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末山西戏捐征收与演剧生态

    唐霞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山西开始征收戏捐以支持新政.戏捐征收地域范围广、标准繁杂琐碎、征收主体多样,多用于新政的教育、警务等领域.从戏捐征收中,可以看出清末这一历史时期,山西演戏之风盛行,戏费支出庞大,而且戏曲演出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清末山西戏捐演剧

    论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来源、形成与特征

    刘祯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通过梅兰芳对《游园惊梦》的传承、发展,可以得到形象的解读.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艺术传承与发展最根本的递嬗、演化,是对艺术发展规律的遵循和艺术的创造,是得"道",体系的根本和精髓也在这里.梅兰芳表演艺术思想和理论在他的戏与画关系阐释中得以充分显示.田汉、许姬传、吴白匋等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梅兰芳表演学派的论述,是我们挖掘和充分认识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内涵的重要理论和学术资源.

    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来源形成特征

    山西孝义皮影戏古戏台的声学智慧

    刘菽杨阳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影古戏台作为工致的文化遗产,学界多从其历史沿革和建筑造型的角度入手研究.本文基于对孝义仅存六座皮影古戏台的田野调查,一方面从这些古代戏曲的"活标本"中挖掘皮影戏的内核,另一方面则聚焦于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制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深入探讨皮影古戏台的声学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戏台不仅是固态的戏曲演出之所,更是凝聚匠人声学智慧的载体.为了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具身体验,设计之初便通过声学知识别具匠心的应用,使戏台拥有良好的声学效应.

    皮影戏古戏台声学智慧

    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借火种母题故事比较研究

    乌日古木勒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火种母题故事广泛流传在我国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中,根据核心情节和角色性别,可以分成"嫉妒的哥哥"和"黑马张三哥"两个亚型.与国际民间故事中的AT451"寻找兄弟的少女"和AT709A"女孩子和她的九个兄弟"类型以及AT709"白雪公主"比较,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借火种母题故事是从男性角度讲述"小妹妹"在"男性公房"经历过的人生仪礼考验的故事,借给火种的老妖婆就是仪式的主持者.从性别叙事角度看,如果说《白雪公主》是女性竞争的童话,那么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借火种母题故事就是男性竞争的故事.

    借火种母题嫉妒的兄弟男性公房老妖婆

    试析广东五邑侨乡草龙图像的审美变迁

    温为才张国雄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龙是中国传统龙图像的一种重要类型,在不同地域存在典型的"在地化"审美特征,对其发展动因和审美意蕴学界讨论较少.广东五邑侨乡保存有大量的草龙建筑装饰图像,其经历了明代以来的岭南传统草龙向同治以后侨乡草龙的演变.本文依据五邑侨乡草龙田野调查资料,基于传统龙文化延续和中外文化融合的视角,分析侨乡草龙演变的动因及其审美形式语言、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观的表达,揭示在地化、公共审美与欧风美雨对侨乡草龙审美演化的内驱作用,为丰富中国龙文化以及乡村美学研究进行基础性探索.

    传统草龙侨乡草龙杂糅式审美乡村美学

    说唱市声:一种源自商业叫卖的民间艺术

    纪德君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说唱市声,源自于商贩叫卖,经过艺术加工,就可能演变为一种说唱艺术.宋代瓦舍众伎中的"吟叫",元代的"说唱货郎儿",都曾相当风行,明清时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说唱市声多用韵文,擅长用排比、夸张、重叠字句等手法来夸饰、形容,还经常使用拨浪鼓、小镗锣等响器进行伴奏.为了增加说唱市声的吸引力,艺人还自觉地从其他说唱伎艺中汲取养分,或与其他伎艺融合演出;同时,为了强化其叙事性,还别出心裁地赋予其所唱内容以传奇性和故事性.说唱市声通过入戏、入稗、入其他说唱伎艺,以及入诗文等,对姊妹艺术和文学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说唱市声至今仍有艺术生命力,需要在发掘、研究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活化这门说唱艺术.

    商业叫卖说唱市声表演特点交流互鉴

    相声艺术演进的三个阶段:传统相声·新相声·泛相声

    王伟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艺术演进的维度,相声的发展可划分为"传统相声"(1861-1949)、"新相声"(1950-1987)、"泛相声"(1988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声的形式和技法发展成熟;第二阶段,相声的讽刺和歌颂实现自觉;第三阶段,相声向戏剧化和快餐化的方向蜕变.这是其积极进取、自我健全的过程.相声要想在娱乐多元化的大潮中突围,只能革新,而非墨守.当下,泛相声的演进尚未完结,还没有出现新的成熟范型.相声今后该如何发展,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

    相声传统相声新相声泛相声

    民间曲艺"跑旱船"探论

    李国平汪雅欣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跑旱船"是融说、唱、舞于一体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起源与生产劳作、礼仪祭祀、百戏宴飨紧密关联,曲艺形式在演进过程中逐渐世俗化.旱船表演形态由扎制造型、角色行当、唱演技艺组成,图案、套路、仪式具有表现历史、禳灾祈福、傩义崇拜等傩性特点.跑旱船曲艺与古典小说、戏剧交叉互动,展演的形式具有娱情教化与商业功用.非遗语境下,跑旱船曲艺呈现"专业化"与"大众化",傩文化因子逐渐消失,需要在唱演中重新建立仪式信仰.

    跑旱船曲艺傩文化非遗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宋俊华詹晓悦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引起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响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了非遗研究、管理和传承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模式、经验和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就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非遗学科非遗保护新文科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

    鄂南提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甘伯炼访谈

    方迪星
    152-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