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孔建益

双月刊

1009-3699

wkdskxb@wust.edu.cn

027-68862317 68862627

430081

湖北武汉青山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1999年创刊。主要刊登文、史、哲、经、管、法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设有“中小企业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政治学与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本刊已经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期刊源。同时还加入了《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同时本刊是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文科学报、中国《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创新绩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何雄浪陈贤青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门槛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研究创新绩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度数中心性)与该城市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创新能力正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区位异质性分析发现,度数中心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影响只存在于下游地区,度数中心性正向影响中游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能有效提升下游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不同节点强度城市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对称性,在度数中心性排名前14%的城市,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强;当度数中心性低于门槛值时,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度数中心性高于门槛值时,则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同分位点上创新绩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差异性。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长江经济带

    婴幼儿家庭支持对育龄农民工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FPS2020年的数据分析

    汤兆云刘科成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的照护服务模式对再生育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社区和社会等主体短缺情况下,家庭支持承担了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主要职责。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2020年数据分析发现,育龄农民工再生育意愿与其婴幼儿家庭支持呈现出显著关系,但育龄农民工能够获得的家庭支持情况不容乐观。进一步完善育龄农民工婴幼儿家庭支持,对于提升其生育意愿,实现三孩政策预期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政策建议主要有:建立健全婴幼儿家庭支持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法规体系;加大财政等公共资源投入,强化婴幼儿家庭支持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社会等方面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弥补婴幼儿家庭支持的不足。

    婴幼儿照护服务家庭支持育龄农民工再生育意愿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老年群体贫困的效果——基于多维相对贫困视角

    戴卫东朱璇格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多维相对贫困视角切入,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各省《统计年鉴》数据,从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三个维度来测算老年多维相对贫困指数,采用Probit模型和Ordered Pr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检验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在阈值为0。33时约55。6%,老年人在不同维度存在贫困,平均剥夺份额达58%,其中相对收入水平和慢性疾病两个指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高。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比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更能显著降低老年多维相对贫困。这表明未来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保险政策,着力提升医疗保险水平,缩小不同医疗保险制度间的待遇差距,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反贫困作用。

    基本医疗保险多维贫困缓贫效果老年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三重逻辑:理论、制度与实践

    李国镇胡怀国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求经济适度发展,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出口下降的双重压力。李嘉图分配理论可提供以下启发:第一,产业升级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出路;第二,扩大内需是应对出口下降的必由之路,这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分别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坚实制度基础和重要制度补充。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实践逻辑在于,它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而作出的重大实践创新,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

    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中国化工领域的"双链融合"

    王福涛余梦婷祁若楠
    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强大的创新链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对"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化学学科对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化学工业对我国发展具有支撑性作用。根据1997-2020年化工领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相关信息和化工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证明,在化工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融合路径具有可行性;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熵权法等方法分析发现,化工领域的区域协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大市场建设存在堵点,对新发展格局下化工领域的"双链融合"存在制约。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化工领域的"双链融合"要加速东部省份化工产业转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破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壁垒,以及提高中西部地区基础创新能力。

    化工领域创新链产业链

    ChatGPT技术的风险解构、防范措施及其治理范式转型——基于"嵌入—脱嵌"互动视角的分析

    严雪雁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掀起的通用化转型趋势意味着技术风险的社会化,这对国家技术治理造成了新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未雨绸缪地对其潜藏的社会风险进行防范,这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从波兰尼思想中提炼出"嵌入—脱嵌"互动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分析ChatGPT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ChatGPT运行"脱嵌"可能对社会造成算法逻辑风险、数据安全风险、泛社会化风险等危害。对此,国家应承担庇护社会的职责,通过强化国家监管能力、推动企业积极履责、促成社会多元共治等手段加以防范,使ChatGPT"嵌入"社会并维持在"技术向善"的轨道上。ChatGPT的兴起预示着未来新技术将不断涌现,为应对这一趋势,相适应的国家治理能力亟需提升,应秉持全面性、安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建构动态性的国家技术治理范式,在技术"脱嵌"与"嵌入"两个动向之间取得平衡。

    ChatGPT嵌入脱嵌人工智能技术治理技术风险

    微信社会情境下老年个体身份行动研究

    詹国辉戴芬园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信社交软件的兴起,无疑创生出微信社会情境。通过微信言语的多重互构行为,老年个体身份得以建构,进而以自我呈现、自我构念行动实现了老年个体的 自我身份认同感的提升。在微信社会空间中,"虚拟在场,现实缺席"的社会情境让老年个体的在场感和家庭群体感得到增强;"微信群"得以建构成员平等对话的空间,消解了传统代际权威;家庭成员"红包游戏"的互动体验进一步消解了传统代际间的仪式感。老年个体以图像符号的表情包语言重塑其话语表达逻辑,同时以转发链接来建构新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依托于其内在服务性功能,老年个体的社会参与行为得以提升,其微信社会身份亦被重塑。

    微信社会老年个体身份建构认同重塑

    论古希腊勇敢观念的起源与勇敢论的建构

    王晓朝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勇敢是古希腊传统"四主德"之一,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概念。笔者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勇敢观念的起源和生成,展现勇敢论的理论建构过程。第一部分,首先考察汉语"勇敢"一词的词汇意义,然后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希腊文词汇,考察其具体含义。第二部分,指出荷马时代的勇敢是观念形态的,而非概念形态的。早期希腊哲学家谈论过勇敢,对勇敢进行现象描述,但尚未对之进行理性的界定。希腊哲学古典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用定义的方法揭示勇敢的外延和内涵,从而把勇敢观念提炼为理性的概念。柏拉图的对话《拉凯斯篇》对勇敢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以勇敢为核心概念的勇敢理论初步呈现。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把勇敢当作知识会带来矛盾和解释上的困难,因此他把勇敢与正义、智慧、节制一道纳入德性论的体系。他在界定和解释勇敢的过程中,一方面把勇敢区分为行为和品德,指出勇敢是某种行为,而刚毅是勇敢的品德;另一方面引入实践(伦理修行)的内容,把作为行为和品德的勇敢统一起来。勇敢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三卷中臻于完善。

    古希腊哲学勇敢观念勇敢论亚里士多德

    主体性哲学视域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陈虹宇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私有财产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与主体的异化和复归息息相关。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已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作为主体活动的劳动与作为活动结果的私有财产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并给出了不完善的解答。马克思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主体层面出发,结合现实的生产环节与历史进程,超越既往的学说,正确把握到私有财产的本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以实现主体本质的复归。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性私有财产异化劳动

    量子力学完备性问题的哲学研究

    李键江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分析哲学视角探究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肃清量子力学中存在争议的基本问题。关于量子力学是否完备的问题,自1935年至今仍处于被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直到晚年仍不赞同玻尔等学者对他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论证的驳斥,因为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得依靠逻辑。逻辑是关于推论的科学,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爱因斯坦的完备性论证是基于其认识论的本质而构建起来的推论。基于此,本文从完备性的内涵出发,从分析哲学视角考察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推理,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即波函数Ψ和物理实在的对应关系的内在完备性、物理体系和物理实在的可描述性关系的外在完备性,并据此重新从分析哲学视角阐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相关基本问题。

    量子力学逻辑完备性分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