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

    阚玉金丁美琴刘慧
    21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在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坚持整体和原真的原则,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大众参与、专家咨询机制,建立遗产地理标志保护及文化生态园区保护的传承发展模式。其次应积极强化文化推广,搭建传统文化资源系统平台,重点保护传统文化特色资源,优化传承者培育与帮扶机制,组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团队。最后推动文旅发展进程,促使文化与媒体有机融合,注重文化赋能创意产业,进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模式文化传承

    新媒体视域下巴渝民歌传承价值与保护策略

    邱双
    21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渝民歌是巴渝地区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通过对巴渝民歌方音色彩浓厚、内容真实形象、感情真挚的特征方面分析,初步了解巴渝民歌人文风俗与传播价值。对巴渝民歌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巴渝民歌的传承价值。根据巴渝民歌传播的困境分析,提出传播巴渝民歌和传承巴渝民歌精神文化的相关策略。

    巴渝民歌文化传承新媒体

    方言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的对策研究——以浦东图书馆"夏友梅杯"品牌系列活动为例

    金懿英张金明
    219-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人口流动的频繁等,方言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浦东图书馆作为本地区公共文化机构,通过打造方言品牌IP,传递独特的文化价值,积极开展浦东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方言文化浦东方言浦东图书馆方言品牌"夏友梅杯"

    基于语料库的极性程度构式"×死了"研究

    张建福
    22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了"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本文借助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依据构式语法理论和邢福义的小三角理论对极性程度构式"×死了"中构件"×"的分布特征和极性程度构式"×死了"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功能、构式压制等方面作简要的探究,旨在对"×死了"这一语言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极性程度构式三个平面理论×死了构式压制

    基于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颜色词"青"的演变研究

    秦飞勇
    227-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先秦文献中,"青"的蓝绿色、绿色和蓝色三种色彩概念出现的频率较高,处于"青"字辐射性语义结构相对中心的区域,是"青"的中心义,而黑色这一色彩概念出现的频率较低,处于"青"字辐射性语义结构相对边缘的区域,是"青"的边缘义。本文从蓝绿色、绿色、蓝色、黑色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青"字色彩概念域的变化,并探讨了"青"字色彩概念域的形成过程,就"青"字色彩义位的更替进行了深度解析,包括"青"字"绿色"义位、"青"字"蓝色"义位两点内容,希望能够为基于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颜色词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历史演变色彩概念辐射性语义结构词汇更替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中隐逸文化的探讨与思考

    林丽
    23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复杂多变,士人阶层面临生活和精神上的挑战,因此出现了以山水诗为代表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士人们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愿望,为士人阶层开辟了新的生活道路,丰富了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隐逸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启发意义,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寻找精神的独立与安宁,鼓励人们以更加个性化的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隐逸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追求,为个人提供了追求内心平静的途径,同时也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支撑。现代社会中,隐逸文化鼓励人们通过追求简约和自然的生活方式,选择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态度,从而实现个人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隐逸文化

    日本修复用纸的发展与现状

    韩知佑
    23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调查阐述了日本修复用纸的发展与现状选配机制,从而为我国发展纸质文物修复用纸的生产提供思路和借鉴。首先,对国内和纸生产情况开展调研并撰写报告;其次,对全国的修复机构开展系统性的调研,使纸张生产者了解其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受和使用者在修复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最后,加强造纸科学的研究,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修复用纸书画装裱和纸

    王闿运《圆明园词》考论

    周紫菡唐志远
    239-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闿运《圆明园词》抄本以手书自注形式补充隐晦的细节,出于避祸的考虑而仅在朋友间传阅;同游友人徐树钧所作序文用语相对委婉,经王闿运点定后在当时公开刊行。诗中采用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批判,虽局限于传统历史观,且过度依赖传闻,但提供了从王朝内部反思历史的视角,并展示了大事件之中多个阶层人物的不同心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圆明园词》序与注批判历史价值

    张衡与汉代文学:科学家的文学足迹与文化贡献

    李昂张玉飞刘汉堤
    24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及政治家。通过对张衡生平的梳理,我们展示了他在汉代文学中的显赫地位及其作品对同代及后世的广泛影响。张衡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著称,其对于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手法反映了其深邃的文学素养。文章深入探讨了张衡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本研究分析了张衡如何将科学观念融入文学表达,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丰富了他的文学作品,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评估了张衡的文学足迹与文化贡献。

    张衡汉代文学文学文化贡献

    甘肃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资源概述

    段剑蓉
    247-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的考古学领域占据了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甘肃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资源有齐家、寺洼、辛店、四坝、沙井、卡约等文化类型和唐汪式遗存等,也包括了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的周秦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梳理甘肃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资源,旨在深入挖掘甘肃青铜时代历史文化格局,展示其历史文化特色。

    甘肃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