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克罗恩病的疾病活动度评分及相关评估指标研究

    周青杨杨红钱家鸣
    96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长程管理中,准确评估疾病活动度能够起到预测疾病的自然史、指导治疗决策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价值.目前已形成包括临床评分、内镜评分、影像学评分、生物标志物等多种针对于CD的疾病活动度评分系统,本文将其中的经典评分或评估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分别评价其优势与劣势,旨在指导临床工作中CD疾病活动度的评估,并为改进现有的CD疾病活动度评估手段提供启示.

    克罗恩病评分生物标志物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

    楚思范恒
    965-968,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疗法频繁地显现出各种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能够归巢到受损部位,具有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作用,在IBD的治疗中具有巨大潜能.细胞外囊泡(EVs)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别的膜性小体,具有与母体细胞相似的功能,同时又避免了肿瘤形成等细胞治疗的隐患,研究表明,MSCs来源的EVs(MSC-EVs)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且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炎特性.本文对MSC-EVs在IBD中的作用作一概述,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炎症性肠病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免疫调节

    微生物-肠道-大脑轴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

    杨子荣丁晓茜于庆功
    969-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在肠道微生物和大脑之间起着双向调节的作用,不仅维持肠道内稳态,也可促进脑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GBA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途径包括神经信号通路、免疫信号通路及内分泌信号通路.本文就MGBA形成的理论基础及其在IBD应用的研究作一概述,以期为IB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生物-肠道-大脑轴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碱性鞘磷脂酶抑制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王旭王凌琪张萍
    975-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碱性鞘磷脂酶(alkaline sphingomyelinase,alk-SMase)最初作为肠道中水解鞘磷脂(sphingomyelin,SM)的关键酶被人们所认知.随着SM代谢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被认识,人们开始探索alk-SMase在肠道中的潜在功能.近年来,alk-SMase通过参与磷脂代谢在结肠炎症和肿瘤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证实了它是肠道中的一个保护因子.本文将重点对alk-SMase通过参与磷脂分子代谢抵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研究作一概述.

    碱性鞘磷脂酶炎症性肠病鞘磷脂卵磷脂血小板活化因子溶血磷脂酸

    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少见感染性肠炎

    国明月唐颢陈轩馥杨红...
    979-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我国C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CD缺乏诊断金标准,在临床中易与多种肠道疾病相误诊;感染性肠炎为常见的与CD易于相互误诊疾病之一,特别是慢性感染性肠炎,与CD很多临床特点相似,鉴别诊断尤为困难.本文主要探讨几种少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肠炎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与CD的异同之处,并浅谈感染继发血管炎及感染与IBD间的联系.

    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炎

    他汀类药物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杨倩齐明明董卫国
    983-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降血脂及心血管事件的防治,但由于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及细胞保护功能等多效性作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鉴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传统治疗及现有生物制剂疗效及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在IBD中辅助治疗作用受到关注,因此本文拟对他汀类药物在IBD中的研究作一概述,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炎症性肠病他汀类药物治疗

    《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欧洲循证共识》的解读

    冉艳邵佳媛陈思玮李佳荣...
    98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不仅累及消化道,还可累及骨关节、眼、皮肤、肝脏等多种肠外组织,引起肠外表现.《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欧洲循证共识》是欧洲克罗恩和结肠炎组织(ECCO)发布的第一个关于肠外表现的共识,该循证共识对IBD各种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为肠外表现的规范诊治提供策略.本文就《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欧洲循证共识》进行解读,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思路,以尽早识别肠外表现,并为肠外表现的精准诊治提供策略,避免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最终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外表现ECCO

    前列腺素D2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中的作用探讨

    林艺娟陈金通黄循铷庄则豪...
    992-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在实验性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癌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并探讨其D类前列腺素受体1(D prostanoid receptor 1,DP1)拮抗剂(BWA868c)对癌变的可能预防作用.方法 以经典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法建立小鼠UC相关癌变(UC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UCAC)模型,并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对照组(AOM-Con组)、环氧合酶2抑制剂组(COX-2组)和DP1拮抗剂组(DP1组),评估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损伤及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PGD2,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OX-2、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AOM-Con组小鼠DAI升高,结肠可见多发隆起,病理以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而COX-2组和DP1组的DAI评分、结肠损伤及 β-catenin的表达均明显低于AOM-Con组(P<0.05);DP1组COX-2的表达与AOM-Co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UCAC模型中的结肠黏膜异型增生可能与PGD2相关;DP1拮抗剂对UC癌变可起到化学预防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前列腺素D2D类前列腺素受体1环氧合酶2β-连环蛋白

    IgG及IgM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的预测价值

    金圣博丁雪丽刘爱玲武军...
    998-1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肠道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106例UC患者,依据改良True-love和Witts Index疾病严重程度分型分为轻中度组及重度组;依据蒙特利尔分型分为左半结肠组(包括直肠型及左半结肠型)及广泛结肠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IgG、IgM、C-反应蛋白(CRP)及血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重度UC组的IgG(P<0.001)及IgM(P=0.036)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度UC组,CRP(P<0.001)及ESR(P=0.007)则明显高于轻中度UC组;广泛结肠组的IgG(P<0.001)水平明显低于左半结肠组,CRP(P=0.003)水平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疾病严重程度方面,CRP及IgG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分别呈高度及中度相关(r=0.540,P<0.001;r=-0.426,P<0.001),IgM及ESR均呈低度相关(r=-0.233,P=0.016;r=0.288,P=0.003).在病变范围方面,IgG及CRP与UC病变范围呈中度相关(r=-0.384,P<0.001;r=0.314,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gG(AUC=0.772)及IgM(AUC=0.636)用于评估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cut-off值分别为10.15 g/L及0.94 g/L;CRP(AUC=0.798)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优于IgG(AUC=0.772);而病变范围的预测中IgG(AUC=0.731)优于CRP(AUC=0.655).结论 外周血的IgG、IgM均对U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IgG对病变范围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优于CRP.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

    初发型与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比较分析

    王华烨罗和生
    1003-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初发型与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内镜特点、病理特征、诱导缓解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137例UC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药物治疗方法;依据患者既往史分为初发型组和慢性复发型组,对相关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初发型组61例,慢性复发型组76例;慢性复发型组饮酒史比率(28.9%)高于初发型组患者(13.1%)(P<0.05),在诱发因素比率上慢性复发型组比率(35.5%)也高于初发型(16.4%)(P<0.05);具体诱发原因中以停药(27.0%)、不洁饮食(16.2%)、刺激饮食(10.8%)为主;初发型组腹泻比率(60.7%)高于慢性复发型组(43.4%)(P<0.05);病变范围上慢性复发型组E1、E2比率(47.4%)高于初发型组(26.2%),E3比率(52.6%)低于初发型组(73.8%)(P<0.05);病理表现上初发型组隐窝脓肿、腺体萎缩比率(66.7%)高于慢性复发型组(39.4%)(P<0.05);药物治疗方面初发型组单用水杨酸制剂比率(73.8%)明显高于慢性复发型组(40.8%)(P<0.001),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比率(21.3%)明显低于慢性复发型组(51.3%)(P<0.001).两组在性别、年龄、腹痛、血便、体质量减轻、发热、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情活动度、WBC、Hb、CRP、ESR、贫血程度等实验室指标及内镜表现和免疫抑制应用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复发型UC患者相对于初发型UC患者往往发病具有明显诱发原因,饮酒既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也可是诱发原因之一;初发型患者腹泻比率高于慢性复发型患者,可能与这里患者病变范围多位于降结肠以上部分相关;初发型患者隐窝脓肿比率较高,提示病情进展变化可能.慢性复发型患者类固醇激素应用明显高于初发型患者,对于复发型患者药物诱导缓解治疗可考虑水杨酸制剂加量(轻、中度患者)或水杨酸制剂、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重度患者).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类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