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杨锋

双月刊

2095-414X

xuebao@wtu.edu.cn

027-59363626

430073

武汉市武昌鲁巷纺织路1号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各类学术研究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业技术、农业技术等研究领域,将纺织服装学研究作为重点建设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神经网络的棉麻混纺纱纤维检测

    刘瀚旗邓中民李相朋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纺织业中棉麻混纺制品具有透气性、透汗性强等优点,但其中的棉麻纤维配比会影响实际制品的质量,而为了检测纤维配比需要对检测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并通过人眼观察来判断检测棉麻混纺纱中棉麻纤维比例.这存在着人力资源与时间资源损耗大,且主观影响因素过强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利用神经网络来代替人工自动检测棉麻混纺纱中的棉麻比例,在经过试验后,利用YOLOv3网络并经过一定改良,对于测试集数据的最优平均精度均值(mAP)达到0.973,且测得棉麻混纺比平均值符合实际样本棉麻混纺比数值.由此可以证明,利用神经网络对棉麻混纺纱进行自动的比例检测是成立的.

    棉麻检测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目标检测

    竹笋壳过碳酸钠脱胶工艺研究

    杨银芝柯子奇刘雨晴方凯炀...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环保型氧化剂——过碳酸钠对竹笋壳进行脱胶处理,以脱胶率为指标,对脱胶处理中过碳酸钠、过氧化氢的用量以及煮练温度和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探讨,最后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所得竹笋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优化后脱胶工艺为:煮练温度为90℃、煮练时间为120 min、过碳酸钠用量为24 g/L、过氧化氢用量为40 mL/L,此时脱胶率较高为69.17%.本方法所制备的竹笋壳纤维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纺织工业原料.

    竹笋壳纤维脱胶率过碳酸钠碱氧浴一浴法

    两亲性接枝淀粉/PVA混合物的上浆性能研究

    吴兰娟祝志峰李伟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淀粉在纺织经纱上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水介质中,以Fe2+-H2O2为引发剂,采用淀粉先与亲水性单体(丙烯酸)接枝共聚后再与亲油性单体(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的两步接枝共聚方法,合成了两亲性接枝淀粉(PAA-g-S-g-PMA),并与PVA-1788共混,研究了这种接枝淀粉与PVA-l788的共混比例对共混物的浆液表观粘度、粘附力及共混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VA-l788共混比例的增加,共混物的浆液表观粘度降低;对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粘附性能明显提高;共混浆膜的断裂强度先降低后上升,断裂伸长率和耐屈曲性能显著增加,表明膜的韧性逐渐增大.

    淀粉两步接枝共聚PVA共混上浆性能

    Lenzing马赛尔纤维混纺纱线的开发和工艺优化研究

    刘建林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生产Lenzing马赛尔纤维混纺纱线,并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分析马赛尔纤维的性能,探索马赛尔混纺纱的工艺要点,合理设计纺纱工艺参数,例如清梳联工序采用柔性开松,柔性梳理,降低纤维损伤;并条工序减少并合根数、降低总牵伸倍数与牵伸不匀率、稳定条干水平,提升纤维伸直平行度;细纱工序适当放大罗拉隔距,减少牵伸力波动,稳定细纱条干CV%值水平.经过系列工艺优化措施,明显改善可纺性能,顺利纺出符合质量要求的马赛尔混纺纱线,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

    马塞尔纤维混纺纱线工艺要点柔性梳理可纺性能

    偶联剂对小麦秸秆/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杨庆永徐成功杨莉徐珍珍...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测试KBM-403偶联剂处理前后秸秆表面的亲水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测秸秆表面形貌,用X光电子能谱对秸秆改性前后元素种类和含量进行表征.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小麦秸秆/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浓度为1%、4%、7%、10%的KBM-403偶联剂处理小麦秸秆后,对于秸秆/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偶联剂处理后,秸秆表面疏水性增强,观测到表面形成薄膜.随着偶联剂浓度的增加,秸秆/P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偶联剂的浓度为1%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分别为6.69 Mpa、12.74Mpa.当偶联剂浓度为4%时,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为19.65KJ/m2.

    小麦秸秆聚丙烯偶联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元素解析及其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梁惠娥周丹卿源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江南女性服饰文化的重要分支,受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影响使其面临传承危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及田野考察,归纳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元素中的服饰结构、色彩搭配以及纹样特征,同时运用"具象元素直接融入"和"气氛情境间接营造"两种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延伸出相关文创产品.研究认为: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形制结构上,兼备"横"、"竖"两种镶拼形式;色彩搭配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纹样组织形式多元,运用题材广泛,寓意鲜明丰富.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上进行尝试探索,以期推动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力求为从事传统服饰传承与传播的研究者与设计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创产品设计应用

    材料再造技艺解读及其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张金滨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着装需求增强,材料再造成为现代服装造型设计中深受设计师青睐的技艺技法,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研究比较匮乏.文章以已有的材料再造技艺为研究对象,系统的梳理其类别特征、构成技术,进而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归纳出材料再造技艺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思路及实现路径.本研究以期为材料再造技艺学习及其应用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材料再造技艺现代服装应用思路实现路径

    比较视野下大理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的形式解读

    李尚书邵小华杨兵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是西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扎染艺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理与自贡的时代记忆,对两类扎染的研究论述中鲜有对两者异同的比较研究.文章旨在客观区分两地扎染艺术的异同,发现不同地域传统技艺的鲜明特点,为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和路径.通过客观地对比来分析其历史脉络、工艺技法、图案色彩、应用方式和传承保护现状,对比分析发现: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在历史溯源上存在交叉点,扎花技法上相似程度较高;在染色技巧上白族扎染更注重染料的制作工艺而自贡扎染却偏重图案的表现形式;面料采用上自贡扎染已经延伸至皮革面料的染色,图案方面自贡扎染打破了白族扎染的程式化布局并以比较自由地形式表现叙事性和生活性纹样;在应用范围上也各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创新,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云南白族扎染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的旅游商业竞争较为强烈,自贡扎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发展局面.

    白族扎染自贡扎染对比异同创新发展

    图像学视角下天峨壮族传统服饰刺绣图案研究

    匡迁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峨壮族传统服饰刺绣图案构图灵活多变,色彩明丽,风格别具特色,充满着浓厚质朴的生活气息.本文基于图像学的研究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天峨壮族传统服饰刺绣图案的形态构成、色彩原则、刺绣技艺等进行深入解析,挖掘壮族传统服饰刺绣图案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刺绣图案的素材提炼与选择跟壮族的生活方式与传承习俗有着密切关系,从图像学角度来挖掘壮族传统服饰图案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可以发现其背后隐含着壮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同时对民族服饰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为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价值.

    图像学天峨壮族传统服饰刺绣图案

    电力铁塔高效攀爬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与物理样机开发

    邹德华彭沙沙刘兰兰江维...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架空高压输电线路进行电力输送是远距离输送电力的重要方式,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电力供应质量.由于传统电力检修登塔时需借助敷设于铁塔主材上的金属轨道与钢绞线防坠落保护装置或者采用双安全带交替保护方式攀登铁塔至作业位置,存在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本文摒弃传统的工人防坠保护方法,创造性地引入智能机器人来辅助完成临时防坠装置的安装,实现对传统防坠方式的创新应用.本文提出了用于输电铁塔挂拆临时高空防坠保护装置用的智能机器系统,能够完成从地面携带防坠落装置沿铁塔主材攀爬至作业点位置并安装防坠绳挂拆装置,基于闭链连杆结构的运动学和作业空间仿真,验证了机械结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开发了物理样机系统并进行了作业实验,在作业人员完成检修工作后拆除防坠绳装置并返回地面,完成防坠保护绳的挂拆操作,既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铁塔攀爬机器人机械系统物理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