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顾海良

双月刊

1671-881X

whds@whu.edu.cn

027-68754203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精英的百年嬗蜕

    李里峰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经历了急剧转型,乡村精英的权力来源、社会构成和角色特征也随之一再变迁.帝制晚期,士绅精英凭借财富、学位、声望等资源支配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权力下移造成传统精英的分化,士绅失去道德约束而蜕化为土豪劣绅;中国共产革命彻底重塑了乡村权力格局,贫苦农民由国家授权成为新型政治精英;改革开放后乡村精英逐渐多元化,非体制精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中共治下的乡村精英扮演着代理人、当家人、经纪人等不同角色,但很难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自如.现代化前夜的士绅统治构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格局,对当前的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乡村精英士绅基层干部代理人当家人经纪人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变局与评判

    陈文胜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之变局.乡村社会的此种巨变,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整体推进同步,其本质是一种外力推动下的巨变.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观察与分析,既要看到中国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正确面对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突出问题,不可情绪化、意气化和道德化,应秉持本位视角,冷静、客观和辩证地观察与评判.

    乡村巨变城市化泛道德化

    乡村社会的螺旋线——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

    邢成举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以百年为尺度,还是以十年为尺度,中国乡村获得发展的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只看到问题而无视乡村的发展与进步,乡村恐怕早就解体了.在乡村治理和农业生产方面,中间阶层农民的崛起,大量基层首创实践的涌现及其政策转化,自发的社会公益力量的传播和扩大,国家对乡村建设的大力支持等,从多个面向展示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动力和希望.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中国乡村的发展是并仍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整体趋势是发展的,但在阶段性时期则会遭遇曲折和困难.

    乡村社会反哺农村基层首创中间农民社会公益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胡德坤邢伟旌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世界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通过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规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今时代潮流、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新形势下的和平发展模式,它能帮助各国快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合作共赢;它能改进和完善当今世界秩序,促进多元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这些都表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对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这种大趋势,必将能开花结果,起到引领世界发展的作用.

    整体世界史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热点与缺陷

    李长莉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果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并达到较高理论高度的分支领域,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对城市生活近代化“高点低面”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关注度不够,缺乏对各城市生活变迁不同类型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研究,缺乏对中西生活元素交汇融合的机制特别是传统生活元素的演变与作用的研究,缺乏对各种生活元素在生活变迁及社会整体变迁中的地位与影响的研究.“公共性”理论范式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生活史研究的理论高度,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应用比较隔膜、生硬,与实际生活状况及中国人的生活感受和观念契合度不高.

    中国近代史城市史生活史社会史史学理论方法

    近代城市史研究中的城乡问题探微

    任吉东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城市史研究中,城乡问题一直处于薄弱环节.一方面,城市史研究应该具备城乡视野,实现城乡角色的自我定位和转化,采用“从下而上”的观察视角来解读分析城乡问题.另一方面,学者们对城乡关注角度的变化也体现了城市史研究的志趣转向,表明了城乡研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方向,而城乡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和完善.

    近代城市史城乡角色城乡差异士绅

    中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沛霖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趋向繁盛,其中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形成近代城市人畜力公共交通、近代城市机械化公共交通、近代公共交通与城市社会变迁等热点专题领域.然迄今尚无专文梳理相关学术史.既如此,对该域研究的学术源流、发展现状加以爬梳总结,兼论阙失而展望未来,不仅可为学界添枝加叶,亦有裨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史和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学术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人畜力机械化公共交通城市社会变迁

    走向“超越权力”的“自我解放”——反思霍洛威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念的重构

    孙亮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将“抵抗资本逻辑”细化为“行为抵抗抽象劳动”与“抽象劳动抵抗资本”两个层面,霍洛威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重视后一种路径及其所倡导的劳工运动,但这一方向的实践导致了诸多的现实困境.在他看来,应该从“抽象劳动抵抗资本”转向围绕“行为”本身去寻求一种有尊严的裂缝式革命.但实质上,霍洛威所构想的革命理念要求废除资本的支配地位却又不触及对国家权力的反抗,本身是一个悖论,这不可能迎来自我确定(自决)的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它表面上的激进,实质上遣散了左派的力量,走向一种新无政府主义.

    霍洛威马克思权力裂缝式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守护当代现实的思想自律

    卢德友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当今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开掘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领地,是马克思主义切近时代深处的本真任务.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象,理当突破思想史与文本学的单纯路径,从而面向现实的社会场境敞开.唯有在强烈关涉社会现实中形成理论自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解释力方能在当代得以迸发.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齐泽克笔下的资本主义恋物癖

    陈剑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曾运用“商品恋物癖”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并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齐泽克结合拉康精神分析学,重新挖掘和发挥马克思笔下恋物癖、无产阶级等概念的批判意义.他认为,资本主义恋物癖并不只是恋物拜神或膜拜商品,更是符号结构、经济机制的误认效果,它存在于社会的无意识、自动化形式中.传统的揭真相、去幻觉、肃认知已经对它无效,我们必须借助马克思发现的叫做无产阶级的症状或“圣症”来颠覆它.

    齐泽克拉康恋物癖无意识“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