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

萧树东

月刊

1008-7125

shwcbx@gmail.com

021-63286942

200001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

胃肠病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本刊作为消化专业综合性学术刊物,将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登载优秀的研究论著、文献综述和述评,对不同学术观点兼收并蓄,突出科学性和严肃性,为消化学病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园地。此外,本刊还开设专家论坛、特约/国外来稿、短篇论著、临床交流、诊疗技术、讲座、会议纪要、共识意见、学术争鸣、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胃肠病学》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成立

    《胃肠病学》编辑部
    1-2页

    ADCY7、GPR86、GRIN2D、RGS4对胃癌前病变进展的预测价值

    李扬年媛媛孟宪梅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预测胃癌前病变进展或筛查早期胃癌的生物学标志物.目的:研究腺苷酸环化酶7(ADCY7)、G蛋白偶联受体GPR86、N-甲基-D-天冬氨酸离子能谷氨酸受体2D(GRIN2D)、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4(RGS4)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前病变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DCY7、GPR86、GRIN2D、RGS4在Correa级联各阶段(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早期胃癌)以及胃癌与相应癌旁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ADCY7、GPR86、GRIN2D、RGS4在胃炎、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除GRIN2D在上皮内瘤变与早期胃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外,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GPR86、GRIN2D mRNA和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5 cm组织(P均<0.05);RGS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5 cm组织,其mRNA表达趋势则相反(P均<0.05);ADCY7仅蛋白表达在胃癌与癌旁>5 cm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ADCY7、GPR86、GRIN2D、RGS4在Correa级联各阶段以及胃癌与相应癌旁组织间的表达变化提示其参与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预测胃癌前病变进展的价值.

    胃肿瘤Correa级联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生物学标记

    基于FXR-FGF19通路研究益生菌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叶绿望王丛范俊维蒋婷...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胆总管结石在取石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目的:探究益生菌干预对胆固醇结石高危人群血清脂多糖(LPS)以及胆汁酸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取石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收集胆汁和粪便样本行细菌培养.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干预组,对照组取石术后予常规支持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420 mg,每日2次,连续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LPS、胆汁酸代谢关键分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和胆汁酸合成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血清水平的变化.结果: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粪便细菌培养显示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RCP取石术后6个月,患者血清LPS、FGF19水平明显降低,CYP7A1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益生菌干预组数据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口服益生菌制剂可降低胆固醇结石高危人群的血清LPS水平,同时调节胆汁酸经肠肝循环代谢的经典通路法尼酯X受体(FXR)-FGF19通路,从而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降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概率.

    益生菌脂多糖类胆总管结石胆汁酸代谢法尼酯X受体胆固醇7-α-羟化酶

    疑似小肠出血患者双气囊小肠镜全小肠对接检查的临床研究

    张爽张朋悦丰艳江泳...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双气囊小肠镜(DBE)全小肠对接检查在疑似小肠出血(SSBB)患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调查SSBB患者DBE全小肠对接检查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3年4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需行DBE对接检查的94例SSBB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54例SSBB患者完成DBE全小肠对接检查,对接成功率为57.4%.因发现出血病变而中止对接检查者10例(10.6%),肠腔狭窄而中止对接检查者5例(5.3%),操作中出现进镜困难而中止对接检查者25例(26.5%).SSBB患者DBE全小肠对接率与不同对接时间、医师既往小肠镜操作例数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出血表现形式、烟酒嗜好、营养风险、腹部手术史、肛周病变、自身免疫病、术前贫血、术前白蛋白水平、进镜途径均无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先进镜深度的截断值为385 cm时,评估SSBB患者完成全小肠对接检查的敏感性为72.2%,特异性为77.5%,曲线下面积为0.800(95%CI:0.705~0.875,P<0.001).结论:SSBB患者DBE全小肠对接率与不同对接时间、医师既往小肠镜操作例数有关.先进镜深度达到385 cm以上,80%的SSBB患者有望实现全小肠对接检查.

    疑似小肠出血胃肠出血双气囊小肠镜ROC曲线

    英夫利西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在中重度炎症性肠病一线生物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间接meta分析

    甘雨嘉周林妍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随着生物制剂种类的增加,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CD)和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一线生物制剂需要更精准的定位.目的:系统性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FX)和乌司奴单抗(UST)在中重度CD和中重度UC一线生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linicalTrials、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IFX和UST治疗中重度CD和U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采用间接meta分析比较IFX与UST治疗中重度CD和UC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IFX诱导和维持中重度CD的临床缓解率与US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事件和严重感染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IFX诱导和维持中重度UC的临床缓解率与US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事件和严重感染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重度CD患者中,IFX和UST可作为一线生物治疗的平行选择,考虑到IFX可增加患者感染结核的风险,推荐UST作为首选疗法.在中重度UC患者中,IFX是有效、安全的一线生物制剂,UST可作为一线生物治疗的选择之一.

    一线生物疗法英夫利西单抗乌司奴单抗Crohn病结肠炎,溃疡性间接meta分析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妊娠期肝脏疾病管理》摘译

    王星王钲钰雒博晗韩国宏...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妊娠期肝脏疾病包括妊娠期肝病,以及在妊娠期间偶然发生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无论是否与妊娠相关,妊娠期间的肝脏疾病都与孕产妇以及胎儿的高发病风险和高死亡风险相关.因此,欧洲肝病学会邀请相关专家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旨在根据现有的最佳证据,为肝病科、胃肠病科、妇产科医师、全科医师、培训专家,以及为该患者群体提供护理的医疗保健人员提供妊娠期肝脏疾病管理建议.

    肝脏疾病妊娠指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憩室腺瘤的疗效分析

    刘斌陈杏林祁琴琴蔡媛媛...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当结肠腺瘤累及憩室时,憩室内的炎症状态会增加腺瘤性病变的异型增生风险,故结肠憩室腺瘤更易发生恶变,需切除腺瘤以避免结肠癌结局,改善预后.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憩室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6月—2022年1月于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MR治疗的14例结肠憩室腺瘤(憩室内部或憩室附近)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结局.主要结局指标为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和电凝综合征,次要结局指标为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14例结肠憩室腺瘤患者中,A型(憩室旁型)13例,B型(憩室内型)1例;病灶直径为(0.76±0.25)cm;手术时间为(19.67±5.33)min;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病理性质以上皮内瘤变多见.1例(7.1%)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7.1%)发生电凝综合征,未见穿孔事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为100%.术后1年内10例复查结肠镜,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EMR治疗结肠憩室腺瘤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抗血小板药服用史和同时累及阑尾孔、憩室的结肠腺瘤患者需警惕术后并发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憩室并发症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陆星瑶胡鸿毅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膜炎症复发和缓解交替为特征的疾病,其诊断和疗效评估均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因此通过量表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伴随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标从临床缓解、黏膜愈合到组织学缓解的发展,评估量表也在不断进步.本文从临床评估、内镜评估、组织学评估、患者报告评估等多角度对目前常用的量表作一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量表的优劣,选择更适合的评估方法.

    结肠炎,溃疡性临床评估量表内镜评估量表组织学评估量表

    NLR和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

    师丽李应雯刘敏郑亚...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我国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具有易复发、病程迁延不愈、癌变倾向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是新型炎症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LR、PLR与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相关性.本文就NLR、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结肠炎,溃疡性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巨噬细胞极化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梦婷项镜蓉朱濛昕曹凯磊...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胃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IBD可能是由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改变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引起,导致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失调.最近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在肠道炎症反应中具有可塑性,不仅可以调节炎症的发生,而且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IBD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噬细胞极化异常,促炎M1巨噬细胞与抗炎M2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之间的平衡受到细胞内外刺激的调节,因此这一过程有望成为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巨噬细胞极化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炎症性肠病巨噬细胞极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