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顾海良

双月刊

1671-881X

whds@whu.edu.cn

027-68754203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应姬鼎再释

    李学勤
    5-6页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共融——兼论后人文主义语境下的数字人文

    王宁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思潮,后人文主义近年来已经进入中国,并对传统的人文主义甚至人文学科构成了挑战.实际上,中国的科学与人文思潮来自西方,在新文化运动中同时登陆中国,它们的和谐相处和互动、互补及共融为我们今天评估后人文主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实,“后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兴起表明,在当今时代,人类也如同那些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那样,仅仅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自然的法则.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事实,就无法合理有效地发展人类自身.后人文主义是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危机而来的,但是也与人文主义有着某种延续性.它告诉我们,过高地估价人的作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人类的演化已使其进入一个“后人类”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类再也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具有理性的生灵.但是人类可以发明创造出各种奇迹,有些创造出来的奇迹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掌控.虽然后人文主义的兴起对传统的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构成了挑战,但是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人文学术的教学和研究仍不失为一种适当的理念.因此,数字人文概念的提出,完全可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互动、互补和共融关系.

    科学与人文后人文主义数字人文

    常态、新常态与非常态:2012-2017年中国的政治发展素描

    任剑涛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布局有了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成为重新审视和部署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出矫正国家非常态、建构现代国家正常状态的愿景.在空前严厉惩治腐败的基础上,凸显“中国梦”的构想,以寻求建构国家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命运共同体,并由此展现出罕见的谋划国家发展的宏大视野.在兜住国家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人们可以相对乐观地展望中国发展的未来.

    常态新常态非常态中国政治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的唯物史观派

    李维武
    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化运动中的唯物史观派,是由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集合而成的革命家兼学问家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学理上对唯物史观展开了不同维度的阐释:李大钊从历史学维度阐释唯物史观;陈独秀从政治哲学维度阐释唯物史观;蔡和森从人类学古史研究维度阐释唯物史观;李达以《现代社会学》建构唯物史观中国化表述体系;瞿秋白则从唯物史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他们的这些工作,开启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以一种新形态的现代中国哲学推进了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代表了自新文化运动后期发展起来的新的中国学术方向.

    唯物史观派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李达瞿秋白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王雨辰陈富国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从通过要素投入型不可持续发展到科技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转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只有树立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的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才能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规范人的实践行为,保持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除了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之外,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法规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既立足于推进中国新型发展道路的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立足于全球环境治理、超越了西方深绿和浅绿思潮的作为境界论的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深绿思潮浅绿思潮

    性别不公:今日中国乡村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

    李慧英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急剧变迁的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目前已呈现出性别不公的三维结构.经济是第一个维度,表现为乡村集体资源分配中的性别分配不公,取缔或拿走女性及其家庭的集体财产权.文化是第二个维度,源于父权制规则,女性身份对于男性的依附性,导致女性村民身份遭受排斥.政治是第三个维度,在制定分配规则时,性别双方的代表与参与极不对等,这导致了规则的性别歧视.三个维度的性别不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强化,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当性别不公正结构稳固地存在并持续性地发挥作用时,城镇化非但不能使其松动,反而会加速使之强化和固化,从而导致今日中国乡村社会正在出现的性别分层.

    性别结构分配不公身份排斥政治代表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权利:变迁与重构

    康金莉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权利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应当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内涵.当前中国社会,农民权利体系应当围绕生存权、财产权、经营自主权以及在地位、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权进行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开启农民权利体系重构历程.与中国渐进式改革相适应,中国农民权利的改善与重构历程漫长而曲折.农民权利重构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大以及十八大的召开为转折点,先后经历了经营自主权与支配权的恢复、社会保障权利全面改善以及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三个阶段,此次改革最终将以二元经济体制全面解体、农民权利体系的全面构建为终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权利体系的重构历程基本符合农民权利诉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然而,由于历史及非制度性原因的存在,目前农民权利的全面保障仍然远未实现,农民权利重构任重而道远.

    农民权利二元经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盲视、赞同抑或拒绝——古典德性论与社会正义的契约论进路

    陈治国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通达社会正义的路径选择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孔子儒学都坚持,要由作为个体德性的正义或仁进展到国家政治层面的社会正义或“仁道之治”,这种德性论进路明显不同于契约论方案.不过,对苏格拉底而言,相对于德性主权的完善正义,基于公众契约的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不完善但可以有条件地部分接受的社会正义形式.在柏拉图那里,基于其更为完备的灵魂理论、理型论等学说的综合运用,他对契约论方案表达了一种更为激烈和彻底的批判态度,不仅因为单纯被欲望或激情控制的一般民众没有达成任何契约的实质能力,而且源于他们缺乏关于一切事物——尤其是善的理型——的真正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真正追求能力.对孔子儒学来说,受制于自然与社会的连续互动、个体形象的特殊定位、对强约束法律制度的无兴趣以及周代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等哲学观念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任何政治形式的契约论思路基本上没有机会进入孔子儒学的理论视野.而追求正义或求仁过程中各有千秋的哲学立场和进路实质上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深层思想动因,即“活得好”或“好好地活”.

    德性论社会正义契约论先秦儒学古希腊哲学

    金融化视域中的数据幻象与全球经济不平等——重读《21世纪资本论》

    宁殿霞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化的21世纪,国际资本头寸背后隐藏着资本与资源的双向流动机制,这种双向流动机制必然导致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加剧.《21世纪资本论》中资本概念的内涵及其揭示的不平等真实地体现了21世纪资本金融化的经济现实,但是,作者用“头寸相等”形成的数据幻象表达了资本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更多地集中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不是国家之间,这一结论与21世纪资本的本质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其实,21世纪资本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就时间向度而言,不仅包含一国内部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还包含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不平等;就空间向度而言,更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内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而且空间向度的不平等是时间向度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金融化21世纪资本论数据幻象资本流动资源流动

    思考活动的伦理意义——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破解

    徐亮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娜·阿伦特认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盲目服从行为是导致极权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艾希曼案例的剖析中,阿伦特发现,其无意识的服从行为主要是由于不思(thoughtlessness)所导致的,这种不思是现代社会人们缺乏对自己意识、行为判断的主要原因.思考活动是反抗式的,是对一切人们业已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或规范的审查、反思、批判甚至瓦解.在这方面,阿伦特最为重大的贡献在于她向我们呈现了她的思考过程,并有可能激起更多人的思考,这正是克服现代社会病症的必要方式.

    思考活动平庸之恶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艾希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