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屈原作品中的香草意象解读

    耿思晗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作品中出现香草的频率极高,形成了形式独特、内涵丰富的香草意象.香草意象的形成是屈原将现实中植物的特征纳入作品当中,再结合自己的主观意图,对其进行主观虚构的结果.梳理屈原的作品可以发现,香草经常被赋予象征意义,用来形容高洁人格和美好品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分析香草意象的表层,可以深入理解作者隐含其中的情志,把握作品的独到意境.

    屈原香草意象

    论《诗镜总论》中的"转意象于虚圆之中"

    王会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晚明时期的一部重要诗话类著作,《诗镜总论》是对陆时雍诗学思想的高度总结.其中,"转意象于虚圆之中"一句代表了陆时雍的创作主张.明晰"意象"之流变、"虚圆"之状态,再据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诗学观点,来推究出"转意象于虚圆之中"的具体实践理论,为明代诗学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方向.

    意象虚圆情真神韵辩证思维老庄思想

    草蛇灰线意,烘云托月出——试论《红楼梦》细节之处所构建的对称美学

    武婷婷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称"是空间布局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端于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后不仅被广泛运用于诗文创作,在叙事文学中也普遍存在,一直深植于中国文学的土壤之中.《红楼梦》以"三大主线"为经,以"大对称"的结构为纬,编织出一个纵横交错、相得益彰的立体世界.而细读《红楼梦》可知,"对称"美学亦体现在处处细节之中,足见曹雪芹笔下无闲言,字斟句酌,一人一事、一言一行皆有用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红楼梦》对称美学平衡之美伏脉千里文本细读

    何小竹诗歌的"美学还原"

    魏磊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拥有"三重血统"的诗人,何小竹的苗人身份使他在潜意识里对苗族神话、图腾及风物人情有着较强的直觉和依恋;完全汉化的教育使他不但深谙汉语之道,而且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非非"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对西方文学的精通又赋予他后现代的精准美学认知.虽然从表象上来看,何小竹的诗歌经历了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的过程及风格的突变,但其诗歌内核却一直贯穿着从精神还原、语言还原到人的还原的"美学还原"理念,虽风格迥异但殊途同归.

    何小竹苗族美学还原诗歌

    作为诠释目的之"善"——麦金太尔伦理叙事中的诠释学意蕴

    许加鑫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义和形而上学目的论是麦金太尔伦理思想中的两个核心,且两个核心都深受诠释学的影响.他在1980 年和 2002 年两次谈到诠释学的问题,声称"诠释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他与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家共同强调诠释的历史性,提倡一种"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但又坚决反对语言的中心地位,因而从形而上学目的论出发对诠释学作了进一步发展.麦金太尔一方面把伦理之"善"作为诠释行为获得真理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又把"善"作为引领诠释的先在条件和最终目的,构成一个类似"诠释学循环"的"善的目的论循环",进而形成了一种类似中国"德行诠释学"的思想.

    麦金太尔诠释学美德伦理学

    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三大课题

    陈若楠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描绘了新时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现实路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群众基础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意蕴和作用维度、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和创新路径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中国特色所必须回答的三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

    民国以来壮族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的发展变迁

    邹湘慧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壮族音乐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发展的人文角度分析了民国以来壮族音乐传统的发展环境和传统音乐的时代变迁.指出壮族音乐传统是依托于广大民众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传统音乐的发展因"土壤演化"而面临着困局,所以 21 世纪的壮族传统音乐必须持续秉承着"民族为本、艺术为上、创意为核、技术为先"的发展理念.

    壮族音乐音乐传统传统音乐发展变迁

    文化自信视域下历史类节目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以历史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李敏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热播的历史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历史类节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它与《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成为历史类节目中加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创新模范和历史传承大众化的典型示范.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历史文化传承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创新传递和传播形式,关注"短小精悍"的故事维度创新,开辟"落地开花"的融媒体宽路径传播,坚持"双管齐下"广视角挖掘,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故事内涵、价值认同,拓展历史传承的延续精神,从而保持中华历史文化的热度.

    文化自信文化创新融媒体《典籍里的中国》

    《长安三万里》:历史题材动画电影中文化记忆的建构研究

    徐守益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题材的动画电影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历史上广为人知的著名人物和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通过影像符号的共情表达满足了受众对于历史文本的想象和审美需求,以根植于传统精神的共情体验塑造情感共同体,打破了受众之间的圈层壁垒,并利用跨平台媒介持续制造热点话题,实现了"破圈"传播.《长安三万里》是中国故事在美学、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上的融合和创新表达,丰富了历史题材动画电影的意象表达和修辞书写.

    动画电影文化记忆情感共同体媒介奇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涵、历史生成和实践进路

    苏嘉琪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论断.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准凝练.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斗争经验的赓续与传承,又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赋予的新内涵和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必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内核,明确斗争方向、磨炼斗争意志,坚守斗争底线、掌握斗争主动权,增强斗争本领、完善斗争策略,锐意进取、踔厉奋发,为新时代夺取更伟大的胜利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