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ncRNA-HULC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刘熙称刘广明秦俊杰
    601-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许多类型的癌症中均过表达,它们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lncRNA-肝癌高表达转录本(lncRNA-HULC)通过尚未完全了解的机制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仍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健康威胁之一,HULC在HCC组织中过表达,这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就潜在的分子机制及HULC作为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潜力作一概述,以期能够探索靶向HULC的最佳方法,同时阐明靶向该lncRNA的最佳策略.

    lncRNA-HULC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

    血小板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罗娟赵丽陈晶
    606-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脏的病理生理状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血小板的形态学或生化异常.相反,在病理生物学方面,血小板也能够调节肝脏的促有丝分裂和促纤维化.血小板对肝脏的作用通常是由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促进的,而这些生长因子根据肝脏疾病或损伤的阶段和类型得以释放.因此,血小板蕴藏着临床相关信息,对肝脏疾病具有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意义.本文总结了将血小板作为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工具的进展;还剖析了早期研究的相互矛盾的结果,并反映了如何结合基于血小板的信息为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可靠的检测手段.

    血小板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

    肝细胞癌免疫相关基因与预后:基于TCGA生物信息学分析

    慕之勇王文生朱建儒朱光曦...
    610-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免疫相关基因组表达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寻找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中HCC转录组测序信息,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在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同时筛选与患者总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免疫基因,Cox回归构建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能力.此外,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转录调控网络探讨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HCC癌与癌旁组织中共发现2068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免疫相关基因有116个,单因素Cox分析显示22个免疫基因与预后相关,多变量Cox分析筛选出其中10个(FABP6、MAPT、BIRC5、CSPG5、FIGNL2、GAL、IL11、IL17D、SPP1、STC2)免疫相关基因作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用于构建风险评分模型.患者风险评分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患者风险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程度.结论 HCC中多个免疫相关基因存在异常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基于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为HCC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肝细胞癌免疫预后

    Six1基因甲基化在肝癌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蒲娇张林颖张小晶
    618-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肝癌中Six1基因甲基化并研究其在肝癌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Six1基因甲基化并比较其差异,分析肝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Six1基因甲基化差异,比较肝癌患者中Six1基因甲基化患者和未甲基化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肝癌患者肝癌组织Six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和慢性肝炎患者(27.5%vs 97.5%、97.5%,P均<0.05).肝癌患者肝癌组织Six1基因甲基化在分化程度、肿瘤大小、门脉癌栓、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癌患者中Six1基因甲基化患者R0切除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高于未甲基化患者,3年死亡率低于未甲基化患者(P均<0.05).肝癌细胞系HepG2、C3A和SMMC-7721中Six1基因均检测到处于非甲基化状态,表明Six1基因处于非甲基化灭活状态.结论 Six1基因低甲基化激活与肝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其病情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肝癌Six1甲基化价值

    ST8SIA6-AS1与hnRNPA2B1相互作用通过激活AKT活性并下调P21促进肝癌进展

    吴桐马明镜邓明德
    62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肝癌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药物靶点并研究此靶点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临床数据库GEPIA找到在肝癌中差异表达的lncRNA,进一步筛选到相比于肝正常组织表达差异性明显的lncRNA;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筛选到影响肝癌细胞生长明显的lncRNA;通过GEPIA数据库探讨目的lncRNA在各肿瘤及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的临床预后相关性;最后通过与目的lncRNA相互作用的蛋白预测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从而说明目的lncRNA在肝癌中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 ST8SIA6-AS1、MIR4435-2HG和HULC在肝癌相比于肝正常组织中显著高表达;通过敲低ST8SIA6-AS1、MIR4435-2HG和HULC的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ST8SIA6-AS1显著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从而确定ST8SIA6-AS1为研究目的lncRNA;ST8SIA6-AS1在肝癌中显著高表达且具有明显的临床预后相关性即高表达预后差的特征;ST8SIA6-AS1与hnRNPA2B1相互作用,敲低ST8SIA6-AS1和hnRNPA2B1表达均可降低cleaved caspase-3和P21的表达从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结论 ST8SIA6-AS1有望作为肝癌的潜在药物治疗靶点.

    肝癌lncRNAST8SIA6-AS1

    miR-497-5p靶向调控ENAH表达抑制肝癌细胞运动及EMT

    慕刚刚于红刚李红艳
    628-634,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中ENAH(Enabled homolog)基因表达及与肿瘤细胞运动的关系.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检索Oncomine、TCGA、Human Protein Atlas等肿瘤基因数据库,分析ENAH在肝癌中的差异表达,分析ENAH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免疫组化观察ENAH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String-DB数据库分析ENAH蛋白相互作用网络.Targetscan预测ENAH的调控miRNA,并通过Transwell、划痕实验、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析miR-497-5p及ENAH对肝癌细胞运动的影响.结果 Oncomine数据库进行肝癌与正常肝的ENAH差异分析,发现ENAH蛋白在肝癌中呈显著高表达;在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进行肝癌组织的免疫组化观察,同样证实肝癌组织中ENAH蛋白呈明显深染;Oncomine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发现,ENAH的过表达与肝纤维化呈明显相关性,纤维化肝组织中ENAH表达明显升高.String-DB数据库分析与ENAH共表达的蛋白,其中VASP、ABL1、ROBO1、VCL、CTNND1/CTNNA1/CTNNB1、ROCK1、CDC42、CDH1关联最为紧密.在肝癌细胞HepG2中,miR-497-5p能够下调ENAH的表达,并抑制HepG2细胞的EMT、运动.结论 ENAH在肝癌中呈现高表达,与肝纤维化相关,且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运动,其有可能成为肝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肝癌ENAHOncomine数据库TCGA数据库HumanProteinAtlas数据库String-DB数据库

    TMEM106C通过抑制P53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及转移

    王炳淑戢楠楠梁荣珍
    635-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肝癌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药物靶点,研究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临床数据库GEPIA找到在肝癌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靶基因,进一步通过高表达预后差原则筛选目的靶基因;通过siRNA介导敲低目的基因的表达,利用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验证目的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目的基因在肝癌中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高表达预后差原则我们筛选到目的靶基因TMEM106C;与正常组织相比,TMEM106C在肝癌中显著高表达(P<0.001);qRT-PCR实验显示,在肝癌细胞中TMEM106C的表达被明显敲低(P<0.001),细胞增殖实验发现,在敲低TMEM106C表达的肝癌细胞中,与对照组siCTL相比,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减慢(P<0.001);克隆形成实验同样发现,在敲低TMEM106C表达的肝癌细胞中,与对照组siCTL相比,克隆形成速率显著减慢(P<0.001);同时细胞周期实验发现,相比于对照组siCTL,敲低TMEM106C表达的肝癌细胞周期被显著阻滞在G1期(P<0.001);发现在敲低TMEM106C的肝癌细胞中,p53的磷酸化和p21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 TMEM106C高表达降低抑癌基因p53的磷酸化和p21的表达,从而参与P53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增殖和克隆形成,敲低其表达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

    肝癌TMEM106CP53信号通路

    MIF与JNK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魏敏曹莉婷卢利霞张久聪...
    64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1(JNK1)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和HepG2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有乙肝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52例,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为实验组,另选取20例肝血管瘤、肝破裂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作正常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F、JNK1和pJNK1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MIF mRNA和JNK1 mRNA表达.将不同浓度的rMIF分别与HepG2肝癌细胞和L-O2人正常肝细胞共培养,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JNK1和pJNK1蛋白的表达,通过RT-PCR检测相应蛋白在核酸水平的表达.结果 MIF、JNK1、pJNK1和MIF mRNA、JNK1 mRNA在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均<0.05);经不同浓度的rMIF刺激后,HepG2肝癌细胞中pJNK1和JN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尤以rMIF浓度为200 ng/ml升高最明显,与L-O2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F、MIF mRNA、JNK1、JNK1 mRNA、pJNK1在HCC组织和HepG2肝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MIF参与HCC进展,可能是通过激活JNK1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肝细胞癌应激激活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

    晚期肝细胞癌患者HBsAg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赵涵陈铿李凌华张影...
    647-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是否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总体生存和介入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再活化有关.方法 对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登记的HBV相关性HCC患者216例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HBsAg水平与临床特征参数的关系及预后影响.结果 血清HBsAg与抗病毒治疗(P<0.001)、HBV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1~2个月后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再活化(P<0.001)、ALT水平(P=0.028)显著相关.抗病毒治疗与HBV再活化相关(P<0.001),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BV再活化(P<0.001).然而,我们也观察到血清HBsAg与抗病毒治疗之间的相关性(P<0.001).此外,我们检测到HBsAg水平较高的HCC患者比对照组更易发生HBV再活化(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HBsAg水平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2).结论 HBsAg水平可能是影响HCC预后的潜在因素.HBsAg水平高、HBV DNA检测不出的患者应在TACE前先行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肝细胞癌HBVDNA阴性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炎症性肠病患者诊疗情况及心理状态问卷调查

    吴蓉莫萍姜佳慧张彦秋...
    65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诊疗情况及心理状态,为在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IBD患者进行诊疗指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线上问卷星调查方式,对长期随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106例IBD患者疫情期间的诊疗情况,以及GAD-7、PHQ-9、PANAS、SSRS各项评分进行横断面调查及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调查研究,认识到疫情期间IBD患者就医及疾病诊治现状,发现IBD患者在疫情期间GAD-7及PHQ-9的阳性检出率均超过了半数,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关注疫情所花费的时间、病情及症状变化的IBD患者中,PANAS、SS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在疫情期间的诊疗情况及心理状态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建议临床医师在疫情期间提供患者连续有效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炎症性肠病诊疗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