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存阅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存阅刊
文存阅刊

周刊

文存阅刊/Journal WENCUN YUEK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罗马社会文明变迁考辨

    王新格
    14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其本质而言,古罗马社会是全球最早的城市型社会,其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文明囊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例如古罗马的建筑独具匠心,其中享誉世界的拱门凝聚着古罗马人的智慧,凸显其高超的审美水平,再如多元化的文化聚集,好战的罗马人带回了东方文化,促进了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这些都是古罗马社会文明变迁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站在物质与精神文化、审美情趣以及道德素养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古罗马社会文明的变迁,旨在为关于古罗马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古罗马社会文明变迁

    敦煌文书中出现的藏族人主持的文书考

    索南多杰
    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弘期写本,主要指国内外收藏的敦煌、西域遗书和西藏本土遗存的佛教写经及其他写本.敦煌、西域藏文遗书主要收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国内的敦煌藏文遗书主要要是甘肃境内的遗书和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佛经写卷.所以本文主要介绍王妃贝吉昂楚和高僧贝吉云丹、定埃增校对的佛教文献.

    王妃贝吉昂楚贝吉云丹定埃增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黄嘉慧
    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悲剧意识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民族文化深度,能够产生良好的情境调动力,调动所有力量进行斗争,哪怕面对彻底毁灭或死亡也仍旧不会屈服.《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旷世巨著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作者曹雪芹在对人物进行塑造过程中,传达作者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构建了理想化的生存方式,也揭示出这样的理想在现实当中走向破灭是一种必然,让读者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在对《红楼梦》进行深刻解读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其悲剧意识的由来与表现,梳理悲剧意识的表达和渗透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红楼梦》悲剧意识解读

    基层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职能

    曾伟明
    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民族进步的力量,加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素质,还能够保证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对社会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当中,基层文化馆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群众能够在基层的文化馆中丰富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基层文化馆也能给群众的生活带去更多的乐趣,增添群众生活色彩;将文化活动建设落实到基层当中,就是基层文化馆的任务所在.本文就此背景下,对基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服务职能进行探究.

    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职能

    方言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传承现状研究——以平阳话为例

    朱林娜
    15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社区化管理逐步从城市深入到乡村,随之而来的社区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方言作为社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承载着当地的文化、风俗,更是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但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和人口大量流动,给当地曾经作为主要沟通交流方式的方言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加之普通话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推广普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方言作为一种颇具地区特色的语言,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在响应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前提下,更好地得以继续保留并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以平阳话为例开展调查研究.

    方言平阳话社区文化传承

    当代"狗"的词源演变探析

    曾圆
    15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狗"一词在语言发展中不断演化并流行起来.文章从三个平面的视角来探讨"狗"一词,发现其在语法上具有名词、形容词词性,语法搭配有所扩展,且基本语素"狗"具有形容词性;语义层面上的"狗"色彩由贬义走向中性偏褒义;语用上的"狗"能反映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而其成为网路流行语正式语言自身的表现,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三个平面网络词汇文化

    试论21世纪新词语的类型及特点

    王芷璇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的新词新语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本文从语言来源不同、语用条件来源不同、语素来源不同三个角度对新词新语进行系统分类.这一时期的新词语有着与旧词语不同的特点:具有典型的新时代的特点、词族化特征;很多新词语的生命力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使用;三音节的新词语数量比重最大;多种谐音形式运用于构造新词语中.

    21世纪新词语界定类型特点

    《清史稿》中张佩纶重回官场契机考

    孙文丹
    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史稿》中关于张佩纶重回官场的起因只用"鸿章荐其谙交涉,诏以编佐办合约"[1]一笔带过,这种说法未免太过草率且与其他史料描述有所出入.本文将通过马江之战后张佩纶的处境并结合当时李鸿章的态度来分析张佩纶能够重回官场的真正契机所在.

    张佩纶马江之战李鸿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及其伦理价值

    袁竹酉郭晓蓓
    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行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伦理学探讨的重要话题.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与"行"是相统一的,提倡人们言行一致.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一观点的思想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其内蕴的深刻伦理价值.

    王阳明知行合一伦理实践

    从"无为"思想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

    付文洁王静静郭晓蓓
    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从"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妄为、乱为入手,分析当今人与自然相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倡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无为客观规律和谐共处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