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汉"break"类状态变化动词句法-语义互动对比研究

    杨璐潇
    3-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句法和语义的关系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句法-语义互动认为动词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存在规律性联系.本文以事件结构为理论框架,通过语料库对英汉状态变化动词句法语义互动进行跨语言探究,揭示英汉在句法语义互动上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发现,英语状态变化动词句式高度统一,动词具有使役转换与结果构式;而汉语状态变化动词句式呈多样性,动词只有使役转换.此外,英汉状态变化动词由于核心语义与词根意义的不同,其句法结构呈现跨语言差别.

    状态变化动词句法-语义互动英汉对比

    中国新诗英译策略的演变——从《现代汉诗选》到《中国新诗百年选集》

    朱文艳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比探讨了《中国新诗百年选集》与《现代汉诗选》的英译译文.相较而言,《选集》通过多元化的译者群体和合作翻译模式,有效弥合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与语言差异,显著提升了译文的整体质量与读者体验.本文细致分析了两部诗选中共同收录诗歌的翻译变更,指出《选集》在翻译的精准度上有所提升,并探讨了诗歌翻译中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问题.最后,本文考察了《选集》增补的译文翻译特点,展示了译者在保留原诗文化意象、韵律节奏和形式方面做出的努力.

    中国新诗英译《现代汉诗选》《中国新诗百年选集》

    公众考古视域下的良渚古城遗址外宣英译策略研究

    戴喆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渚古城遗址充分展示了古人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为世界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东方视角.伴随国内外公众对考古领域兴趣的增长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做好良渚古城遗址的外宣英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良渚古城遗址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开展术语标准化工作、采用词义灵活化翻译、增强文化精准化阐释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外宣英译策略,以促进良渚古城遗址的魅力展示、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

    公众考古良渚古城遗址外宣英译

    论崔融的边塞诗

    刘庆欢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崔融作为初唐时期的一位优秀诗人,因其作品散佚甚多,今人已无法全面考查其诗歌创作情况.而在他的存世作品中,边塞诗尤为出色.本文试图从崔融所存的边塞诗入手,结合其两次赴边经历,简单梳理一下其创作背景,进而归纳其边塞诗的特点,从而为全面了解崔融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崔融边塞诗创作背景诗歌特点

    后殖民视野下的《我爱比尔》研究

    史濛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商业浪潮,让物质和金钱陡然成了备受人们追捧的对象,与此同时的全球化浪潮也带来了剧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面对第一、二世界的强势,处于第三世界的中国必须谨慎面对.《我爱比尔》就是作者王安忆引入后殖民理论,有意识创作的一则"民族寓言",通过爱情和性来写政治,意在警醒世人要时刻警惕"自我东方化",要始终坚守文化之根、民族之根.

    后殖民理论民族寓言自我东方化

    莎剧《哈姆雷特》中的暴君叙事策略研究

    田钰莹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戏剧《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精湛的叙事策略塑造出克劳狄斯这一经典暴君形象.该剧从多元叙事视角揭露出克劳狄斯伪善表象下的卑劣本质,控诉其不断膨胀的权力野心,高潮部分运用"戏中戏"桥段巧妙揭示出其弑兄夺位的罪行真相,宫廷这一叙事空间则成为国家秩序混乱、权力腐败的象征.剧中的暴君叙事不仅丰富了戏剧形式,更表达出莎士比亚对当时英国社会等级秩序的质疑与反思,引发对权力、道德与人性的深层思考.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暴君叙事

    从被害到加害的身份转变及悲剧成因探究——以艾米丽和郝薇香小姐为例

    胡丽娜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和《远大前程》分别是威廉·福克纳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致悼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小姐和《远大前程》中的郝薇香小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父权制度下她们从受害者到加害者身份转变的深层原因,并对她们扭曲的人性和畸形的性格根源进行探究,最后全方位揭示造成艾米丽小姐与郝薇香小姐人生悲剧的主要成因.

    父权制度悲剧成因艾米丽郝薇香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研究

    韩锐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君子人格思想是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儒家君子人格理论的典范.君子人格是孔子极其重视的人格,他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重建社会秩序,达到天下有道的目标,需要培养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具有"仁""智""勇"三种基本品质,在日常行为处事方面,君子要诚实守信、推己及人和从容中道.

    孔子君子人格

    异构同质: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之比较

    田裕晖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问题作为西方文论史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历来受到学界广泛关注.马克思以"劳动"为起点,对"物化""异化"和"对象化"等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并从资本的视角重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对现实的人的压榨和奴役.而卢卡奇更倾向于关注"泰罗制"机械化生产所导致的人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的丧失,在混淆"物化"与"异化"概念的同时重意识而轻实践,具有其理论局限性.深入比较研究物化理论与异化思想,可知二者虽同中有异,但异中趋同.他们都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合理性为重点批判对象,重视无产阶级在解决物化或异化问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试图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过渡,最终实现全人类的真正解放.

    马克思卢卡奇异化物化

    清末教习聘任制的发轫、特征与启示——基于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考察

    黄新肖菊梅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奠定了教师聘任制的雏形,教师的劳动关系逐步由官制走向聘任制.清末教师聘任制在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西学东渐"的牵引之下产生,呈现出教职员管理官僚化、合同聘任强调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以及教师职业性等特征,为当代教师聘任制变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教习聘任制劳动关系教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