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种名词语序的"一点(儿)+都/也+没有"结构研究

    陆丹妮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点(儿)+都/也+没有"结构中,当"没有"作动词时,本文发现存在一组语序不同但语义相近的结构:"一点(儿)+NP+都/也+没有"(A式)与"一点(儿)+都/也+没有+NP"(B式)。基于BCC语料库,本文从语体、句法、句类分布三个维度对母语者使用这两种格式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A式是汉语中的优势结构,比B式表现出更强的主观性和强调义,还可构成"连"字句。而B式有构成连动句的特有用法,此种用法不宜轻易判定为偏误。基于HSK(汉语水平考试)语料库,本文发现留学生倾向于使用B式,这主要受到VO常规语序和相似结构类推作用的影响。对于非常规语序句法配置所凸显的主观性和强调义,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揭示,以便留学生更好地习得。

    "一点(儿)+都/也+没有"结构语序主观性

    徐夜生卒年考辨

    何旻阳
    7-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夜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徐夜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在一些学术著作中仍存在一些错误,如《徐夜诗选注·甲辰生日二首》的注释中对徐夜的年龄记载有误,本文通过对徐夜的作品、交游和地方县志记载的考证,对此处错误加以更正。

    徐夜生卒年《徐夜诗选注》《甲辰生日二首》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植物意象

    孙思源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爱情诗中的植物意象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描绘,更承载着诗人对爱情的思索、向往和赞美。现有学者多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研究植物在不同爱情诗中的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诗经》中不同爱情情境下对于植物描绘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社会风尚、作者情感倾注的不同,并探讨植物意象的表现形态以及生成缘由,以展现诗歌、植物、自然与其他人物角色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文化背景。

    诗经爱情诗植物意象爱情情境

    国家话语的复调——再论郁达夫《沉沦》结局

    潘俊杰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沦》中国家话语的复调,表现为"国家"的矛盾与复义。在"他"与国家的情感链接中,国家既是弱国子民身份的伤痕施予者,又是给以安慰的"大地之母"。而作为"他"自我指涉的对象,国家既是"他"寄托复仇遗志的历史主体,又是"他"剥去复合内质的崇高客体。这一复调式的国家话语,不仅呈现为五四时期特殊的时代症候,还致使结局处"他"的自杀成为无法获救、反抗一切的必然结果。

    郁达夫《沉沦》国家话语复调

    论杨知寒小说《连环收缴》的戏剧性

    马艺菲
    18-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知寒的短篇小说《连环收缴》采用多重视角,给予每个人物说话的权利,呈现出当前社会下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除此之外,小说还具有显著的戏剧化特征,它是杨知寒跨越小说和戏剧两种文体进行创作的成功实践。本文借用具体的戏剧创作理论,通过分析小说《连环收缴》在人物形象、结构安排、人物语言三个方面的戏剧性因素,可以提供一个解读小说的新视角,进一步丰富对杨知寒小说文体特征的相关研究,并借机探讨融合戏剧与小说两种文体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连环收缴》戏剧冲突戏剧性杨知寒

    《死者》中的海军元素与帝国意识探究

    罗愈福段汉武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众多国内外学者在解读乔伊斯的《死者》时皆十分关注其中的生死与爱情主题,却忽略了其中的海军元素和帝国意识。如果我们细读《死者》中所描述的海军服以及比较康斯坦丁与英国海军名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的人生经历,即可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公众中的形象特征和扮演的角色隐喻。《死者》中的加布里埃尔认为西部爱尔兰充满愚蠢与无知,与他向往的欧洲大陆格格不入,这不仅体现了加布里埃尔对英国的赞美,反映了帝国意识入侵爱尔兰程度之深,而且显示出他与爱尔兰民族主义共同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与冲突。《死者》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英国海军形象损毁和地位没落的短暂时期以及其中帝国意识构建的宏大视角。

    《死者》海军乔伊斯帝国意识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理论意蕴、中国实践与世界意义

    周恺吴超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价值的光辉著作,开辟了无产阶级依靠顽强斗争通向共产主义美好境界的道路。《共产党宣言》并没有专门提及人权理论,但文中所蕴含的理论基础、价值内涵、方法论与启示等基本理论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理论的两面性进行了辩证剖析,为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国人民人权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意义

    赵怡楠
    30-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思想启蒙,陈望道翻译完成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完整、准确翻译的新突破。在重重阻碍下,陈望道译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得到了灵活、广泛的传播,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接触马克思主义。本文侧重研究陈望道译本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特点,及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继续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抗战时期疫病流行的学术审视——读《抗战时期疫病流行与应对研究(1937-1945)》

    李纳珂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各种疫病因战争而不断滋生泛滥,形成了连续不断的重大疫情。王小军在《抗战时期疫病流行与应对研究(1937-1945)》中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疫病流行的特点及其原因,详尽列举了 日本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的种种反人类罪行,拓展了"战争—传染病"模式的解释框架。国民政府及抗日根据地政府在疫病防控方面的应对措施和路径选择有所不同,其成效也有明显差别。

    抗战时期疫病流行疫病防控王小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李舒宁
    38-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形于中而发于外,既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又反哺于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品格、实践品格、人民性品格与开放品格。这些理论品格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展现出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闪耀着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魅力,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