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李静
    21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其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讨山西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山西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传播现状,提出了几条传播路径:注重文化内容的提炼与翻译、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等。山西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政府、高校、传媒等多方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山西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传播路径全球化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

    赵芳
    219-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交际是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英美文学作品与汉语言文学作品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内涵主题上,也表现在语言使用上。本文从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戏剧性和阶级性,而后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进而提出了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的具体策略,目的在于加深对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理解水平。

    英美文学跨文化语言艺术

    信阳方言重叠式状态形容词研究

    刘敏
    22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阳方言的重叠式状态形容词与河南其他方言有较大的相似性,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呈现出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相交融的过渡性特点,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和语料分析探讨信阳方言重叠式状态形容词的类型,其次从充当句法成分角度阐述其句法功能,最后从程度义、状态义和评估义等方面探究其语义功能,以便更全面地认识信阳方言的语法功能,从而为地方方言学者研究信阳方言提供一定的语料和研究角度。

    信阳方言重叠式状态形容词句法功能语义功能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文化传播探讨

    许世英
    227-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中国文化的互联网传播有利于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并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保护。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传播给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树立"软传播"思想理念,构建文化传播矩阵;不断创新话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与形式;在受众群体间建立互动平台与社群,进而加强内容质量管理;着力打造中国文化精品,提高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

    互联网中国文化文化传播矩阵

    论宋元话本小说中的清明书写

    董静威禹静
    23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明节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话本小说中描写了清明节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清明书写内容,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人情世态,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和文学价值。

    话本小说清明书写民俗文化

    侯方域诗文对商丘人文思想影响研究

    徐曼
    23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侯方域是中国清代一位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文作品对商丘的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想深入挖掘侯方域诗文的独特魅力,揭示诗文对商丘人文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诗文为加深对商丘历史文化的认识提供的新视角和思路,就需要有意识地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本文针对侯方域诗文的特点以及商丘人文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侯方域诗文对商丘人文思想的影响。

    侯方域诗文商丘人文思想影响

    唐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研究

    叶寅
    239-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墓室壁画是了解唐代生活、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唐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珍宝。本文通过对永泰公主墓室壁画的分析,对墓室壁画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价值进行研究。唐代经济繁荣,厚葬风气盛行,皇朝贵族们生前生活奢华无比,希望辞世后还能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待遇,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墓室,将生前生活场景绘制于墓室之中,使得唐代墓室壁画有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唐代墓室壁画不仅展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

    永泰墓室壁画艺术特征艺术价值

    古代汉语中的礼仪用语研究

    张娟
    24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汉语中的礼仪用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形态特征,更深层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礼仪用语的研究中,通过探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礼仪实践的关联性,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礼制观念以及社会互动模式。而且,礼仪用语的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古代汉语语法结构和词汇演化的认识,为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历史参照。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围绕礼仪用语的历史演变、分类与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探析礼仪用语研究的现代意义。

    古代汉语礼仪用语研究

    论郑玄对三代畿服制度的考释与重构

    刘技鑫
    247-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玄面对经文中关于天下大小描述的差异,建立了一个方万里的大框架,再以不同时代之制解之。虽然此种理解方式可能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却使得群经自洽、贯通为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系统,也合于郑玄心中的真知。文章从郑玄的九州观与封国观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郑玄对三代畿服制度的看法,并基于对《周礼》与《王制》内容的分析,为后续郑玄的制度重构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与支持,希望能够为三代畿服制度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郑玄畿服制度经学

    洪亮吉西域遣戍诗歌中的意象构建与情感表达探究

    严治平孟博文
    25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亮吉遣戍途中创作诸多诗篇,诗歌内容新奇诡异、想象力丰富,他诗人的浪漫气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关外独特的物候风光,显然给诗人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其诗中独特的文学意象承载着诗人的情思,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本文以《万里荷戈集》和《百日赐环集》为蓝本,将诗中意象细致地划分为自然意象、人造意象、颜色意象、抽象意象、身体感官意象,以及社会文化意象这六大类别。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各类意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意蕴,对理解洪亮吉诗歌的艺术特色具有一定意义。

    洪亮吉西域遣戍诗意象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