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东陵北京官话方言岛调查纪实

    单莹
    21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东陵是清朝皇陵所在地,以满族为主,该区域形成了北京官话方言岛。清东陵地区北京官话方言岛是研究老北京话的重要材料来源。本文依据笔者赴清东陵实地调查资料,描述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特色,描写满族汉语的特点及与现代北京话的差异。

    清东陵守陵人语言特点

    基于语料库的《经济学人》词汇覆盖率研究

    李晓冉秦学锋
    22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英文报刊成为英语学习者提高词汇量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材料。《经济学人》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是为学习者们提供充足词汇知识的重要渠道。本研究选取1286篇文章(共1 071 721字),借助词频分析软件Range分析读懂《经济学人》需要多少词汇储备。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需掌握4000词才能达到95%词汇覆盖率,掌握9000词能达到98%词汇覆盖率;且《经济学人》不同专栏需要达到95%和98%的词汇覆盖率所需词汇量也存在差异:4000-5000词汇量可达95%,8000-12 000词汇量可达98%。基于此,本研究为英语学习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提供了一些建议。

    词汇覆盖率《经济学人》语料库词汇量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两汉前的青铜器为例

    李艳
    22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铜器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祀"与"戎"的主要代表,也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原地区青铜文明的发展在商周时期达到顶峰,身处非政治经济中心的北方地区在与中原地区的不断交往中,也铸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青铜器。从考古发现看,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其来源、纹饰、造型、铸造工艺及民俗礼制都受到了中原青铜文明的影响,它们是北方地区民族生产力发展的代表,是当地居民审美意识观念与思想观念的物质表达,更是与中原地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青铜器北方民族民族融合

    论袁同礼的治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赵伟国
    22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同礼(1895-1965)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其在主持北平图书馆期间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与经验引入国内并加以实践,明确了开启民智以促进社会政治修明作为图书馆工作使命的重要性。而即使在数十年后的今天,袁同礼的治馆思想对于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仍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用心建馆、学术研究、人岗相适、国际交流四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袁同礼的治馆思想,并阐述了袁同礼治馆思想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希望能够为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袁同礼北平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事业治馆思想

    论中唐乐府诗中的胡舞与胡妆

    刘祖铭
    23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唐乐府诗对胡旋舞、胡腾舞、胡妆有生动的描述,是对盛唐以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情况的真实反映。站在反思"安史之乱"的视角,诗人认为朝野沉溺胡风是导致社会动荡的催化剂,需严华夷之别。本文概述了中唐乐府诗对胡舞、胡妆的书写,分析了中唐乐府诗人对胡舞、胡妆的态度,指出了中唐乐府诗人反胡倾向的成因,为我们了解中唐社会思潮变化提供了一个思路。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与"安史之乱"叛军的民族身份有关,也是中唐以恢复儒家传统为中心的社会改革的需要。

    中唐乐府诗胡舞胡妆态度原因

    《论语》为政以德管理的特点及启示

    吴心怡
    236-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为政以德的管理理念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分析《论语》为政以德管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从道德标准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与政治行为、仁者爱人与管理伦理、道德规范与管理文化、社会秩序与和谐发展、事之以礼与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论语》为政以德管理思想的特点,并从推动组织加强德行修养、奉行仁者爱人的管理理念、践行施政以德管理思想三个层面提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语》为政以德道德规范管理道德管理思想

    图录式设计在宋代图谱中的应用探究

    周浩怡李林璠
    240-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录式"设计是巫鸿先生在针对武梁祠汉代画像石中"祥瑞图"的研究时所提出的一种图文设计形式。纵观中国艺术史,这种图文设计形式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指不胜屈。其中除汉代祥瑞图像,宋代图谱门类中的本草图谱与博物图谱也是"图录式"设计运用的典型艺术代表。本文也将以此为重点,阐述"图录式"设计在宋代本草、博物图谱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二者与汉代祥瑞图像之间的微妙联系。

    图录式设计宋代本草图谱宋代博物图谱

    形成·表征·延续:青海河湟宴席曲田野调查

    王茜
    24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宴席曲以音乐、舞蹈、文学的艺术形式表征民族魅力,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突破时空的局限,交融多民族文化,反映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与价值观念。在当代,宴席曲呈现出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文化土壤的区域差异性、表演形式的区域差异性,以及传播途径的区域差异性。

    河湟宴席曲形成地域流变发展策略

    商品到艺术品:晚明徽州方于鲁文人化的治墨之道

    赵亚如
    248-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自古以出产名墨而闻名,晚明方于鲁继承该地高品质的制墨传统,通过与文人建立社交关系、邀请文人和画家参与制墨和绘制墨锭纹样、出版文人风格的《墨谱》等文人化的经营策略,成功赋予其墨品和《墨谱》艺术价值,使徽墨由实用、名贵商品变为文人阶层鉴赏收藏的艺术品。方氏文人化的制墨之道契合当时精英阶层的审美偏好,其墨品一时繁荣,出现"远近争购"的局面,《方氏墨谱》堪称版画艺术之典范。

    方于鲁制墨《方氏墨谱》文人化

    "何以为艺"——钱君匋的艺术人生

    邢亦壮
    25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君匋是一位才情卓越的海派艺术家,从艺七十余年,所涉门类甚广,遍布书画篆刻、书籍装帧、编辑出版、音乐教育、文物收藏等领域,成果颇为丰硕。本文将钱君匋的艺术人生分成三段进行叙述,从青年的求学时期,中年的工作时期,到晚年的讲学时期。三段从艺经历谱写着钱君匋独有的专业修养和人格魅力,成就了 一位艺兼众美、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钱君匋艺术人生艺术思想艺兼众美艺术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