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地区抗联遗址调查研究与保护利用

    丁美艳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及其前身海龙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在辽宁留下了丰富的革命足迹,这些遗址、遗迹是辽宁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其加强调查研究与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扎实的调研分析,对辽宁地区抗联遗址的现存状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科学剖析其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优化建议。

    辽宁抗联遗址调查研究保护利用

    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文化记忆建构

    李刚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红色文化记忆相互交融,红色基因传承是红色文化记忆不断被积淀和重构的动态过程。文化记忆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内在价值实现的逻辑必然,即强化红色基因的认同,提供红色基因传承的媒介,保障传承的连续性,助力红色基因的价值实现。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应使红色文化记忆成为激活、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渠道,着力推进实施红色文化记忆工程,丰富红色文化记忆呈现形式,加强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承与创作,推进红色文化记忆数字化建设。

    新时代红色基因文化记忆

    景观基因识别视角下地域文化基因在岭南乡村民宿中的应用研究

    陈秀任欣鹭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民宿是乡村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地方自然、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见证者,对乡村民宿蕴含的地域文化基因的归纳和解读是保护传统聚落地域文化的重要措施。笔者以岭南乡村民宿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基因识别理论,探讨地域文化基因在岭南乡村民宿中的有效应用。文章通过深入挖掘岭南地区的文化遗产,结合景观基因识别技术,收集和分析岭南地域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基因元素,设计相应的地域文化基因信息链,为当地乡村民宿提供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以实现乡村民宿业与岭南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

    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地域文化基因乡村民宿

    "非遗"视野下信阳民间舞蹈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路径探析

    冯靖雯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阳民间舞蹈受荆楚文化、淮河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舞蹈种类多样,在长久的舞蹈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风格。自2007年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信阳民间舞蹈非遗保护工作立足长远,稳步发展。但由于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日趋深化、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现象的显现,如今信阳民间舞蹈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聚焦信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舞蹈,依托文化生态的建设、数字化平台的利用等静态保护方式,结合民间传承、艺人传承、教育传承等动态传承途径,完善信阳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体系,进而推进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信阳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动态传承

    达斡尔族"库木勒"节及柳蒿芽采集习俗的文化意蕴

    齐丹丹王福华姜军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蒿芽作为达斡尔族的民族符号之一,起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柳蒿芽"是达斡尔族文化的象征,它在达斡尔族人民的心中拥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同时也是达斡尔族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象征。本文介绍了柳蒿芽采集习俗和"库木勒"节的由来、达斡尔族柳蒿芽采集习俗的文化意蕴以及柳蒿芽从采食习俗到现代节庆的演化和嬗变,指出当前"库木勒"节的传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库木勒"节的深层次了解,加大"库木勒"节宣传力度,共筑商业文化发展新格局等弘扬发展"库木勒"节及柳蒿芽采集习俗的建议。

    达斡尔族"库木勒"节柳蒿芽文化意蕴

    重庆、湖北三国文化遗存的口述史料调查研究

    郭的非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述史学及口述史调查是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均有所涉及的热点领域。文章根据重庆、湖北三国文化遗存的口述史调查,从口述内容的现象和关联、讲述主体的视角和阐释、文化符号的冲突和互补三个维度分析地方文化人士推广区域特色文化的形式和特点。

    三国文化遗存口述史立体形象公众认知保护推广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设计再生策略研究

    宋冬莹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从设计学角度解读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思路,通过设计再生的形式对其进行创新和传承,提出打造品牌、创新产业模式、多元跨界更新业态等策略,期望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增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实现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设计再生策略

    守正创新:乡村振兴中的绵阳市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邓韵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绵阳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形态各异,其在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绵阳地方戏曲面临着传承技艺后继乏人、演出空间紧缩、听众锐减、剧目陈旧等困境。因此,在国家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完善绵阳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机、构建当代生态系统、创新传播载体和内容等路径,从而推动绵阳地方戏曲的赓续发展与创新。

    乡村振兴绵阳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非遗视角下方言童谣传承研究

    杨久俊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言童谣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是既定的环境、文化和时代的精神产物。本文在案例分析及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方言童谣的传承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以童谣传承意义为基础,从童谣与地方民俗文化、童谣内容创新、创新童谣传承手段等多个角度阐述方言童谣的传承。

    童谣民俗文化传承手段动画

    "非遗"视角下亳州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孟丹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历史和人文风俗的体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亳州剪纸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保护和传承亳州剪纸艺术,发挥亳州剪纸艺术的价值,是当前政府和亳州剪纸传承人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立足于非遗保护视角,结合非遗保护政策围绕如何保护和发展亳州剪纸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为亳州剪纸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非遗"亳州剪纸艺术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