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礼润人心——形塑"礼文化"助推海岛精神共富

    胡嘉富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共富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遵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礼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了人们道德修养的提升,为实现人民精神共富提供动力支撑。舟山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以及较好的"礼文化"工作基础。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舟山"礼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从而能够以"礼润人心"的方式营造文明有礼的社会氛 围,助推海岛精神共富。

    精神共富礼文化海岛特色数字化手段

    处世哲学视野下《庄子》畸人形象研究

    代婷婷朱聪颖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一书中塑造了大批畸人形象,以往学者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美学和精神层面,很少从处世哲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而从庄子处世哲学来看,他笔下的畸人形象映射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面临的三种人生困境:"外刑""天刑"和"内刑",蕴含了他应对这些人生困境的处世智慧。本文简述了畸人的范畴、基于对畸人类别及映射的人生困境的分析,从"离形去知"的立身之道、"任其性命之情"的存真之道、"外化而内不化"的顺世之道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畸人形象蕴含的处世智慧,希望能够为了解《庄子》中的畸人形象、了解其中的处世智慧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庄子》畸人处世哲学

    西双版纳传统村落曼丢旅游活化与保护研究

    付声晖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独特资源,曼丢是西双版纳比较有代表性的傣族传统村落之一。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曼丢依托旅游开发来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但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存在着较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曼丢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现状,并从曼丢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进程、曼丢旅游活化模式、曼丢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困境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开展曼丢传统村落旅游活化与保护工作的要点,提出了几点曼丢传统村落活化与保护的途径,希望能够为西双版纳传统村落曼丢旅游活化与保护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西双版纳传统村落旅游活化曼丢保护模式

    非遗视角下川南苗族"斗釜歌"的历史演变及其传承发展

    何啸磊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视角下,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深入研究其历史演变和特点,明确其产生的价值,为区域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笔者在研究中,以川南苗族"斗釜歌"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其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其特点,分析其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对策,为川南苗族"斗釜歌"传承发展及价值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非遗川南苗族斗釜歌传承发展

    巴文化渊源、发展演变及时代传承的价值探究

    刘正全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我国西南区域的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对巴文化的渊源、发展、传承价值进行深入探究,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明和时下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介绍了巴文化渊源,并从丰富内涵、开放包容、时代名片三个角度阐述了巴文化演变形成的历史地位,重点分析了巴文化时代传承的价值,包括助力文化自信提升、推动文化融合、强化民族团结凝聚三点内容,希望能够为深入探索巴文化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巴文化渊源发展演变时代传承价值影响

    中原三国文化概述

    赵小雨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核心文化区,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华民族从形成与初步发展走向全面发展时代,这一时代为其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入中华民族及参与对中华民族的"治理"提供了历史平台。文章简述了三国历史文化遗迹,并从汉魏许都故城、曹魏邺北城、曹魏洛阳城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三国时期曹魏都城的整体情况,分析了三国时期曹魏陵墓形制与特点,希望能够为中原三国文化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三国中原都城陵墓

    对歌与对等:南方活态史诗中的伙伴式情感关系

    廖春兰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南方活态史诗呈现的历史文化画卷里,伙伴关系式的两性文化作为性别文化的源头,随着人类诞生的神圣过程而产生。南方活态史诗中,青年男女对歌传情,自由恋爱,建立了和合一体、双向奔赴、对等平衡的两性情感关系。文章分析了南方活态史诗中伙伴式情感关系的特征,包括两性和合、相识相知、同为主体三个方面,探讨了南方活态史诗中伙伴式情感关系的成因及意义,希望能够为南方活态史诗中的伙伴式情感关系分析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南方活态史诗性别平等情感关系伙伴关系

    传统文化与上海乡村文化内涵辨析

    姚江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乡村,承载了农耕文明的鲜活历史,保存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乡村既是人生存、生活的栖息地,也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池,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统农业(农、林、牧、渔)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构成之一,乡村文化的衍变传承,既是传统乡村本身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古代社会,中国"乡村"所生成的相关物质创造、礼仪制度经改造会转化成国家及社会层面的规范。近代以来,城市迅速发展,传统乡村逐渐成为各类经济政治风险的承载地,为国家发展和个人生存留下转圜的空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史洗礼,上海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已有原发性和精神性演变,形成了典型的复合型开放型文化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乡村文化发展内涵文化振兴

    湖南民间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刘颖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的剪纸艺术,是拥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的非官方民间艺术,在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塑造了独特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分支,为人们的 日常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和娱乐感受。但是,目前湖南的剪纸艺术面对传承者短缺、市场需求不断演变、现代化技术的影响以及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困境等挑战,亟待实施有力的保护和推进措施。笔者建议应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加大公关力度、培养传承人、采取市场驱动策略等,从而促进湖南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湖南省剪纸艺术民间非遗传承与保护

    女性主义解析《消失的爱人》中的艾米形象

    边薇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女主人公艾米的形象颇受争议,很多观众认为她是一个恶毒的女人。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艾米的形象从自我迷失、自我反抗和自我救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艾米为了维持婚姻不断向丈夫屈服,经历过自我迷失阶段,但面对出轨的丈夫,艾米打破沉默,由"家中天使"转变为女权主义者,用 自己的智慧勇敢地向男权社会进行反抗,夺回话语权和创造力,并最终完成了 自我救赎。

    女性主义《消失的爱人》自我迷失自我反抗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