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西域幕府文学中的中华一体格局书写

    李江杰高昕
    219-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中华统一与西域繁荣,清代西域幕府文人接续投身于中华一体格局的建构之中,并以文学方式记录了这一辉煌历程。幕府诗文对战争的描写和记录折射出清军将士和边地人民维护国土完整、完善中华一体格局的纪实书写;清代西域的汉语推广、中华礼仪普及和多民族艺术融合则反映出中华一体格局已融入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欣欣向荣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中各民族间的商贸繁荣,则是中华一体格局在西域的具象化表达。清代西域幕府文学不仅为研究清代西域社会变迁史提供了基础文献,亦保存了清代西域各族民众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的重要文献材料。

    清代西域幕府文学中华民族共同体

    蕺山"慎独诚意"思想之学理特征与价值研究

    姜冠宏
    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宗周是宋明理学的殿军人物,人称蕺山先生。在观朱子理学对主体精神的辖制,识阳明后学流于禅的异变后,他在心学旧原理基础上,突破理学桎梏和心学流弊之困境,建构了以心善论为基底,以"本心"为提挈,以"独体"为最高本体的"慎独诚意"之道德哲学。文章着重分析了蕺山"慎独诚意"思想的学理特征,并重点阐述了蕺山"慎独诚意"思想的价值,以期能够为蕺山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诚意慎独本体工夫

    汤因比《中国纪行》中的中国形象

    周何张海燕
    22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9年年底至1930年年初,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到中国旅行,并于1931年出版《中国纪行》。英国经济的衰落、个人创作早期阶段的"西方中心论"思想和身为历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影响了汤因比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生成。该书记载了汤因比创作早期的中国形象的正反两方面,并启发了其后期"挑战与应战"论思想的形成。

    《中国纪行》汤因比中国形象

    云冈石窟:古丝绸之路上跨文化交流的印迹

    王燕芳陈红涛
    23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石窟造像体现了北魏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差异,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中国化、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胡汉民族、民俗文化交融的伟大艺术成果。北魏时期,来自西域、中亚、印度等地的佛教文化与中原儒家、道家传统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佛教中国化的特征;云冈石窟雕造艺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秦汉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地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点;云冈石窟晚期,孝文帝进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南北各民族间的大融合,展现了南北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互鉴融通。本文以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像造型为例,结合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探讨云冈石窟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以期为研究跨文化交流提供新视角。

    佛教中国化中西方艺术文化胡汉民族民俗文化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文学评论价值研究

    张淑婷
    236-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红楼梦》中各种不同女性角色的形象,并对其表征意义加以研究分析,进而思考《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喜剧或悲剧命运的成因,从而甄别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所具备的文学评论价值,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和《红楼梦》的深入解读提供参考思路。

    《红楼梦》女性形象文学评论

    舒忧娱哀:《四声猿》与吴伟业杂剧主题意旨单元同构性探析

    杨惠迪
    240-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渭所作之《四声猿》以其在杂剧思想意绪、结撰体例、叙事范式建构上的俊爽风格而被称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其人格迸发奇态可作后世抒愤自喻型杂剧之泮林革音。而无奈变节落魄的吴伟业在易代他仕之秋,亦作二杂剧《临春阁》《通天台》以寄寓遭际、讥刺怨怼,成为前作之异代回响。虽因各处其时而自有其个性特征,但它们在主题意旨的表达单元上呈现了一定的同构现象,即入道观念统摄下毁灭与救赎的回环和张力、郁积情志羁绊下宣泄与寂灭的轮转和净化、偭规错矩意志下失衡与错位的主体选择。因此,探寻《四声猿》与吴伟业杂剧主题意旨单元之同构关系,对探讨失意士子文人心态与杂剧创作境况之交互关系有仰取俯拾之义。

    《四声猿》吴伟业杂剧同构

    论唐人小说侠客形象的新变

    陈芳
    24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中国古代侠文学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侠的行为、侠的身份、侠的品格气质等方面,分析唐人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发展变化。唐人创造的侠客类型丰富、形象生动,个性张扬,兼具浓厚的现实性与浪漫色彩,对后世武侠小说、仙侠小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人小说侠客形象独行侠平民之侠武侠儒侠

    晋商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弘扬创新

    杨瑞婷张科晓
    248-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商文化是山西商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在新时代弘扬晋商文化能够塑造信义合一的高尚人格、培育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以及构建勤奋进取的社会环境。文章基于对晋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从晋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当代价值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探索了包括诚信、勤俭、进取、敬业的精神,以及塑造高尚人格、培育爱国情怀、构建社会环境的硬性要求,并提出了几点晋商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建议策略,以期为明确晋商文化的传播方向、有效促进晋商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晋商文化价值意蕴弘扬创新

    老子《道德经》的人内传播思想研究

    田蕾娅
    25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道德经》五千余字言简意赅,意境玄妙而充满洞见,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老子的传播观念带有道家避世的批判色彩,但他关于自我认知、修身养性、遵道律己等价值理念与传播学人内传播理论之间存在共通的意义空间,这为从传播学视角研究老子人内传播理念提供了可行依据。同时,老子《道德经》的真知灼见也为当代社会实现理想的人内传播提供了实践范本。以传播学理论剖析老子《道德经》中有关人内传播与自我意识互动的价值、环节等思想观念,得以探寻理想人内传播的实践路径。

    老子人内传播传播学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