隙采收率提高52.83个百分点,中孔隙采收率提高34.60个百分点,综合采收率提高33.14个百分点,开发效果显著提升.研究结果可为高含水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中低渗储层微观特征水窜通道技术对策冻胶分散体南湖油田

    低成本低油水比低土相油基钻井液技术研制与应用

    高文龙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基钻井液的应用范围较广,为降低油基钻井液成本,通过优选低成本油类基础液,开展研发新型单剂高效乳化剂,降低油水比,降低有机土加量等研究,建立了新型低成本低油水比低土相油基钻井液配方,同时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油水比在65∶35~85∶15范围可调,有机土加量小于等于2.0%,密度为1.4~2.2 g/cm3,抗温达200℃,破乳电压大于800 V,高温高压失水量小于3 mL,油基钻井液单方成本较3号白油配制的油基钻井液降低15%以上,适用于-25℃条件,可满足辽河油区冬季施工需求.在辽河油区页岩油、致密油地层进行了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低成本低油水比低土相油基钻井液性能稳定,封堵防塌性能良好,乳化稳定性良好,耐低温效果好,单方成本明显降低.研究成果有利于油基钻井液应用规模的扩大,可满足非常规油气资源低成本、安全、高效开发的技术需求.

    低成本基础液低油水比低土相油基钻井液耐低温辽河油田致密油气

    机械比能模型在潜山储集层评价中的改进与应用

    李鸿儒谭忠健程为红邓津辉...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性多样、地质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传统机械比能模型对潜山储层储集性能响应的敏感性较差,难以高效指导勘探作业决策.为此,基于微钻头钻进实验和滑动窗口理论,分析了机械比能对工程参数的响应规律,构建了机械比能标准化模型和改进型机械比能模型,形成了潜山储层储集性能解释标准.结果表明:渤海油田潜山储层钻压系数为0.309~0.605;改进型机械比能小于0.80时为Ⅰ、Ⅱ类储层,改进型机械比能为0.80~1.15时为Ⅲ类储层,改进型机械比能大于1.15时为致密储层.研究成果在渤海油田36 口潜山探井作业中进行了应用,储层储集性能解释符合率平均值为80.2%.该研究可为中途测试、完钻等勘探作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机械比能模型储层储集性能滑动窗口原理潜山储层渤海海域

    倾斜管不同黏度气液两相段塞流持液率实验及预测方法

    刘自龙钱萧刘超管桐...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预测持液率可为井筒中的流型判断和压降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段塞流为稠油井筒中最常见流型,井筒高黏流体将加重气液两相滑脱,导致现有持液率模型应用于高黏流体的预测精度变差.为此,基于多相管流实验平台,在内径为60 mm的测试管段内开展段塞流持液率实验,获取了不同黏度、不同倾角段塞流流型及持液率数据,研究了黏度对持液率和流型转变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推导,提出了倾斜管不同黏度气液两相段塞流持液率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加,会增加液相与管壁之间的黏滞力,导致持液率增加;黏度对持液率的影响会改变段塞流与其他流型的转变界限.以Kora液塞区持液率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用混相黏度代替液相黏度的倾斜管气液两相段塞流持液率新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进行了验证,证实新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该研究可为预测稠油井井筒压降提供技术支持.

    段塞流持液率气液两相流倾斜管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