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祖母屋文化表征与重构

    李雨芝庹琴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祖母屋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以纪录影片《离开故土的祖母屋》为线索。首先,聚焦祖母屋在影像中的表征,它寓意家庭共有,是摩梭人集体潜意识的符号象征空间;其次,从叙事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祖母屋"从拆毁到重建的整个过程,展现摩梭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民族价值思考;最后,再从构建社区影像志的视角出发,探讨社区影像反身性批判功能及其文化教育功能。

    祖母屋叙事功能社区影像

    融媒体时代文化新闻传播的转型策略探究

    洪柳姜佳男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媒体传播的形式,各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让广大受众步入了融媒体时代,人们既可通过数字媒体获取各类信息,又可通过报纸杂志、广电等传统媒体了解天下大事,如时政新闻、新闻报道等。在此环境下,新闻媒体、传统纸媒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文化新闻传播遭遇新的挑战,转型和创新已成为传统媒体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就融媒体时代文化新闻传播的转型策略展开探究,为其成功转型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融媒体时代文化新闻传播转型策略

    控制权的游戏:后人类电影中的"睡眠"叙事策略研究

    王荟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眠本是有机体的本能,在电影领域中,睡眠早已作为叙事元素或情节反复出现于众多作品之中。面对后人类电影已蔚然成风的情况,银幕中开始出现有关后人类具有实验性、探索性、想象性的故事,从而迫使人。们不得不跳出以人类主义为中心的思想盒子,站在超越人类的他者角度反观人类自身及社会运行中已显出的矛盾和问题。睡眠,亦不再为传统意义上的睡眠,与后人类、后人类电影,乃至其叙事形式和功能发生相撞后,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后人类后人类电影睡眠异化叙事

    经典英文影片赏析的跨文化交际意义研究

    尹媛华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经典英文影片进行了赏析,探讨了电影中的色彩运用、文化意象、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电影赏析的跨文化交际意义。通过对经典英文影片的赏析,可以增进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笔者以视觉文化为理论框架,以多部英文经典影片为例,分别从色彩运用、文化意象、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对电影中的文化信息进行了解读和比较,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以及电影赏析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英文影片电影赏析

    传承与融合:浅谈当代中国动画电影意韵的符号性建构

    刘震殷娜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画艺术的表达具有多重视听语言、文化精神和价值意义。中国动画电影以其自身独特的故事叙事、人物塑造、场景设定、特效组合、音乐配合等形式,以具象、抽象、虚拟的整体构造去展现作者想要反映和表达的精神世界、现实问题、社会存在等一系列的人类情感状态,通过个体以唤醒群体。本文试图以艺术符号学理论分析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意蕴表达,通过挖掘当代动画电影中的视觉符号,分析当代动画电影的符号性表达、意韵性展现、符号性与意韵性的关联以及意韵的符号性如何建构等方面,从而进行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表象与深层意义的价值探讨。

    中国动画传承融合意蕴表达符号建构

    "消费偶像"与赋魅的成功——洛文塔尔大众文化批判研究

    刘洋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文塔尔立足于对通俗传记的剖析展开大众文化研究。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洛文塔尔的大众文化批判囿于与经验学派的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妥协性,无法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在批判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博弈中各取所长,实现了人文性与实证性的有机统一。文章简要描述了大众偶像的变迁过程,并从主人公是社会关系的索取方,成功的神话与单一评价体系,最高级修辞与"读者转向",伪创造性、伪教育性与消解性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了赋魅的成功神话,就批判理论与实证研究之博弈与融合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为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洛文塔尔消费偶像大众文化批判批判理论

    浅论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于晓勇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曾对消费社会的"异化"现象展开批判,其认为当前的消费社会已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就连社会中的人也被同化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主张通过艺术来建立一种"新感性",打破资本主义对人们的控制。笔者简述了马尔库塞视阈中的消费社会,并从异化理论的溯源、异化现象类型、自由与幸福的异化三个角度出发,展开了对消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对走出消费社会泥潭,解放路径的理解,希望能够基于此为人们提供追求自由的引导支持,实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马尔库塞消费社会异化单向度的人

    浅谈董仲舒对儒家人性论的发展

    王灿灿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学说中人性的问题一直颇受学者关注。作为汉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不仅促进了汉代社会的统一稳定,而且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董仲舒的人性论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继承先秦儒家学者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情恶说""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性未善说",主张通过外部教化将人性中的"善质"转化为现实之善,这些学说都是儒家人性论的重要成果,成为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梳理,从中总结出董仲舒人性论在儒家人性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董仲舒儒家人性论

    基于中国式区域善治的"泉州刣狮"非遗资源优势转化的价值审视与行动方略

    程岩梅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推动体育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从而为地方发展战略服务。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思辨方法等,以助推中国式区域善治为转化思想,全面阐述了国家级非遗泉州刣狮中蕴含的基层自治价值、情感归属价值、民间信仰价值、群体凝聚价值等资源优势,具体表现为:狮阵理念有助于巩固基层场域自治秩序;嬗变历程形成了区域群体共同历史记忆;礼俗互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演练形式有助于提升区域群体凝聚力。进而以中国式区域善治的目标导向为出发点,从"领之以党、示之以义、教之以礼、导之以德"四维度进行资源优势转化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多元治理激活、忠义文化延续、信仰礼俗互构、武德润化的相应行动方略。

    善治泉州刣狮非遗资源价值审视行动方略

    圈丛共生:壮族天琴艺术多元起源说再思考

    王继波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有关跨境共享文化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天琴广泛流传于中越边境地区,是我国壮族与越南岱依族、侬族跨境共享的弹拨类弦鸣乐器。作为中越两国文明互鉴交流的见证,关于壮族天琴艺术的源起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壮族天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或许可以理解为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主—辅"圈丛空间下多元文化交融叠合的文化符号。

    壮族天琴艺术多元起源圈丛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