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3页

    "美学"译名再考:花之安与西方美学概念在华早期传播

    黄兴涛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之前的文章认为花之安在1875年《教化议》初版时创用"美学"一词,系有失校验之判,诚属有误.十余年来,随着海外刊本的发现,已有学者多次指出.但进而否定花之安乃中文世界"美学"一词和概念的创用者,亦是错误之论.熟悉西方美学的花之安,1897年在《泰西学校·教化议合刻》中对"美学"一词的使用确实无误,两字连用并不存在标点问题,它既是花之安继"入妙之法"和"华美之学"之后,寻求准确简洁的aesthetics/Ästhetik对译的新尝试,亦出于对接两书中有关美学学科内容的应急之举,还可能与他不满日本传入的"美术"一词在字面上偏重技艺而轻视学理有关."美学"指称的乃是基于"美的艺术"的艺术审美论,属于西方美学主流传统的东方再现,当然具有美学学科意义.

    邓以蛰美学文本所涉器物图像考论

    王怀义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以蛰的美学思想与20世纪初的重要考古事件密切相关,其中关涉了器物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影响.邓以蛰以《周易》"观物取象""制器尚象"等命题为思想基础,概括出中国艺术的独立、生动、自由的审美特质.他认为,艺术应脱去繁缛、洗尽假借,在纯粹的形式中获得独立的精神,进而成为"纯粹的构形",这形成了以器物考古为基础的"净形论"美学.同时,他以汉代艺术为基础,提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楚风说",以及以整一性、稳定性、连续性为基本特征的中国艺术发展史观.邓以蛰的美学思想使器物本体论得以可能,也对建构以民族精神为基质的中华美学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儒":20世纪上半叶中国对康德美学思想的接受进路

    张若朴
    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2年《新民丛报》曾以"哲学大家德儒康德"为标题来界定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身份."德儒"这个称呼看似新奇又矛盾,却揭示了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一直为人所忽视的、中国对康德美学的儒学化接受心理和进路.鉴于西方理论所具有的强烈异质性,前期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自觉地比较康德非功利审美观与儒家美学的差异,并试图寻找传统审美经验来适应西方的美学原则.以康德诞辰二百周年的1924年为分界线,后期的接受者则转向主动用儒家思想改造康德的理论,实现对西方美学话语的内化.这条西方美学的儒化路径,既显示了中国美学话语在建构过程中的顽强的民族内生性,又回应了启蒙国人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是,由此在古今变革视域下,生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形态.

    "凌驾"与明代制义文风之嬗变

    陈维昭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凌驾"关涉制义的两种写作修辞:一是变换题目顺序详略的"以我驭题",二是以异端思想凌驾程朱理学.前者与文章作法旨趣相关,后者则与时代的文化思潮相关.以我驭题冒犯了语意浑然的儒家原典,而异端凌驾则威胁到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凌驾文风形成的原因,首先是考官为了防止拟题而出截搭题等,"凌驾"即是考生应对这类特殊题型的修辞策略;其次是晚明心学思潮的推助,使程文墨卷偏离程朱理学;最后是考官出于义理上的独特理解或修辞上的个人旨趣而以凌驾意识衡文取士,从而助长了此风.从历史、制度、文化、文章学等层面对"凌驾"范畴及现象进行梳理、剖析,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文风士习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姚鼐晚年古文趣味之变化——以三种《古文辞类纂》圈点为中心

    周游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姚鼐自中年编选《古文辞类纂》后,一直吟咏并思索入选古文,至死方休.他不同时期留在书上的圈点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勘此书康刻、李刻和徐树铮所得之晚年本上面的姚鼐圈点可以发现,其晚年古文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从喜欢义正词严、庄重雄浑的正面陈述,转向青睐善蓄势、多转折且识高意深的表达.此变化较明显地体现在他对欧阳修和归有光杂记文的态度上,尚未引起学界注意.而姚鼐中年和晚年的古文趣味又分别在晚清不同时期对文坛产生了影响,分阶段去探究姚鼐古文观念的传播,有助于重新梳理清代古文发展态势和桐城派传衍脉络.

    世界文学史的治理职能:一个从施勒格尔到奥尔巴赫的德国传统

    范劲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德国的世界文学史不仅是知识类型,更是一个治理体系.德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加入世界秩序的宏观历史过程,引导着史家的世界想象;史家以不同的世界文学史写作方式,展开普遍性和民族性、神圣秩序和历史主义的悖论关系,并建构世界秩序.弗·施勒格尔以《古今文学史》开世界文学史先河,一方面强调整体理念,另一方面鼓吹德国文学和观念论的优越性,"德国普全性"诉求已然出现."二战"中诞生的奥尔巴赫《摹仿论》虽抵制浪漫派思想和雅利安语文学,却还是世界文学史传统的产物,以激进方式延续其世界治理功能.两部世界文学史的对峙,不仅呈现了隐蔽的德国学术史脉络,也敦促后来的研究者从更高的立场看待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

    边缘、中介与创生——《伤逝》与作为世界文学作家的鲁迅

    熊鹰
    8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伤逝》与日本作家森鸥外的短篇小说《舞姬》以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形成了连锁的跨文化借鉴关系.三者的文体和情节非常相似,都使用自白文体记录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思想上,三者都表达了相似的现代性后发国家对个人基本权利的追求.《伤逝》并非欧洲文学形式在世界体系边缘结构上扩散的结果,而是19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整合的产物.促使连锁的干涉关系得以成立的,是东亚作家的边缘位置以及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鲁迅所处的边缘位置使他获得了更多元的文学资源,得以批判性地建构一个自主的世界文学理想,并在小说形式中镌刻复杂、多样甚至矛盾的思想.《伤逝》反情节的结局展现的正是鲁迅对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和基本人权的反思,也预示着1925年以后鲁迅在思想和写作上的转向.

    例外的奇迹——生命政治理论视域中的阿甘本喜剧思想

    陈奇佳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甘本将喜剧视为生命的例外奇迹,强调以喜剧来抵抗生命的装置化,并以之创造秩序的例外情境.这具体体现在庆典、性格、即兴三个方面.庆典是喜剧精神拟仿的场域,在其中喜剧激发游戏、亵渎、救赎的精神面向.性格是喜剧的呈现内容与超越对象,喜剧由此关注儿童性与动物性的生命整全状态.姿态是即兴喜剧最重要的内在形式机制,关涉到主体的生成与生命的界槛状态."例外的奇迹"论发展了巴赫金的喜剧思想,是狂欢理论之后思想界最重要的喜剧理论创获之一.

    伊拉斯谟《论丰赡》与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的修辞技艺

    肖剑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推进了诗学与修辞学领域的复兴.伊拉斯谟的《论丰赡》是16世纪在欧洲具有重大影响的修辞学教科书,传入英国后成为文法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罗马剧《裘力斯·凯撒》,既得益于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的"两极论证",又在具体修辞技法上大量借鉴了《论丰赡》,是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与诗学融合之后的绝佳创作实践.将修辞学视角引入戏剧,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超越时空的"博爱"襟怀;莎士比亚亦实现了人文主义者的部分理想:对"雄辩"的追求与对"智慧"的追求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