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观念的文化阐释:理论与方法

    岳雪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哲学界发生了一场被称为"语言转向"的重要转变,其核心焦点集中于语言的力量。观念被视为文化的基本单元,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传递,是思想得以表达并实现意义的文化凝结。"中国式"观念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文化叙事,其研究涉及"话语三维动态—历时观念呈现—动态图景延展"的分析范式,以深入阐释相关文化内涵。

    语言学"中国式"观念分析范式文化阐释理论与方法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兼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庞艳宾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是党中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历史定位。从历史条件来看,这一伟大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从主要表现来看,这一思想形成了科学内容体系,解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导向。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看,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具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的重大价值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

    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境遇及实践路径

    郝思淇王毅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高度认同的彰显。当前国际和国内风险挑战频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正要求中华文化自觉挺立,因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迫切需要,对于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理论内涵的分析,从方向指引、内生动力、外部活力三个方面探寻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主体性"两个大局"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

    《老人与海》的精神生态思想

    王天昊孙宇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从生态主义视角剖析《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成果颇为显著,但多围绕自然生态主题开展研究,而从精神生态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立足生态学研究中关于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与精神生态学三分法的理论框架下所提出的精神生态学理论,从圣地亚哥与大自然、与人类、与自身三个层面的关系出发,来阐述《老人与海》中所隐含的精神生态思想。

    《老人与海》精神生态生态学

    生态三分法视角下的《雾都孤儿》

    栗彩平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其早期著名作品《雾都孤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小说中,狄更斯对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危机、社会矛盾以及人们精神异化等问题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雾都孤儿》这部小说极具生态研究意义与价值。本篇论文运用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角度来分析《雾都孤儿》,意在揭示文学作品中影响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存的生态问题,并唤起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中印度形象的嬗变分析

    桂琬玥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中的印度形象不仅充斥着异质文化博弈的色彩,也映衬了西方在现代性进程中的社会需求与集体想象。文章从历时性的角度挖掘了茨威格作品中印度形象从古代至近代的嬗变与呈现,并从西方现代性进程需求、社会集体想象、身份认同等多角度探讨了其笔下印度形象嬗变的成因,为从形象学视角解读其笔下印度形象提供辨证的视角与思考路径。

    印度形象学社会集体想象现代性

    《撒哈拉的故事》:旅行与心灵成长的叙事建构与解读

    洪惠云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创作生涯的代表作,书中记录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心路历程。本文旨在探讨该书如何通过旅行叙事的建构,呈现主人公三毛的心灵成长过程,揭示生命与救赎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撒哈拉的故事》蕴含的旅行叙事框架,然后从爱情、苦难、善意三个维度解读三毛的心灵成长历程,最后总结全书体现的人生哲思。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旅行叙事心灵成长

    21世纪法国文学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研究

    郭佳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 21世纪法国文学的叙事特点与审美取向,探讨了叙事技巧的演变,主要作家与作品的风格,以及这些叙事技巧对读者理解的影响;详细讨论了审美取向的变化,包括主要审美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审美差异;井深入分析了叙事与审美之间的交互作用,如叙事技巧如何塑造审美理念,审美趋势如何引导叙事风格,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作品的意义和受众的接受度。通过这些分析,文章旨在揭示当代法国文学中叙事与审美的动态发展及其相互影响。

    21世纪法国文学叙事格调审美取向

    具有传奇特征的民间叙事: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刘燕飞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舍的文学创作处于中国现代社会形态的突发转变期,其小说因时代的际会而具有现实主义的纵深度,既带有传统文化的底色与浓郁的地域风格,也深受现代主义思潮的浸染与影响,从而呈现出艺术的独创性,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格局。本文在叙事学的视域下观照老舍的小说创作,特别聚焦于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和叙述语言三个维度,旨在揭示老舍小说的叙事风格及其美学价值。

    老舍叙事空间叙事结构语言艺术

    苏马罗科夫早期悲剧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苏丽薇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历山大·彼得洛维奇·苏马罗科夫是俄罗斯18世纪中叶剧作家、诗人和戏剧活动家,其哲学思想贯穿其文学作品和报刊政论中,借此不仅能看出伏尔泰、沃尔夫、洛克等人的观念烙印,也能发现苏马罗科夫哲学思想的独创性。本文从俄罗斯诗人B。K。特列季亚科夫斯基对苏马罗科夫第一部悲剧作品《霍烈夫》的批评切入,研究苏马罗科夫早期悲剧中的哲学体系,对人性的理解及其善恶原则,通过分析其悲剧作品《霍烈夫》《哈姆雷特》《西纳夫和特鲁沃尔》等,追溯其哲学观点起源和发展。

    苏马罗科夫悲剧18世纪俄罗斯哲学理性主义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