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继富汤尔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宽道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经济互动、增进多民族沟通和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实践行动表现出丰富的主体交互性和时空交叠性的在场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巧妙转化为游客的差异化体验,基于集体记忆和共享互动构筑多民族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多维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虚拟社区传承初探

    杨红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然从保存、宣传等保护措施扩展到传承、振兴等措施.非遗项目不仅以数据形态得以记录保存、展示传播,且正在不断嵌入数字经济业态和虚拟社会形态之中,这些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互动实践开始成为非遗项目活态存续的重要动力来源.非遗出现了所在地缘社区的线上延伸、非遗植入网络原生虚拟社区等新生现象,具有贸易虚拟化、产品虚拟化、要素虚拟化和实践虚拟化等四种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虚拟世界网络虚拟社区数字化传承

    传播学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高一波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语境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也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传播渠道不够多元、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传播学理论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即加强传播主体建设,聚合对外传播力量;深挖非遗精华,精选对外传播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对外传播渠道;构建对外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科学分析受众心理和行为.

    传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传播现状传播路径

    "传承人口述史"与几种新文类的比较

    孙玉芳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承人口述史是一门运用口述史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传承的文化事象展开田野调查与记录的科学.目前,部分学者倾向于将其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框架下的分支学科.鉴于传承人口述史文本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论文将其与实验民族志、民族志文学、口述实录文学、文学新闻等深具文学性的新文类进行比较,以期实现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性质、特征、规律等方面的更为深刻的理解,达成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传承人口述史非遗口述实录非虚构写作

    山东渔鼓唱词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意蕴

    贾力娜郑超然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渔鼓,作为我国传统道情艺术的重要分支,其唱词的发展规律是以道教题材为主,逐步拓展和转化为更广泛的民间题材.从现存的唱词来看,山东渔鼓在方言调值、旋律走向以及习惯性方言运用等方面与其他地区道情唱词有着明显的差异,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道情艺术的典型代表.同时,渔鼓唱词内容中蕴含的尊师重教、劝孝劝善、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社会与家庭伦理、推崇道德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山东渔鼓唱词文化意蕴

    日本传统工艺产地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亮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化传统工艺创新,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日本的传统工艺创新历时较长,对其经验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我国传统工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启示.日本传统工艺创新水平受到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以及创新环境构成的创新系统的影响.在高水平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各要素完整;在中等水平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健全,但创新基础薄弱;在低水平创新系统中,创新环境完善,而创新主体、创新基础不足;导致产地创新系统失灵的因素为行业协会的人员不足以及缺少资金支持.在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中,从业者的革新意识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是关键因素,行业协会的支持是重要因素,社会资源的协同是积极因素.

    日本传统工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影响因素

    东莞滘联扒龙舟民俗重构与乡村再结构化

    李瑜恒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水乡地区的扒龙舟是与家族、村落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东莞滘联扒龙舟通过龙舟礼仪、共同筹款、博弈较量、资源分配、契家联盟、时令饮食、神灵崇拜等元素联结,是维护家族关系、促成村落团结的社会组织方式.现代化进程推动滘联乡村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扒龙舟的组织被解构.后工业时代,国家权力、民间力量与超自然力量互动和作用,重构了扒龙舟的空间和仪式体系,包括从物理层面构造地域龙舟信仰中心的叙事,从实践层面规范龙舟仪式行为的叙事.民间信仰对扒龙舟具有神圣和教化功能,人们对水神和龙神的信仰促成了一系列礼仪性,扒龙舟的物质载体被赋予了生命力和神圣性.在乡村再结构化的过程中,扒龙舟民俗作为凝聚集体记忆、调适家族关系、沟通人神关系的媒介,成为滘联社区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

    扒龙舟组织空间和仪式重构东莞滘联社区

    三国朱然墓漆器俳戏图像研究

    周方潘健华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朱然墓出土的漆酒壶上有罕见彩绘俳戏故事画,故事线索与饮酒紧密相关.其中"俳儿"是画面的中心人物,也是该故事的讲述者、演绎者,展现了俳戏与饮酒、酒器和滑稽的多层语义关联,展现出"器绘统一"的造物思维."俳儿"榜文早于文献收录近四百年,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俳优艺术形象的具体参照,更是将王国维所言古之俳优"演故事""合歌舞"的时代从北齐提前至汉末三国.

    朱然墓漆酒壶俳儿俳戏滑稽

    唐五代十国教坊诏令考略

    黎国韬徐博一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五代十国时期皆有教坊(或内教坊)机构之设置,而各朝帝王亦常发布有关教坊之"诏""令".这批诏令常见者约五十余条,所涉内容较为广泛,大多曾对当时教坊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对这批诏令作出考析,不但能看清当时教坊的某些具体情况,而且对戏剧史和音乐史研究亦能有所补正.

    五代十国教坊诏令

    论晚明进士曲家的役籍、仕宦与戏曲编创之关系

    卢晶晶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又一高峰,大批具有进士身份的文人参与,是这一时期戏曲繁荣的重要因素.进士是文人集团的核心群体,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身份和审美能力,他们涉足剧本的编创和消费活动,使晚明戏曲呈现出独特的文体风貌与时代特色.对晚明进士曲家的役籍与仕宦这两个群体特征的统计分析,寻绎进士参与戏曲编创的原因,探析进士戏曲编创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清晰地观照到进士曲家对晚明戏曲创作的独特贡献.

    晚明进士役籍仕宦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