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廷招待马戛尔尼使团看戏考实

    廖琳达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清国,清廷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天津、热河、广州等地多次为使团专门安排戏曲演出.然而使团成员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准备和戏剧观念,对其演出形式、表现内容得出十分恶劣的印象和评价,其评价直接影响到19世纪西方对中国戏曲认识的确立.针对使团成员留下的史料,考察其观剧对象、剧场形式、演出内容以及他们对演出的反应等,由中探讨清廷的设戏动机、选戏方向、演戏形式,以及使团成员由于语言不通及戏剧观差异所形成的理解偏差与文化龃齬,可以更深入地切近中西戏剧交流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马戛尔尼使团戏曲戏台

    藏戏演员的艺术:西方表演理论凝视下的阿吉拉姆(上)

    伊莎贝拉·亨利安-多茜桑吉东智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阿吉拉姆藏戏艺术语言研究的第一部分,该研究分为两部分.这也是首次在英文研究成果中对其进行分析.首先,它阐述了表演的认识论框架,如何理解表演的理论方面以及表演者的核心审美价值和工作.鉴于作者最初接受的是西方以身体为中心的表演技巧,即雅克·勒科克和尤金尼奥·巴尔巴的表演技巧,反思了这些西方表演理论在理解西藏演员在舞台上的作品时缺乏适用性:文本是阿吉拉姆藏戏的核心元素.然后,作者考虑了藏族文人对表演本质、原因及其具体效率的理解.在这里,"堆嘎尔"(zlos gar)是印度佛教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该理论体系将戏剧理解为菩萨开悟的工具,更具体地说,是菩萨可以通过其教导佛法的"十明"之一.印度的rasa理论也被翻译成藏文.结论表明,这些抽象的学术理论与阿吉拉姆演员的作品无关,他们从未听说过这些理论,因此不会用它们来构建自己的作品.藏戏首先是一种口头传统.

    阿吉拉姆雅克·乐柯尤金尼奥·巴尔巴堆嘎尔美学

    美国粤剧团体的文化空间和运行机制

    陈茂庆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粤剧团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之一.本文考察美国粤剧团体成立的历史背景,粤剧团体的文化空间、运行机制、传播模式和文化意义.不同的粤剧团体在创立时面临特定的历史境遇,有不同的诉求和动因.粤剧团体构建了不同层次的文化空间:定期聚唱营造的核心文化空间和季节性公演形成的拓展性文化空间.多数粤剧团体以会员制形式运行,也对非会员开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公开演出;个别团体以教学方式运行,以公演形式汇报教学成果.粤剧团体的传播方式有群体传播、个体传播、代际传播和跨族群传播等.粤剧团体的活动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强化华人族群的文化认同,保持与祖国的文化联结,增强华人作为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安全感和文化自豪感.

    粤剧团体文化空间运行机制海外传播

    民俗学中的vernacular研究

    岛村恭则陆薇薇
    108页

    民俗学与风俗学及考现学

    岛村恭则魏金美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认为"民俗"是"不易变化的事象""风俗"是"容易变化的事象"的观点在日本传播开来.在这种二分法的理解中,前者被解释为"民俗学",后者被解释为"风俗学"和"考现学".本文将民俗等同于vernacular,并将其定义为"在共享某种社会语境的群体中,从某个个人的生世界里产生并活化的经验、知识、表现.特别是我们能从中发现,或预期能从中发现与霸权主义、普世主义、主流和中心的立场相悖的意识、感情、感觉."在此,"不易变化的事象"及"容易变化的事象"都可以被视作vernacular.

    民俗学vernacular民俗与风俗风俗学考现学

    民俗学视角的生活世界微观史

    菅丰陆薇薇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论述了日本农村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vernacular式的所有权观念和资源利用方式.日本政治和经济的近代化始于19世纪中叶,政府积极引入了西方的法律、制度、技术及知识.然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一边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西方逻辑之外,一边创造出与自身独立和自我生存相关的vernacular经济形式.既往的经济史和法律史研究侧重于正统历史,鲜有涉及vernacular经济问题,而本文则聚焦日本农村的vernacular经济现象,揭示出蕴含其中的"半"思想.

    vernacular半思想半所有半管理

    宋代端午服饰艺术特征研究

    廖明君郭艳平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端午服饰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服饰形制、纹饰、色彩三个方面.遵古与创新、内敛与外放、禁锢与突破三组对立统一的关系诠释了宋代端午服饰形制上的特征;自然与超然、均衡与调和、繁复与简约三组概念对纹饰特征予以概括;而正色与间色、单色与五色、复色与杂色三对色彩概念的使用反映出宋代端午服饰在以色名身份、别等级的基础上,以色辟邪禳毒、以色祈祥增寿等迎合端午节俗为主的色彩特征.宋代端午服饰艺术特征综合体现出宋时端午衣饰因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着装风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所具有的时代化创新与审美.

    宋代端午端午服饰艺术特征形制纹饰

    海南花瑰木雕造像的源流

    蔡青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瑰艺术指的是海南花瑰艺人以热带木材为原料手工雕画神像、木偶等艺术品的技艺,各派系中尤以澄迈县"七彩雕画"最为著名.海南为移民之岛,迁民亦迁艺.海南花瑰木雕艺人也有自己的迁艺、学艺之旅.经过对澄迈县移民情况和澄迈县花瑰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日龙家族的调查,本文最终确定了澄迈花瑰的两条造像源流途径——福建莆田木雕造像艺术和江西吉安木雕造像艺术.这两条造像源流一是群体文化辐射下的必然,影响的主要是艺术审美方面;另一条则是艺术家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下的偶然,影响的主要是技艺流程方面.

    花瑰艺术福建莆田木雕江西吉安木雕木雕造像

    黔南绕家人年节的民俗认同

    陈思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绕家人年节民俗实践中生活共享的特点体现了血缘认同、地缘认同与民俗认同的不可分离;而主客之别的边界感则揭示了仅以抽象和静态视角探究民俗认同的不足.民俗认同所要切近的,是个体自然涉身经验彼此交织所形成的民俗共同体限度之内的真实,这指向一种具体性和内向性,它要求研究者勠力提升自身理解力和尊重他人的义务感.基于此,民俗认同的效度在于促成个体间、个体与集体个体以及集体个体间的沟通与联结.民俗认同之所以可视为日常生活与人文研究的核心,乃因其探索过程与归旨皆为建立于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人心与人心的通达.

    绕家民俗认同扎根边界理解力

    道明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访谈

    赵芸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据工艺可分瓷胎竹编、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三类,其中提篼、双合青、花篼、小货等日用器具是立体竹编的代表.本文是对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的口述访谈,通过赵思进早年习艺博采众长、70年代发展外贸创汇、80年代援外弘扬竹编、90年代创样开辟市场、2011年后著书传承技艺的从艺经历展现道明竹编近8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道明竹编的技法进行了介绍.希望通过客观详实的传承人访谈来反映道明竹编的传承发展状况,把握其制作工序、技艺特点,为其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发展历程传承状况技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