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盐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盐工业
无机盐工业

刘红光

月刊

1006-4990

book@wjygy.com.cn

022-26689297

300131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85号

无机盐工业/Journal 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的我国无机盐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主要报导无机盐生产情况,最新技术成就,市场动向、行业重要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用途、交流各方面经验,传播新知识,介绍世界各国无机盐工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促进我国无机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是从事无机化工生产与科研的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及大、中专学校师生不可缺少的科技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磷石膏共反浮选除杂增白工艺研究

    陈小红余意朱淼叶恒朋...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石膏中硅、有机质和可溶性氟等杂质严重制约磷石膏增值化利用.目前,浮选法是运用最广的预处理工艺,但正浮选成本高、工艺复杂,传统反浮选药剂稳定性和分散性差.针对以上问题,以磷石膏为研究对象,通过一段式共反浮选工艺对磷石膏中硅、有机质和可溶性氟等杂质的脱除展开了研究,并对新型苄基季铵盐共反浮选药剂(PG-1)反浮选后的精矿进行了SEM-EDS、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在矿浆自然pH为2.3~2.5,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用量为300 g/t、PG-1用量为300 g/t、矿浆浓度为25%(质量分数)、曝气量为0.20 m3/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aSO4·2H2O质量分数为86.75%、SiO2质量分数为6.68%、白度为32.59%、有机质质量分数为0.72%、可溶性氟质量分数为0.40%的原磷石膏经过一段式共反浮选除杂增白后,可获得SiO2质量分数为2.47%、白度为63.74%、有机质质量分数为0.03%、可溶性氟质量分数为0.039%、产率为80.17%、CaSO4·2H2O质量分数为93.52%的磷石膏精矿,达到了GB/T 23456-2018《磷石膏》中建材石膏一级品的要求.该研究为磷石膏增值化利用的预处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磷石膏共反浮选脱硅增白纯化

    热解法脱除工业废盐中总有机碳的工艺研究

    李鸿源张建华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效率、低成本地脱除废盐中的总有机碳(TOC),是实现废盐资源化途径中重要的预处理手段.以两种代表性工业废盐(简称高氯化钠、高硫酸钠)为对象开展高温热解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高氯化钠在350℃、堆积厚度为12.5 mm条件下热解60 min,TOC去除率为94%;高硫酸钠在450℃、堆积厚度为18.5 mm条件下热解40 min,TOC去除率为94.2%.热解前向高氯化钠中添加7.5 mL/kg双氧水,250℃热解时的TOC去除率和350℃不添加双氧水的去除率相当,向高硫酸钠中添加10 mL/kg双氧水后,350℃热解的TOC去除率和450℃不添加双氧水的去除率相当,即采用双氧水氧化协同热解后两种废盐的热解温度均降低了100℃,节能效果显著.开展了分步结晶实验并对回收的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回收率为90%的条件下,回收的氯化钠、硫酸钠的TOC含量分别为22.7 mg/kg和26.5 mg/kg,氯化钠纯度为93.2%,满足国家工业盐标准中日晒工业盐二级标准,硫酸钠纯度为93.0%,满足国家工业无水硫酸钠标准中Ⅲ类合格品标准.

    废盐高氯化钠高硫酸钠热解总有机碳结晶

    磷石膏草酸预处理滤液在取向硅钢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向凌辉伍林刘盈胡雅...
    103-10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石膏高值化利用必须要进行预处理,其中水洗预处理产生的滤液还未有良好的利用途径.通过成分分析发现滤液中含有磷酸盐类、铝类等成分,是提升涂层防腐蚀性能的有效组分.将磷石膏预处理滤液加入到取向硅钢用无机无铬防腐涂料中,并对比了水与草酸溶液不同温度预处理后产生的滤液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滤液中存在的物质及其对涂层防腐蚀性能的提升机理.在草酸溶液预处理、预处理温度为20℃及预处理滤液加入量为5%(质量分数)的条件下,取向硅钢片涂层中性盐雾实验由36 h腐蚀面积为11%降低至腐蚀面积小于1%,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至0.317 1 μA/cm2,涂层总体阻抗模值提升17%.草酸与磷类杂质反应生成的正磷酸盐占滤液中总磷类的95%以上,滤液通过促进AlPO4 网络深度交联形成涂层主体网络结构、突出MgO的作用在高温下生成Mg3(PO4)2网络支链、生成微晶Mg2P2O7和AlF3填充网络孔隙,共同提升了涂层的防腐蚀性.

    磷石膏草酸取向硅钢涂层磷酸盐网络

    硫磺还原分解磷石膏制硫化钙过程磷、氟杂质迁移规律研究

    李珊张达平杨秀山赵强...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磺还原分解磷石膏制硫酸联产低碳钙基材料是实现磷石膏规模化消纳和循环经济利用的有力途径.明晰磷、氟这两种关键杂质在磷石膏分解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调控硫磺还原分解磷石膏反应有重要作用.首先对磷石膏的性质及组成做了全面解析,确定了磷、氟杂质在磷石膏中的存在形式,通过热力学软件模拟计算揭示了这两种杂质在反应前后的物相转变.利用纯石膏探讨了影响硫磺分解磷石膏制硫化钙的关键因素,在优化条件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磷、氟杂质在分解过程中的迁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为800℃、反应时间为2.0 h、硫磺物质的量分数为40%时,硫酸钙的分解率达98%以上.在该条件下,磷杂质主要以难溶性磷的形式存在于固相产物中,且部分共晶磷会释放出来以难溶性磷的形式存在;氟则主要以难溶性氟的形式存在,并且有少部分进入气相产物中.该研究结果可为磷石膏循环经济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硫磺硫酸钙硫化钙磷石膏杂质迁移规律

    电石渣/碳酸镁体系的热分解行为与机制研究

    祁星朝王峰武洁张琦...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电石渣/碳酸镁体系,分别从成分配比、升温速率、气氛3方面对其高温下的热分解行为与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电石渣/MgCO3体系热分解分成3个阶段,且趋势相同.随样品中Mg含量的增大,第一阶段分解温度由387℃下降到361℃,质量损失率由16.0%增加到18.0%.第二阶段分解温度基本不变,质量损失率由13.2%增加到17.1%,第三阶段分解温度和质量损失率基本不变,形成稳定的金属氧化物.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电石渣/MgCO3体系的热失重曲线逐渐向高温方向移动,其表观活化能随Mg含量的增大而增加.在CO2气氛下电石渣/MgCO3体系的质量先上升后下降,MgCO3分解逸出的CO2会被同一反应温度区间内的Ca(OH)2吸收.制备得到的电石渣/碳酸镁体系具有更发达的孔隙结构,吸附剂表面Ca和Mg分散均匀,有效提高了电石渣/MgCO3体系的抗烧结特性.该研究揭示了电石渣/MgCO3热分解过程中的反应机理,为制备具有较强CO2捕获能力和较强循环稳定性的电石渣吸附剂提供理论支持.

    电石渣碳酸镁热分解高温结晶结构

    粉煤灰提铝残渣制备4A分子筛及Cu(Ⅱ)吸附研究

    赵世永肖雨辰马清清杨珍妮...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4A分子筛由于其优异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成为处理重金属废水优良的吸附材料.为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以粉煤灰酸法提铝残渣为原料制备地质聚合物,再经水热原位转化合成体型化4A分子筛.采用XRD、FT-IR、SEM、BET、TGA等手段对4A沸石进行表征,探讨吸附时间、Cu(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及溶液p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4A分子筛孔隙发达且微孔含量较多,总比表面积为71.85 m2/g,其中微孔比表面积为53.91 m2/g,微孔孔径主要集中在1.3 nm左右.体型化4A分子筛吸附Cu(Ⅱ)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为240 min、Cu(Ⅱ)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用量为2.0 g/L、溶液pH为6~9,此时吸附量为32.97 mg/g,Cu(Ⅱ)的去除率可达65.93%.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Ⅱ)在合成4A沸石上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且拟合得到的Cu(Ⅱ)的最大吸附量为37.05 mg/g.

    粉煤灰提铝残渣体型化4A分子筛Cu(Ⅱ)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

    牡蛎壳微粉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钟彬扬梁玉兰陈志杰廖启华...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牡蛎壳粉部分替换传统水泥基材料,在实现牡蛎壳废物利用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建材成本.利用牡蛎壳粉作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合料,探讨其不同掺杂量及不同粉磨方式对水泥胶砂强度及安定性的影响,确定了牡蛎壳粉的适宜添加量,并用XRD、SEM及EDS等测试分析手段表征不同掺量下胶凝试块的结构及性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牡蛎壳的球磨方式对水泥胶砂强度有明显影响,掺加湿法球磨牡蛎壳粉的胶凝材料的强度高于相应的掺加干法球磨的样品.牡蛎壳粉的掺加量为5%时,试样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达到49.2 MPa和7.55 MPa,显著高于未掺加的空白样品.通过安定性实验制得的试样经过预养、沸煮之后,表面均光滑、无裂纹,体积无明显膨胀或收缩,表明掺杂牡蛎壳粉的胶凝材料安定性良好.微观结构表征结果显示牡蛎壳粉在水泥胶凝材料中独立存在,主要起惰性填充作用.利用牡蛎壳微粉部分替代水泥基材料是可行的,既可以改善水泥基材料综合性能,又能节约材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牡蛎壳粉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安定性

    硅酸铁钠光催化剂的表面调控及光还原除Cr(Ⅵ)性能研究

    严钰周文元杨韵斐吴俊书...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价廉、稳定的硅酸盐类光催化剂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硅酸铁钠(NaFeSi2O6,SFS)是一种链式硅酸盐,组成元素简单,能够吸收可见光,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先通过水热方法合成原始SFS粉末,而后经热还原过程调控SFS表面的微结构与Fe(Ⅲ)/Fe(Ⅱ)比率,制备出最优的改性SFS用于Cr(Ⅵ)还原.研究发现,经过200℃热还原之后的SFS-200,比表面积增大了43%、孔体积增大到0.081 cm3/g、Fe(Ⅱ)占比从33%提高到45%,显著提高了其对Cr(Ⅵ)的催化还原活性.同时,探究了SFS-200催化剂用量、还原时间、草酸助剂用量、Cr(Ⅵ)浓度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分析发现,催化体系中Fe(Ⅱ)-C2O4·-是主要活性物质,维持Fe(Ⅲ)-Fe(Ⅱ)的化学循环以增强SFS-200的Cr(Ⅵ)高效光还原去除能力.该研究提供了一条制备高性能硅酸铁钠光催化剂用于Cr(Ⅵ)污水净化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硅酸铁钠光催化Cr(Ⅵ)

    化学混凝-TiO2/g-C3N5光催化降解处理印刷废水

    马以宏陈兴涛汤雷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对高色度和高化学需氧量实际印刷废水的高效降解,采用混合法制备了TiO2/g-C3N5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稳态荧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TPC)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表征技术对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比表面积、光化学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表征.TiO2与g-C3N5复合后形成异质结,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拓宽了光谱响应范围,有效抑制了光电子-空穴的复合,TiO2/g-C3N5比表面积达到了76.77 m2/g.以FeCl3和聚丙烯酰胺(PAM)为混凝剂和助凝剂对实际印刷废水进行预处理,实现了对印刷废水中悬浮物的去除.在TiO2/g-C3N5复合光催化剂投加量为0.8 g/L、光照时间为60 min、印刷废水pH为5的条件下光催化处理实际印刷废水,实际印刷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4.36%和96.82%.循环使用10次后TiO2/g-C3N5复合光催化剂对实际印刷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89.76%和90.34%,仍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TiO2/g-C3N5光催化印刷废水化学混凝复合光催化剂

    g-C3N5纳米棒光电性能分析及对Cr(Ⅵ)和亚甲基蓝去除的研究

    崔向东刘思乐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Cr(Ⅵ)和染料废水的绿色高效降解,通过KBr诱导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催化活性的一维富氮石墨相氮化碳纳米棒(1D g-C3N5),采用XRD、FT-IR、TEM、UV-vis DRS、PL、TPC和EIS等表征技术对1D g-C3N5的晶型、基团、形貌、光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可见光下光催化去除Cr(Ⅵ)和降解亚甲基蓝(MB)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通过KBr诱导形貌调控的方法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提高了可见光吸收和转化能力,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表现出较低的表面/界面电阻值.与块状g-C3N5相比,1D g-C3N5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可见光照射60 min,1D g-C3N5对Cr(Ⅵ)的去除率和M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7.6%和98.8%,且循环使用5次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活性基团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降解MB体系的主要活性基团是·O2-和h+,Cr(Ⅵ)的去除得益于e-的作用.通过能带结构计算提出了1D g-C3N5光催化还原Cr(Ⅵ)和去除MB的光催化机理.

    KBr诱导1Dg-C3N5光催化Cr(Ⅵ)亚甲基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