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万安方言的"去哩"

    郭炯君
    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安县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南部,境内有赣语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去哩"是由趋向动词"去"和语气助词"哩"逐渐凝固发展出来的,在万安方言中出现在句尾位置,表示"已经完成"和"将要开始"的语法意义.本文对万安县方言中"去哩"的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阐述,"去哩"的语法化反映了 "去、来"这类趋向动词语法化的路径.

    万安方言"去哩"语法化

    陈维崧《喜迁莺·咏滇茶》主旨探析——兼论陈维崧词之漂泊心态

    郑灿弘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维崧的《喜迁莺·咏滇茶》是一首别具特色的咏物词.关于原词的主旨,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悼念桂王之死,流露出陈维崧追思大明的遗民心态.但本文通过周绚隆《陈维崧年谱》推考原词的创作年代,再结合陈维崧生平事迹及其心理动向,发现此词其实寄托着陈维崧自伤漂泊的无奈心态与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而这种主题导向却长期被学界所忽略.

    陈维崧《喜迁莺·咏滇茶》漂泊心态

    从激情旋律到宁静岁月——论《青春之歌》与《白貘夜行》中女性角色的自我拯救之路

    李思诺
    10-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貘夜行》作为"新女性写作"特辑的成长小说,与经典女性成长小说《青春之歌》相比,在女性观念上呈现出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主要女性形象——康西琳和林道静进行比较,发现隐藏在主人公形象的背后的当代女性作家的价值观的改变:女性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

    新女性写作青春之歌白貘夜行

    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河湾》中萨林姆的身份认同

    蔡玉婷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苏·奈保尔的小说《河湾》的主人公萨林姆拥有印度血统,却在非洲长大并接受西方教育,徘徊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和印度血统之间,最终陷入文化无根的状态.本文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文化冲突中迷失自我的问题,揭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面临的身份认同挑战.

    多元文化背景《河湾》身份认同

    阮清越小说《同情者》中的记忆工业和混血儿身份困境

    方程张平凡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荣获2016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主要讲述了潜伏在越南军队中的无名上尉在越南和美国的双重间谍生活.本文通过引入阮清越对记忆、历史和种族建构等现存场域所展开的文学、历史和文化批评,剖析小说《同情者》中蕴含的种族、战争、记忆伦理等问题,指出以阮清越为代表的新锐亚裔美国作家通过书写跨国少数族裔历史伤痛作为反思种族主义、抵抗全球文化霸权主义的手段.

    《同情者》亚裔美国文学战争文学历史记忆

    "人化虎"故事之比较——以《向杲》与《山月记》为例

    黄蜜武岳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松龄的《向杲》与中岛敦的《山月记》拥有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两者均从传统的"人化虎"故事中汲取灵感,不约而同地探讨了人类异化这一主题.然而,两者在变形原因、创作意图及艺术手法使用上均存在差异,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风格.这种差异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对于个人命运在不同时代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揭示了差异之中共同的内在联系,体现出化虎这一主题的深层哲学内涵与人文关怀精神.

    《向杲》《山月记》异化

    从语言民俗视角论彭家煌《怂恿》的艺术风格

    陈舒唯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家煌是一位富有文学魅力的早期乡土作家.其作品相较同时期的其他乡土作家来说更为风趣成熟.他的小说创作常常将人物融于语言民俗中,塑造了一个个活泼生动的喜感人物,营造出一种诙谐又荒诞的喜剧氛围,于民俗世相中揭示其中蕴含的悲剧性,似喜而实悲.《怂恿》作为彭家煌的经典著作,是作家整体风格的代表.这部短篇小说以喜剧化的民间语言、诙谐的反讽叙事、深刻的悲剧性内涵,表现出彭家煌式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彭家煌《怂恿》语言民俗悲喜交融艺术风格

    《资本论》中"现实的人"概念的叙述呈现

    胡中书
    27-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的人"的概念在《资本论》中得到了系统具体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演绎.从具体历史的叙述逻辑和话语表达来看,《资本论》从哲学领域确证了"现实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之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揭示了"现实的人"的基本内涵.从叙述题旨来看,《资本论》从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出发,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命运,指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悲惨命运和实现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一内容的详细展开既是对"现实的人"概念基本内涵的科学实证,又在对工人命运的关注中映射出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的价值指向.

    资本论"现实的人"具体历史人的解放

    论利奥塔对知识的消解与重构

    范磊磊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奥塔在其代表作《后现代状况》中对后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经典自然科学中各个学科领域的长足发展已经将知识等同于科学、理性,固化了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利奥塔认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狭隘理解和认知.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知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瓦解和否定,利奥塔首先打破了知识与自然科学及其真理标准完全对等的平衡,将知识从自然科学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把一切话语传递或叙事都纳入知识的范畴,考察了知识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效用,由此实现对知识概念和意义的消解和重构.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消解重构

    延安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与经验研究

    杨秋霞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对理论思想的学习,以调查研究为方法,立足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等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方法,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对此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与经验进行研究,有利于分析这一阶段对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贡献,以促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