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许浑诗歌出韵现象看中古韵部的演化机制——兼《丁卯集》校辑献疑

    刘璐亚王艺诺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浑诗不符功令的出韵现象达 37 处,大致可分为两类:同摄不同韵相押以及跨摄通押.究其原因,在于中古时期的通语音变现象以及受到晚唐时期西南、江浙等地方言的影响.《江上燕别》应出自诗人赵嘏之笔,不宜归入许浑名下.《金谷怀古》与杜牧诗重出互见,末两句应作"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无穷."《哭杨攀处士》最末韵脚字作"邻"为宜.

    出韵韵部演化《丁卯集》校辑

    "译有所为":生态扶贫特色表达"绿色翻译"评析

    魏红高巍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翻译"包含生态和谐的宏观隐喻,具体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生态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结合的精要陈说.研究"绿色翻译"视域下生态扶贫论述中特色表达的英、法翻译实践,可更好地探索译者如何在生态扶贫外译中实现"译有所为",即为理想而译:精准传播中国生态扶贫方案与中国文化,构建绿色和谐的翻译生态;推动国际扶贫脱贫改革,促进生态文明与塑造国家形象.

    绿色翻译生态扶贫特色表达译有所为

    被遮蔽与被覆写的记忆——《笨花》和《喊山》中生命记忆的建构

    马润菲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笨花》通过虚构地方历史记忆,借助现实政治的脉络,用日常生活视角解读宏大叙事逻辑,在个体与国家、乡镇与城市的冲突之间遮蔽了部分女性生长、丰盛或是走向衰落的记忆,即政治性建构覆盖了对女性主体的再认知的可能性.《喊山》在将目光放置于回归乡土经验的质朴人性之余,也有以覆写关于女性视角的挣扎与反抗之嫌.在"现代"如何以极其隐微的姿态进入、改造并书写女性历史记忆的路径上,《笨花》和《喊山》都表现出在生命记忆建构过程中,不自觉地重新甄选回忆,激活也压抑着往事中的压迫与反抗.通过地缘书写,观察女性的生命记忆是如何被定义,被符号激活,在建构中获得意义而后又被某种权力体系磨损的过程.

    《笨花》《喊山》记忆建构性

    《霍乱之乱》的反讽叙事研究

    沈涓榕顾明生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家池莉的中篇小说《霍乱之乱》以第一人称视角展演了 20 世纪末中国南方某一城郊接合部发生霍乱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作者巧妙地将霍乱设置为小说人物的"盲点",从这一"盲点"切入,经由分析小说中三种反讽书写来探究文本的非对称认知、悖论性表达和自反性情节,及其传递的关于 20 世纪末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础人才培养和社会治理的思考.

    池莉《霍乱之乱》反讽叙事

    论徐訏《荒谬的英法海峡》中的海洋书写

    卢月风李可欣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訏的《荒谬的英法海峡》可谓既立足时代,又超越了抗战时期"孤岛"的现实环境,通过"孤岛"上的乌托邦想象,虚构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梦与醒交织在一起,表达作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对安定、自由生存状态的期盼.具体来讲,书中"海岛""海潮""海鸟"等海洋意象贯穿始终,传达出自由、浪漫、包容等丰富的海洋精神,彰显了海洋书写的无穷魅力,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为当代文学中的海洋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

    徐訏《荒谬的英法海峡》海洋书写

    苏格兰传统民谣中的女性悲剧美学解读

    何芊蔚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语传统中,民间歌谣是一种叙事歌谣,一般讲述一种特定文化或社区中的人物、事件和传统的故事.在各国各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民谣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社会、理想的表达,是脱离了宏大叙事框架的历史见证和记录.本文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苏格兰传统民谣中的悲剧故事,浅析民谣背后的社会历史意义,证明女性在历史进程中展现的试图重新掌握自身命运的力量.

    苏格兰文学传统民谣悲剧民间文学女性

    新时代青年观视域下书信文本的主题意蕴和实践指向分析

    原霞霞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来信和复函的形式保持与青年的密切互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聚焦时代语境,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群体的系列回信,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当代青年的奋进力量.对于青年群体来说,要把牢"有理想"的首要标准,拧紧"总开关";突出"敢担当"的时代要求,找准"定盘星";锤炼"能吃苦"的坚毅品格,强化"原动力";弘扬"肯奋斗"的光荣传统,增强"助推器".

    新时代青年观书信文本主题意蕴实践指向

    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134"模式构建

    吴娴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纵深发展的主渠道,百年历史视域下探讨党史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必要且紧迫,是解决轻观念认知教育、重课程内容整合、践行程度不足等实效局限的迫切需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关键着力点是"涵养一种思维,实现三个回归",需要守好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开创"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以及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论述专题模块研讨等四种路径多措并举、共同发力,以期提高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知行合一的能力,让党史育人的实效性落地.

    百年历史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

    思政课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

    王庄房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要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过程以及中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对比,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通过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国际担当以及思政主题实践,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政课生态环保

    大思政课讲好"三个为什么"的双重向度

    纪杰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善用大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重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须强化政治引领,回归学理分析;重视理论说服,结合实践探究;凸显逻辑叙事,突出重点内容;发挥教师主导,辅以学生参与;坚持显性教育,创新隐性方法.关键在于科学回应,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回应之,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之,以中西现代化进程比较阐释之.

    大思政课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历史观"三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