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姚瑶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文旅""科技+文旅"的融合发展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此,要把握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数字文旅,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科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从边缘到中心:云和包山花鼓戏在乡村空间重塑中的角色与影响

    罗涛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浙江省云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和包山花鼓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作用及其对乡村社会空间重塑的影响。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法,通过三个阶段的编码分析,揭示了云和包山花鼓戏在社区治理、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具体影响机制。通过实证案例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和包山花鼓戏作为一项集体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地方身份认同感,而且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此外,研究发现,云和包山花鼓戏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空间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这些发现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对于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为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和包山花鼓戏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社会空间重塑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会联结基础研究

    王苏道胡那苏图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正确认识乡村社会基础是认识乡村、振兴乡村的核心议题,以往乡村原子化和村落共同体理论已经无法准确描述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基础。典型原子化乡村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村民基于血缘、邻里、业缘、趣缘和网络等媒介形塑了"小共同社会",基于这一现实,乡村建设应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并加强乡村中坚农民和乡村精英的支持,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社会基础原子化乡村

    从克罗齐美学重审"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毕敬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学箴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即所谓"克罗齐命题",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之间存在一系列概念等式关系。以其美学观之,克罗齐强调历史的精神性(真历史)与情感性(当代史)的内在统一,实际就是"艺术即直觉、直觉即形式"等美学原理在史学上的运用与推演。"克罗齐命题"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它在理论上不仅揭示了历史与历史学的内在性,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

    克罗齐命题美学历史学

    "美诺悖论"的思考——逻辑解释与现实进步矛盾

    张婉青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诺悖论"这一著名哲学难题让无数西方哲学家们困惑不已,如果它成立,那么现实的进步性何以可能?为了更加深入理解"美诺悖论",首先,本文主要试图从科学哲学的逻辑阐明逻辑解释与现实进步之间密切的关系,从逻辑描述角度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挖掘出对现实进步的启示。其次,由于在现代科学哲学中,"美诺悖论"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经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从科学研究中逻辑与解释的相互关系下探讨出"逻辑解释"中背后潜藏的影响力。最后,本文试图说明逻辑解释与现实进步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应该如何积极地去看待"美诺悖论"对现实的实践带来的新思考。

    美诺悖论逻辑逻辑解释解释学现实进步

    浅析老子文本中的自然含义

    师瑞曹雅心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经》中,对于自然的描述共有五处,而这五处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含义却有所不同。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将这五处自然义分为三个层面来进行辨析:一是作为根本原则的自立自成,无所依凭的自然;二是作为化育万物方式的顺物变化,不加干涉的自然;三是作为呈现万物本自状态的自然而然,复归于朴的自然。

    自然原则方式状态

    知觉现象学理论下洛佩兹·加西亚空间思维转向的研究

    胡择一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回归具象写实艺术初期,他曾受静态空间观念中传统线性透视的束缚,无法表现出视看体验下真实的物,但在成熟时期的画面中扩大的视野以及物体的弯曲变形完美解决了此前由空间思维引出的问题。本文借助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对他这一关键性的思维转向展开解读,以知觉下的透视、空间的深度两个维度为主要方向,揭示暗藏在作品背后洛佩兹·加西亚对以往经验的脱离及回归原初身体感知的整个过程。展示他在新的观看体验下对眼前"实在性现实"的把握。

    知觉空间深度

    科技哲学视阈下"手机社会文化现象"的形成与优化

    朱玉杰刘洋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进一步加深,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其他现代科技产品不同,手机已经嵌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改变着人们的交往状况、交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并重新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所谓手机社会文化—人类社会手机化,从而对人的主体地位造成销蚀并带来交往关系的变化。由此,本文尝试从科技哲学范畴中的科技产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维度对手机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并试图对手机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现象提出优化策略。

    科技哲学手机社会文化智能科技

    吕坤易学思想论片

    薛明琪任利伟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坤虽没有易学专著传世,但其遗文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易学思想。吕氏崇尚实务的风格,令其对《周易》中神秘主义内容避而不谈,而专注《易》之德义。对《周易》的研习和运用,吕坤认为可以遵循得意忘象的原则,同时又强调"慎独"功夫的必要性。对"太极""阴阳五行""理气"等理学范畴的解释,体现出吕氏数理并重的易学方法。

    吕坤易学实学慎独数理并重

    文化交流与刻板印象——"东北女性"题材短视频的网络环境及地域形象研究

    李军赵子璇李馥彤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国家网络环境"和"东北地域文化"两方面,对以东北女性为拍摄对象的短视频进行分析。在国家网络环境层面,东北女性短视频对东北人物与地域文化的展现可以开拓其他地区网民视野,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但是这些视频也不可避免存在同质化、浅薄化等问题;在东北地域文化层面,此类短视频呈现了东北丰富鲜明的衣食住行文化和观念习俗,但是也带来一定的地域刻板印象。

    东北女性短视频地域文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