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换与觉醒: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的主体视角与生命意识

    王一铭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其中《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其题材聚焦湘西风情,主题与叙事手法各异其趣:《湘行书简》中,作者以还乡者的视角,将绘画笔法融于叙事,通过文图互证表达了对故土及亲人的相思相忆;《湘行散记》则在《湘行书简》即兴之作的基础上,以时光流转为线索,抚今追昔,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反思战争与现代文明洗礼下的时代之变;《湘西》则以空间变换为脉络,以点带面,在还原湘西本真面貌的基础上,探索湘西从"边城"走向"世界"的民族情怀.从个人化、私密化的情感表达到文明激荡中的文化反思,再到民族存亡与国家兴衰的家国情怀的抒发,主体视角的切换,彰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湘西基层民众的生活是生命意识的源泉,现代文明与战争洗礼下的湘西乡土是生命意识的载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是生命意识的最终归宿.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主体视角生命意识

    "弗兰肯斯坦"的召唤——试论《不间断的人》的反讽美学

    成昊勍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雪涛凭借《平原上的摩西》声名鹊起后,逐渐改换写作风格,转移原本对于"东北"的历史与创伤记忆的叙述重心,但学界对其于2019年后发表的小说鲜有讨论,对中篇小说《不间断的人》的阐释仍然缺席.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批评策略,以核心喻象"鸟骨"结成线索,打通形式与精神结构的区隔,从形式的悖谬、革新性文本与传统倾向的悖谬、神圣仪式与去神圣化表达的悖谬三个向度进入小说,探讨反讽如何在成为叙事策略的同时又成为后现代危机下的美学表征,并通过阐释《不间断的人》理解双雪涛的风格转型,以其探索风格实验的先锋性寻找当下青年写作的可能.

    双雪涛反讽叙事策略

    从"依祭作骚"到"以经解骚"——试论《离骚》中的自我审察与经学消弭

    陈斯衍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骚》的文本结构与卜筮祭祷类文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而文本结构指示出,《离骚》中灵均(屈原)呈现出的忠君、爱国、好修品格,皆是发于其对外在身份与内在自我的审察.汉代以后,经学家对《离骚》的偏向化解释,导致对此特点的关注逐渐消弭,对忠君、爱国表征的关注上升,也就使得《离骚》的文旨重心发生了适时性的迁移与变化.

    《离骚》自我审察经学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心说

    臧利娟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苏轼其他的词作名篇相比,《洞仙歌(冰肌玉骨)》虽也被历代评论家注意,但前人对此词的深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前人多从艺术手法上分析此词,对其内涵缺乏深入探讨.通过对苏轼作此词时的各方面处境的考察可以发现,此词是苏轼谪居黄州三年时的复杂矛盾心态的一种集中体现,并可看出苏轼的谪居心态渐趋于稳定成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心

    从民间信仰到文化景观——胡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

    张芮绮刘波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胡公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与文化视角上,虽有部分研究者关注到方岩胡公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影响,但鲜有学者能结合文化景观的概念来分析胡公文化与当代文旅的融合路径.以景观为理论方法,从景观之形、景观之意、景观重构三个角度考察胡公信仰,有助于延续方岩乃至浙中一带的民间文化与精神内涵,更可以观察胡公信仰(地方民间文化)与城市商业(现代文化)、旅游观众(外来文化)的互动,在现当代语境中探索胡公信仰的实践路径.

    胡公信仰文化景观文旅实践

    作为后现代主义史学范式的"中国中心观"

    毕敬
    25-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罗·柯文的"中国中心观"针对"冲击—反应"等美国汉学经典范式,提出抛弃"以西方为中心"的外部视角,改为"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来重新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中国中心观"虽然确有推陈出新之处,但受后现代主义史学影响,这一范式对主客观历史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在倡导"以中国为中心"的同时,又极力否定中国历史的客观主体性,极有可能演化为"失去中国本位的中国史研究".因此,中国历史学家在推介"中国中心观"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更正,使之适应中国学术发展的需求.

    保罗·柯文中国中心观后现代主义史学

    "破五唯"背景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探索

    张超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石和重要力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具有定向标的作用,既是考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开展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及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的问题,文章剖析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中忽视学术性、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建议通过完善灵活多元的同行评议制度、推行代表性或标志性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试行公正透明的专门评价机构制度等,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促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健康繁荣发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

    丽江木氏土司政治联姻研究

    罗康禧
    33-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不乏以联姻方式与原先敌对的国家或民族谋求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例子.联姻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危害,推动联姻双方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及共同发展,因而成为许多民族和国家喜欢推行的柔性对外政策.位于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木氏土司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显著影响力.本文通过发掘史料,深入分析木氏土司采取的政治联姻措施对木氏家族得以传承百年、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意义.

    云南丽江木氏土司政治联姻

    历史理性框架下的两种自由观: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与雷蒙·阿隆自由思想比较研究

    黄鸿伟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理性框架下比较自由思想一直都是西方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历史理性框架下比较了奥尔特加·伊·加塞特和雷蒙·阿隆对民主与自由主义关系的不同看法,显然二者的观点受到他们提出理论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导致二者对自由思想得出不同的结论.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雷蒙·阿隆历史理性自由主义

    主体间,还是他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之思

    吕昕怡陶磊
    40-4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因"间性"视角的缺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再次陷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窠臼,进而引发了非历史的形而上学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蔓延、思想政治教育的窄化和"去政治化".而现代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和他者的"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向为厘清他者转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对象的进路提供了可能,即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生存逻辑、重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范式、拒绝理性主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知识.

    主体间他者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