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盐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盐工业
无机盐工业

刘红光

月刊

1006-4990

book@wjygy.com.cn

022-26689297

300131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85号

无机盐工业/Journal 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的我国无机盐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主要报导无机盐生产情况,最新技术成就,市场动向、行业重要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用途、交流各方面经验,传播新知识,介绍世界各国无机盐工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促进我国无机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是从事无机化工生产与科研的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及大、中专学校师生不可缺少的科技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氟化钠提纯工艺研究

    李帅李天祥朱静刘松林...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处理后的氟化钠原料中含有较多的硅酸钠杂质.为了去除其中的杂质,提高氟化钠的纯度,获得更高的工业价值.利用溶出硅胶与蒸发结晶操作过程相结合,设计了溶出硅胶-蒸发结晶提纯氟化钠工艺,提高了氟化钠的纯度,降低了硅的含量,并且改善了氟化钠产品的外观.在溶出硅胶实验中,考察了硫酸用量比、温度、时间、搅拌速率对脱硅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溶出硅胶实验中,综合效果最好的脱硅条件为硫酸的用量比(硫酸与氟化钠原料的质量比)为0.04、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30 min、搅拌速率为300 r/min.在蒸发结晶实验中,当蒸发时间为60 min时,蒸发结晶提纯氟化钠的综合效果最好.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能得到纯度>98%,二氧化硅质量分数<0.5%的氟化钠产品.研究表明,硫酸与硅酸钠反应能溶出硅胶,再过滤分离能达到除硅的效果,而通过蒸发结晶,能进一步提高氟化钠的纯度.该研究可为提纯氟化钠、回收氟硅资源提供新思路.

    含氟硅渣氟化钠提纯脱硅蒸发结晶氟硅资源回收

    基于热力学分析与响应曲面法研究磷尾矿中钙镁浸出率

    唐东武叶长文邓杰敖芳...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回收磷尾矿中钙镁资源时,通常先将尾矿进行煅烧,然后利用浸取工艺浸取尾矿中的钙镁,用于后续资源回收.在煅烧过程中需要让磷尾矿中的白云石尽量分解,而氟磷灰石得到保留.研究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进行磷尾矿煅烧热力学分析优化煅烧条件,在尾矿煅烧物浸取钙镁过程中,基于响应曲面法,分析铵钙物质的量比(7∶1~11∶1)、液固质量比(7∶1~9∶1)、反应温度(60~80℃)、反应时间(50~70 min)的交互作用对钙镁浸出率的影响,对钙镁浸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白云石完全分解为CaO、MgO且氟磷灰石不分解的煅烧温度范围为(900~1 200℃).优化钙镁浸出条件:铵钙比物质的量比为10∶1、液固质量比为8∶1、反应温度为71℃、反应时间66 min时获得最佳钙镁的浸出率,分别为92.25%和86.19%.依据优化后的浸出条件,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果为钙浸出率为91.95%、镁浸出率为85.85%.实验结果与优化结果较为接近,证明优化结果较为准确,且通过模拟优化及实验验证,可以看出铵钙比对浸出率的影响较大.

    磷尾矿热力学分析响应曲面法钙镁浸出煅烧

    煤矸石基多孔基质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柴春镜冯政君吴海滨史晓凯...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矿区存在的养分贫瘠、干旱缺水、表土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利用煤矸石制备多孔基质,并选择其作为矿区表土重构材料进行生态修复的思路,以及从溶质运移的角度评估其可行性.通过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基质对土壤中Cl-和Na+运移特征的影响,揭示了多孔基质对土壤孔隙分布、饱和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多孔基质掺量为10%~30%(体积分数)时,会缩短Cl-和Na+的穿透时间,这是由于少量掺杂的多孔基质与土壤颗粒相互填充,小孔隙数量增加,形成了更为复杂的运移路径及多孔基质对Na+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会延长Cl-和Na+的穿透时间;随着多孔基质添加量的继续增加(>30%),由于多孔基质容重较小,导致饱和导水率增加,反而会逐渐缩短Cl-和Na+的穿透时间.添加30%多孔基质时,出流液中的Cl-和Na+浓度分别降低了1.65%~46.30%和10.12%~32.88%,Cl-和Na+运移方式以对流为主.土壤孔隙分布和土壤对溶质的吸附性是影响溶质运移的主要因素.煤矸石基多孔基质和黄土以体积比为 3∶7混合的复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溶质运移.

    多孔基质溶质运移穿透曲线CDE模型煤矸石

    氮掺杂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王萍徐荣声孙冬史小红...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生物质枸杞杆为原料、KHCO3为活化剂、尿素为氮源,制备枸杞杆氮掺杂生物炭.利用氮气吸附-脱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所制生物炭的形貌、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等特性,并探析其对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KHCO3活化枸杞杆的最佳条件:m(枸杞杆炭化料)∶m(KHCO3)=1∶2、活化温度为 800℃、活化时间为1 h.在枸杞杆生物炭(LBC)表面掺杂尿素的最佳条件:LBC与尿素的负载比为1∶4(质量比),800℃下煅烧1 h,得到氮掺杂生物炭(LBC-N).LBC和LBC-N的比表面积分别为940.29 m2/g 和1 169.78 m2/g,总孔体积分别为0.57 cm3/g 和0.72 cm3/g,平均孔径分别为5.81 nm 和3.20 nm,均是以介孔为主的生物质活性炭材料.在相应实验条件下,LBC和LBC-N对MB的吸附量分别为542.02 mg/g和639.20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很好地描述LBC和LBC-N对MB的吸附过程.根据氮掺杂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和吸附实验,LBC-N对MB分子的吸附过程是以π-π相互作用、氢键作用、静电吸引作用等化学作用为主,孔隙填充物理吸附协同作用的结果.

    枸杞杆氮掺杂生物炭尿素吸附亚甲基蓝

    小麦秸秆生物炭对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

    宋朝霞刘永康郭耀坤王腾飞...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小麦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2吸/脱附实验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生物炭表面的官能团、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其对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更彻底,芳香化增强;生物炭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平均孔径减小,微孔孔容增大.采用300℃下制备的生物炭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孔雀石绿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当生物炭投加量为3 g/L时,在40℃时的吸附速率最快,2.5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去除率最高可达84.92%.吸附-脱附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经过3次循环后,生物炭的再生率达到92.70%,再生效果良好.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的方法简单,生物炭对孔雀石绿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且可重复利用,这为小麦秸秆生物炭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小麦秸秆生物炭孔雀石绿吸附

    焙烧法和浮选法对粉煤灰提铝残渣脱碳的对比研究

    王瑞赵辉赵宇航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粉煤灰"一步酸溶法"提取氧化铝后残渣(白泥)的资源化利用,对白泥进行脱碳研究,开展了白泥焙烧脱碳和浮选脱碳实验.结果表明:焙烧脱碳可获得烧失量小于2%的合格白泥产品,但对温度控制要求严格,控制不当产品合格率降低,同时生产过程能耗高;浮选脱碳不仅可获得合格白泥产品,还可以回收碳资源.进一步考察不同浮选工艺参数对白泥脱碳效率的影响,在矿浆与药剂作用时间为8 min、浮选时间为10 min、矿浆质量浓度为250 g/L、充气量为140 L/h、捕收剂(柴油)用量为4 kg/t、乳化剂(吐温-80)用量为1.5 k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750 g/t的条件下,白泥脱碳效果最好,浮选白泥烧失量达2.14%,碳回收率达89%,是优选的白泥脱碳方法.

    白泥脱碳烧矢量浮选

    2-丙基庚醇生产工业催化剂溶液中铑含量测定

    王勇李继霞张桂生王鹏飞...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混合丁烯和合成气(H2/CO)为原料,铑/双膦配体作催化剂通过羰基化反应生成中间产品戊醛,戊醛再经缩合加氢制环保型增塑剂2-丙基庚醇,该工艺具有贵金属铑浓度低、产物正异比高、反应快、条件温和等特点,但反应液中铑浓度是影响低压羰基合成反应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2-丙基庚醇含铑催化剂反应液的处理方法及其中铑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了萃取法分离铑的反应条件,对不同萃取条件下铑含量测定方法做了比较,并与传统消解法及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有机液中铑的方法进行对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处理便捷、重现性好等特点.结果表明:80℃下,采用10.0 mL硝酸(1+4)、10.0 mL过氧化氢水溶液(H2O2质量分数为30%)、4.0 mL甲苯处理5.000 0 g含铑废液1 h,分液后萃取分离,铑从油相转移至水相,定容后采用ICP-AES测定水相中铑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6%,加标回收率为96.80%~101.19%.

    分析化学萃取方法测定含铑反应液

    基于钯修饰的介孔TiO2纳米棒高效光降解四环素的研究

    孙延龙袁广胜王红军
    147-15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力于开发一种高性能光催化剂,专门用于环境净化中四环素(TC)的有效降解.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硼氢化钠还原法,成功制备了金属钯颗粒均匀负载的介孔二氧化钛(Pd/mTiO2 NRs)纳米棒复合光催化剂.随后,对这些复合材料进行了光催化降解TC的活性评估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具有3%最佳Pd负载量的Pd/mTiO2 NRs纳米复合物在光降解TC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催化性能.在短短1 h的光反应后,TC的去除率高达96.4%,这一效率比单独的mTiO2 NRs(去除率约为67.1%)提高了约1.45倍.进一步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分析,研究发现Pd/mTiO2 NRs具有非常高的降解速率常数,达到0.053 58 min-1,这一数值是单独mTiO2 NRs(0.010 68 min-1)的5倍之多.更重要的是,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该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几乎保持不变,证明了其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可循环使用性.该研究不仅为开发高效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且为环境净化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环素介孔TiO2纳米棒金属钯颗粒光催化降解

    空气中CO2电辅助式光催化高选择性转化的研究

    石萌轲范赵亚岳峰张硕...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空气中CO2浓度逐年升高,迫切需要一种技术将空气中低浓度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双池双界面的电辅助光催化系统,并通过聚多巴胺修饰法将Cu负载在二氧化钛纳米阵列(TNTAs)上,在催化过程中部分Cu被氧化成CuO,形成p-n结,在没有牺牲剂和碱性吸收液的条件下,通过电辅助式光催化实现了空气中CO2 稳定、高效、高选择性地转化为CO.在+0.8 V电位辅助下,紫外光照射8 h时CO产率达到113.7 μmol/(m2·h),是TNTAs[45 μmol/(m2·h)]的2.53倍;以8 h为一个循环,5个循环后,CO产率约为第一循环的72.4%.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归因于Cu的引入增加了光谱的吸收范围,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利用率,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此外,施加正电位时,电流方向与p-n结的内电场的电流方向相同,进一步促进电子的迁移,电子-空穴对得到更加有效的分离,使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进一步提高.本研究推动了光催化技术向实际应用的发展,为碳循环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支持.

    电辅助光催化空气CO2还原气-固界面碳循环

    不同烧制气氛对丙烯酸催化剂性质影响的研究

    王静苏晋张利杰周鹏...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液法制备了含Mo-V的复合氧化物前驱体,经喷雾干燥后的前驱体在不同气氛(5%H2+95%N2、N2、5%O2+95%N2、空气和O2)中焙烧处理,获得Mo-V-W-Sb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丙烯醛气相氧化制丙烯酸反应.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氮气物理吸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化学吸附仪和电位滴定仪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焙烧气氛对Mo-V-W-Sb系列催化剂的晶相结构、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前驱体在弱氧化性气氛(5%O2+95%N2)中烧制时,有利于制备出含有较纯Mo3VO11+x活性相、相对较大比表面积(6.8 m2/g)、适中结晶度和还原温度(约415℃),以及最适宜n(V5+)/[n(V3+)+n(V4+)+n(V5+)]为0.019的催化剂,且该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高达99.5%的丙烯醛转化率和88.7%的丙烯酸收率.

    复合氧化物气相氧化丙烯酸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